企業的保富之道

如果一個人具有了正確的義利觀,就會有所為,有所不為。企業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企業的成員能有正確的榮辱觀,尊道貴德、崇仁尚義,就能由弱小變為強大。就拿大家都熟悉的「同仁堂」來說,為什麼叫「同仁」呢?就是「同修仁德,濟世養生」的意思。

它的創始人認為,做醫藥最能服務大眾、利益社會,當時說了一句「可以濟世,可以養生,惟醫藥為最」。這並不是因為醫藥這一行來錢最快,而是大眾需要、社會需要,能夠救苦救難。因為有這樣的一份存心,才有了同仁堂「修和無人見,存心有天知」 的企業文化。

中國文化就是體現和合,病人生病了,就是不和,藥劑師在調製藥的時候,就是修和。這樣的企業精神,一直貫穿在同仁堂300多年的歷程中,並一直傳承到今天。

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中國,當時中藥製劑非常緊缺,政府出面向各個醫藥企業下了訂單,讓醫藥企業生產治療和預防非典的沖劑。有些企業收到訂單,只是應付政府的任務。因為當時原材料漲價,每瓶藥劑的成本就有九元,而售價政府又限制為七元。而同仁堂認為,社會人民有需要,正是我們企業做貢獻的時候。

他們加班加點地生產,但是仍滿足不了需要,於是就停下了製藥酒的生產線,轉產治療「非典」的製劑。在「非典」期間,同仁堂生產了300萬瓶的湯藥,每一瓶藥虧兩元,總共要虧600萬。但面對虧損,同仁堂的領導人說:這對同仁堂來說不是第一次,也絕對不是最後一次。在面臨義利選擇的時候,同仁堂首先想到自己應當做的事,而不是賺多少錢。然而,「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到如今已經300多年曆史的同仁堂,即使在2003年「非典」期間這樣非常艱難的條件下,企業效益仍然增長了30%。在中國上市公司發展潛力50強評選中,連續七年都入選的企業有兩家,其中一家就是同仁堂。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無論一個人還是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德行,他的財富就不能夠長久維持。所以《大學》提醒我們說:「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當一個人自己有德行的時候,他所感召的人才才是好的人才。所以一定要有德,有德行就會有真正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奮鬥。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人」指的是員工、顧客、合作夥伴等方方面面有緣的人,甚至是整個社會所有的人;「土」,是企業賴以發展的核心能力,可能是技術、營銷能力,也可能就是員工本身。有了人才,大家眾志成城,就可以把機會運用得很好,自然就會創造財富。如果你沒有德行,只是很有錢,用錢來挖牆腳,結果這些人才今天是因為錢而來,改天也會因為錢而走。「有財此有用」,財富要用在哪裡?要用在成就所有員工的幸福生活上,所以財散人聚。假如只是富你一個人,員工的生活你都沒有去好好地關心愛護,那財聚就會人散,你就留不住人。

因此,要回饋你的員工,「財散則民聚」;還要把它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還要回饋消費者,讓消費者以最合理的價錢拿到最優質的產品。有這樣的心量、這樣的態度,這個團體就會贏得整個社會人群的尊重,所有在這個團體裡的人都會有一種榮譽感。這樣,這個企業的形象才會越來越好,才能夠永續地發展。這就是企業的保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