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麼差別?

我們再看看什麼叫涅槃,涅槃,梵語,此雲「寂滅」、「無生」。謂由斷除煩惱,盡除生死,所顯清淨無染、不生不滅之境界,於中具足無量無邊微妙功德,盡未來際,恆自受用寂靜無為之法樂,名為「涅槃」,亦名「斷德」。

涅槃翻成中文有兩個意思:第一個,從它因地的作用來說,叫寂滅。因為他消除了心中的煩惱,他沒有煩惱的躁動相,叫寂滅;

第二個,從果地的受用叫作無生。因為他已經不再招感三界的生死——生命的那個生的力量,十二因緣那個生的力量被破壞了。他在因地斷除煩惱,在果地了脫生死,所以他有一種清淨無染、不生不滅的境界。他有什麼好處呢?他是恆常受用這種寂靜安穩的快樂,叫作涅槃。

所以一個修行人,開始在觀照內心、調伏內心的時候,你的生命會有兩個東西出現:

第一個,你的智慧慢慢地取代你的感情,你不再用感覺來引導你了,會用智慧來引導你。

第二個,你的身心會比較寂靜、安穩。就是菩提涅槃這兩個功德慢慢生起了。

我們來看看涅槃有三個差別。

一、有餘依涅槃,子縛已斷,果縛猶在。

二、無餘依涅槃,子果俱亡,灰身泯智。二乘聖人。

三、無住處涅槃,般若大悲,萬德莊嚴。佛、菩薩。

這個涅槃有三種,前面兩個是小乘的涅槃。

我們先看有餘依涅槃。我們先解釋有餘依這個「依」。這個依止就是所謂的色身。阿羅漢有兩種:一種是他成就阿羅漢果以後,他的色身還在。也就是說,他的心已經成就了我空的菩提,他的智慧已經成就了,這種我執也被破壞了,但是他的生命還沒有結束,他過去生的業力還在,這個叫「子縛已斷」。「子縛」就是指他的因地的煩惱被破壞了。但是「果縛」猶在,他這個業報身還在。

那麼這會有一些微細的問題,比方說他去托缽,天氣熱他可能會中暑;比方說他吃了壞東西,會拉肚子。當然他內心沒有痛苦的感受,因為他內心已經有這種菩提的智慧來攝受他,所以他對那種感受的取著已經破壞了。雖然沒有感受,但是他有那個相狀出現,他也會示現很多的病痛出來,他該生病還生病,但是他不起煩惱,這個就是所謂的「有餘依涅槃」。

第二個,子縛跟果縛都消失了,灰身泯智了。阿羅漢,從他證得阿羅漢果的那一天開始,我們看《阿含經》,阿羅漢的心只有一個,就是趕快趨向涅槃城,他對色身是極度的厭惡,但是佛陀規定不能自殺,所以阿羅漢只好等時間。他真的等得受不了了,他就入滅盡定休息一下,然後滅盡定時間到了,他又出來托缽,托完缽吃飯就打坐。

等到時間結束的時候,阿羅漢起大歡喜——「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他講完四句偈以後,用三昧真火把身體燒掉,然後就進入偏空涅槃,就完全休息了,叫灰身泯智。灰身,就是他的三昧火把身體燒掉了,泯智,就是他的我空的智慧,把他所有的內心分別給停下來。所以,二乘的聖人一旦入了涅槃,他就跟眾生完全沒有接觸了,就一潭死水了,只能夠自受用。

我們看第三個,大乘的無住處涅槃。這個無住,包括不住生死,他也不住涅槃。他那個涅槃當中有般若的大悲跟萬德莊嚴。大乘的涅槃,它有兩個不同:第一個,他在入了涅槃以後有身心世界,就是他有生命的現象。一方面他有身,他一定有一個法身。有法身,他也就會有應化身跟報身,三身都具足。

另一方面,他有一個依報的國土。一定有身土的;第二個,他有一個大悲心來攝受眾生。所以,大乘的涅槃,它是有自受用的萬德莊嚴,跟他受用的般若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