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地寺院常見的佛事與疑問

供齋

第一個,供齋。所謂供齋,通俗地說就是你們拿錢請寺院的師父吃飯,又叫齋僧。有人問釋迦牟尼佛,怎樣修福最快?釋迦牟尼佛說,齋僧、供僧。當然,關於我們怎樣修福,釋迦牟尼佛還有其他開示。比如他說,有三種重要的福田——父母、病人,還有遠客,遠方來的人。他從實際出發,強調在家人首先要孝養父母,心有餘力再去供養三寶。在供養三寶裡面,齋僧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在發展中,慢慢也形成信眾不僅請僧眾吃飯,有時候還供養衣服、日用品等其他東西;然後寺院也會從你齋僧的款項裡面拿出不多的一些錢,供養每位師父,與他們結緣。這筆錢有個專用的詞叫「齋?」,也叫「?錢」。寺院裡面,供齋有好多種,取的名字都很好聽,比如羅漢齋、如意齋。具體多少錢,可能不同的寺院不一樣。

為什麼齋僧修福的力量很強大呢?像十方叢林這種開放的寺院,僧團也是開放的,它的開放性落實到了很多制度上。大家都注意到,我們寺院在吃飯以前,都要發出法器的聲音。戒律裡規定,要不少於三種法器的聲音。漢傳佛教寺院要打叫香,要開梆,要打雲板。這三種聲音,它的立意是面向十方的。除了面向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西南這八個方位,還面向上方和下方,那有可能是來自於我們人類的肉眼所見不到的凡聖共居土、其他佛國的聲聞緣覺僧眾。他們聽到這三種法器的聲音,也來應供。所以開放寺院中午的供齋,是面向十方僧而供養,不是局限在柏林寺的一百多個僧眾。

如果你把供養局限在柏林寺這一百多個人,就錯了。你的心要想著十方的凡聖僧,這是供養的對境。所以在某年某月某日,你在柏林寺供齋的那天中午,任何一個走到柏林寺的出家人,都有資格來接受供養。假如柏林寺無緣無故把門關了,不讓他進來,那柏林寺的師父就犯了很大的過錯,那是絕對不可以的。這就是我們的僧團生活在制度上體現出來的開放性。

其實僧眾每天的吃穿用度,都是來自於信眾在功德箱放的錢,來自於你們交給客堂的供養,那麼你們今天聽了這段以後,就一定要知道,如果你心裡想的不只是供養柏林寺這些師父,而是供養十方僧,那你的心量就會進一步拓展、擴大,其意義非同小可。這就是為什麼供僧有功德力啊。

在柏林寺,因為佛學院要上課,為了學僧的作息不要經常被打擾,隨早課的普佛每週在週六、週日,每月在初一、十五做。有的信眾有特別的心願,急著想做早課普佛,但時間沒趕對,那麼你也可以中午去供齋。我建議,你要慎重、認真地來對待供齋這件事,當成一個法門來修行,不要交錢就了事。

比如,明天中午要供齋,你可以今天晚上或者明天早晨,在寺院或你家裡的佛像前做一種祈禱。怎麼祈禱呢?弟子某某明天中午要在柏林禪寺供齋,祈請十方諸佛、諸大菩薩、聲聞緣覺、諸大阿羅漢前來應供,能夠滿我所願。做這種祈禱,然後你再去供。

你說他們有沒有來啊?來了,你也看不到;他要是來了,也許表面跟我們凡夫一樣,你沒有必要去執著。重要的是你的發心,你的心所緣的境是十方三寶,十方的凡聖僧眾。如果你養成這個習慣,每次齋僧以前都這樣祈禱的話,也許因緣際會,哪一次就真有阿羅漢、聲聞緣覺從空降臨——當然咱們看不到他——混在我們的僧眾裡面接受了你的供養,那可了不得。

南北朝慧皎的《高僧傳》裡,有佛圖澄的傳記,這是一位得道高僧,不僅有智慧,而且有禪定和神通。他在河北這一帶,教化、幫助過後趙的石勒和石虎父子。這對父子很暴虐、經常殺人,可他們就是有一個殊勝的法緣,能遇到高僧佛圖澄,不舍棄他們。當然不舍棄他們,也不光是為他們,也是為眾生。由於這位高僧顯神通助國消災,所以得到他們父子的供養、恭敬,「大和尚」這個詞最早就是石勒和石虎父子用來稱呼佛圖澄的。石虎是石勒的養子,他對於佛圖澄的恭敬勝於父親。佛圖澄到朝廷,還沒進門,就會有人通報「大和尚到!」所有官員全部起立,有些官員還要去抬轎子。轎子過去叫肩輿。

有一次佛圖澄就跟石虎講起和他們之間的因緣。佛圖澄說,石虎「過去世經為大商主,至罽賓寺,嘗供大會」,罽賓在哪裡?現在的克什米爾。現在的克什米爾,是兩國爭奪的地方,經常有恐怖事件。過去這裡曾經是佛法繁盛的地方,出了很多得道證果的修行人,遍地都是佛寺。

佛圖澄說,過去你曾經在罽賓做大商主,到一個寺院供僧。「中有六十羅漢」,其中有六十個阿羅漢。「吾此微身亦預斯會」,通過傳記前後文,包括這句話來看,毫無疑問,佛圖澄是說那時候他還是一個凡夫僧,也有幸參與了這次齋僧大會。為什麼這麼講呢?他說「時得道人謂吾曰」,說當時有一個得道的人跟我講,「此主人命盡當受雞身,後王晉地」,當時阿羅漢接受供養的時候,有宿命通就看到了,說設供的這個人,他死後先投生為雞,再轉生會在東晉的時代做王。

供了阿羅漢怎麼還投生當雞啊?就是他當雞的業力太強大了,惡報已經成熟;但供僧的善業的果報,還沒有形成;再轉生,就形成了。「今王為王,豈非福耶」,說你現在做了國王,這就是那個福報啊。佛圖澄的這段話,告訴大家他們之間的關係,淵源於過去他做凡夫僧的時候,和六十位阿羅漢一起接受過石虎的供養。這也啟發了我們了解齋僧的功德。

在齋僧裡面,特別要解釋一下有漢傳佛教色彩的上堂齋。上堂,來源於禪宗。古代禪宗叢林,有一些施主到了寺院以後,特意請住持和尚上堂舉揚禪法,同時也借這個機會供養闔寺僧眾,所以這種齋叫上堂齋。它有一個重要內容是住持上堂說法。當然古代的住持一般都是開了悟的高僧,所以他們上堂講法完全是靈活的,可能某一次上堂就能夠令有的人開悟。像我這種凡夫顯然是做不到,所以只能按照漢傳佛教的儀軌,由儀仗隊迎請——儀仗不是對某個人,它是表達對法的恭敬,然後到萬佛樓,在那裡講法,這就是我們現代的上堂齋。

普佛

第二個,普佛。僧眾早晚都要課誦,所謂的早晚普佛,實際上是在早晚課誦中增加了一些內容,然後僧眾再把要加持的人的名字立牌位乃至寫文疏,把整個早晚普佛的功德力,都迴向給他。

也許你們會問,有時候你們普佛迴向的人特別多,好幾十個人,本來這個功德迴向給一個人會很大,五十個人一分,五十分之一。不要有這種分別。三寶的加持力就像屋子的燈光一樣,現在我們這裡也許坐了兩百多人,燈光照到每個人的身上,和你一個人坐在這裡,照在你身上,亮度哪一個多啊?一樣多。不要說兩百多,我們這裡再來一百人,照到每個人身上的亮度也不會減少;我們所有人都出去,就留下你一個人在這裡,燈光照你的亮度也不會增加。所以僧眾修行念經迴向的加持力,如同這個屋子裡的燈光,它不會因為迴向的人多而減少。

僧眾早晚普佛的加持力從哪裡來?我大概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講講:第一個,從僧眾的修行來。這個修行包括持戒,戒定慧的修行。第二個,從你們這些參與佛事的功德主的發心來,從你們的信、你們的誠這裡來。你的心態就是接受加持力的重要頻道,把你心態的頻道調好,自然就能感應道交。第三個,來自於在課誦中所念誦的佛經和早晚課儀軌。這一點適用於所有的法事。

所有這些念經的儀軌,除了來自於佛,還來自於過去的祖師。比如我們現在的早晚課誦,大概在元朝形成,到明清定型。在歷史傳承的過程中,融入了歷代祖師的功德力。那些祖師不是普通人,他們的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這就是傳承的力量。你可以說是儀軌的力量,也可以說是傳承的力量。當然最終是佛菩薩的加持力。

有一個偈子,可以解釋佛事的功德、加持力從哪裡來,這個偈子叫《三力偈》——三種力量的偈子,「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法界就是所有的精神、物質存在,這些存在它是有力量的,因為你不能憑空去講。法界力包括了什麼呢?你遇到一件事,恰好你認識的一位居士告訴你可以去寺院做佛事;他講的時候剛好你信了,還有時間和經濟能力。

嚴格按戒律來說,寺院做法事不應該設定多少錢,一塊、五塊、十塊都行,我們寺院的七月十五就是這樣做。但是寺院在操作和管理上也有困難,所以有時候我們就設一個數額。注意,這也是個緣。然後這一切因緣和合,你就來了。從物質到人、到關係、到認識,這一切都是很真實、很具體的。五十年前能有這麼一件事嗎?不可能。因為五十年前,這裡是一片廢墟,你到這兒來,沒有寺院、沒有師父、沒有佛像。當然那時候也不會有人跟你講,還有寺院可以去做佛事。這就叫法界力。

焰口

第三個,焰口。焰口這個詞容易讓人產生誤會。我最早接觸是在1990年的冬天,當時就誤會了。我和大學的同學,在學校吃了年飯就跑到廣濟寺去過年。在廣濟寺住了幾天後準備回學校,寺裡的師父留我們說,你們可以多住幾天,過幾天要放焰口。我心想放焰口就是往天上放焰火吧,沒有什麼意思,就回學校了。

事實上「焰口」這個詞,有好幾層藉代的意思。它淵源於《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在這部佛經裡講到焰口的緣起:阿難尊者有一天在外面打坐,突然看到有一個餓鬼在他的面前。這個餓鬼肚子很大,喉嚨很細,口裡吐著火焰。餓鬼跟他說,你在這兒坐,不要得意,過幾天你死了以後,也跟我一樣。

阿難尊者聽到這個怕了,趕緊去找佛,問怎麼辦呢?怎樣才能救這樣的眾生呢?佛陀就講了焰口施食的法門。追根溯源,焰口這個詞原本是指餓鬼的口裡吐出火焰,進而用焰口指代餓鬼,再進一步地用「放焰口」指代幫助餓鬼脫離痛苦的佛事儀軌。

放焰口的儀軌屬於佛教的密部,金剛部。在唐開元年間,由不空三藏法師翻譯到漢地來。雖然唐密在漢地的傳承中斷,但是放焰口的法本,卻在漢傳佛教的寺院中代代相傳,綿延不絕,直到今天。我們在放焰口的儀軌中,可以看到很多中國的祖師,還有文化名人,比如東坡居士參與譔寫的一些內容。放焰口的法本辭藻華麗,非常有概括性,把人生的一切都涵蓋在其中。其核心內容是以幾個真言加持食物和水,來解除餓鬼的痛苦。

注意,所有的佛事儀軌,它有外在的含義,也有內在的含義——密意。那麼放焰口的密意是什麼?就是我們眾生生命中最大的痛苦是什麼?其實就是飢餓、飢渴,精神的飢渴、物質的飢渴。再用一個詞來概括是什麼呢?就是貧乏;其實更精準地說,不是貧乏,而是貧乏感。有人有一百億的資產,他也覺得不夠。注意,這也是貧乏感。不要以為有一百億資產的人就沒有貧乏感,也許他跟你我一樣,跟街上的一個乞丐一樣,他也有貧乏感,總覺得自己佔有的不夠。

所以餓鬼的這種狀態,描述了眾生生存的普遍處境,這種處境會表現在我們的生理上,也會表現在我們的行為、精神、情感上,表現在我們世俗的各種奮鬥背後的內動力上。有的人奮鬥就是為了解除這種貧乏感,結果奮鬥一輩子,貧乏感也沒有解除。

放焰口的法事,就是要幫我們解除這種貧乏感、飢渴感。怎麼解除呢?通過一套修行的儀軌。注意,放焰口也是一個自利利他的法事,不要簡單理解為只是幫助餓鬼,其實它也是幫助我們自己。為什麼我們會有貧乏感、飢渴感,總覺得不夠,不夠,不夠……其實內涵很深哪。放焰口的密意,是讓我們變成一個富有的人,富有的人不是擁有得多,而是內心滿足。

那麼放焰口外在的含義呢?就是我們要加持水和米,讓它變成餓鬼需要的甘露瓊漿,讓餓鬼得到飽滿。同時也讓所有人道、天道、神道、阿修羅道等其他眾生得到滿足。如果我們參與放焰口的法事,懂得了其內在的密意和外在的含義,那就比較容易相應。

水陸法會

第四個,水陸法會。從印度佛法的淵源來說,水陸法會跟焰口有接近的地方,它也是一個佈施門。為什麼用水陸這個詞?它描述的是佈施的對像——水陸空。水裡的、陸地的、還有空中的眾生,佈施給他們。其實我們所有的法事都是上供下施,包括了上供諸佛菩薩、十方賢聖、歷代祖師,再下施六道群靈。

水陸法會儀軌,據說淵源於南北朝梁武帝。梁武帝為了超度夫人郗氏,請志公上人一起製定了這套儀軌。約在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農曆二月十五日,梁武帝在今天的鎮江金山寺,舉行了我國佛教歷史上第一次水陸法會。後來,這個儀軌在一段時間內湮沒無聞,到了唐代被一些法師小範圍地使用,到了宋代才發揚光大,到了明朝,朱元璋特別把水陸法會、放焰口這樣的佛事歸併為一類。有些寺院就專門做這類法事,尤其以南方為多,放焰口才傳承到了現在。

水陸法會是漢傳佛教寺院目前規模最大、需要的人力物力最多的一個法會。法會分很多壇,有外壇和內壇。內壇有一個儀軌,外壇就在不同的地方,僧眾分班,分別誦《華嚴經》《楞嚴經》《法華經》等很多大乘經典,念佛等等。最後所有這一切上供十方聖賢,下施六道群靈。

齋天

下面我們介紹一下齋天。在每年正月十五清晨,我們都要做一次齋天佛事。本來我們是三寶弟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怎麼又弄出天來了呢?因為釋迦牟尼佛是人天教主,他不僅僅是人道眾生的教主,而且還是天道天神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在世說的法,需要有眾生修行它;他的法要流通後世,也需要有眾生來護持。

在有些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法會中,天道眾生也參與了法會;在護持佛法的眾生裡面,天道眾生特別重要,有些天道的眾生在佛前發過願,未來將會護持正法在娑婆世界流傳。大家想一想,這些眾生髮了護法的大願,就成了菩薩;如同我們人道的某一個修行人有大功德,有大願力,有大智慧,他也和菩薩一樣。

齋天作為一個佛事,從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師依《金光明經》製定《金光明懺法》開始。我們漢地齋天的儀軌是《金光明懺齋天儀軌》,其間恭誦《金光明經》。《金光明經》這個法會就有很多天道眾生與會。在齋天儀軌裡,與會天人中,有一位很重要的護法叫功德天。當然,齋天儀軌不光是供天道的大菩薩、大護法,還要供三寶,令我們障礙消除,福慧增長。

在漢傳佛教裡面有三部重要的經,被稱為「護國三經」,護佑國家,護佑人民。哪三部呢?《妙法蓮華經》《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金光明經》。這三部經和國家安定、風調雨順、穩定繁榮關係比較密切,所以齋天儀軌——《金光明懺齋天儀軌》不僅對我們參與的人有利,而且對國家、社會的穩定、富強有利。

關於寺院佛事的幾個疑問

接下來,我們講一講對於佛事活動,有的居士可能產生的幾個疑問。有的疑問前面多少已經討論過,這裡再稍微展開一下。

諸位居士到了客堂以後,了解到寺院有各種各樣的佛事可以參與,而且做這些佛事還要拿錢。有的居士可能要問了,你昨天講,跟師父相處的時候不能談買賣,但寺院裡做佛事都要拿錢,怎麼回事啊?

這裡我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在寺院參加各種佛事,不管是齋僧、普佛,還是焰口、齋天,你們拿錢一定要自願發心供養寺院、供養三寶。要有供養心,這是供養,不是交換,這是第一個意義;第二個意義,就是你在參與法事時,都要有一種心願,希望通過這些法事得到僧眾誦經的加持,得到三寶的加持。所以你給寺院的供養,其實是你與法事、三寶之間的一種聯繫、連接,它是個緣。

僧團裡有的師父,選擇不要大家的供養,特別是晚課超薦和早課消災延壽的普佛。為什麼他們這樣選擇呢?也許是出於一種謙虛,他覺得自己的功德不大,沒有發揮什麼作用,受供養有愧;也許是一種修行角度的自我抉擇,他覺得拿了你們的供養,就跟你們的願望,跟你們要消除的業障發生了聯繫。這就相當於他本來一個人在路上走得很快,現在突然讓他拉一輛車,車上還坐了好幾個人。也許這位師父想自己一個人先走,走得快一點,力量更大了再來拉車。所以並不是所有師父都會要供養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作為供養的人,我們對師父接受供養要有感謝、感恩。這個邏輯跟世俗是相反的。世俗的邏輯是我給你錢,你要感謝我,對不對?但在這裡,應該是你要感謝三寶,感謝師父接受了我的供養,讓我有機會種福田,這樣的想法才是正確的。作為師父也應該有自我要求,對護法居士心存感恩,以自己的戒行和修行,通過這些法事來迴向給他供養和與他結緣的眾生。

所以僧和俗在自己的位置上,各自都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各自都有自己如法的思維。假如一位師父接受你們的供養,說你們就應該感恩我接受。錯了,不對的。假如你們作了供養,說我們供養你們,你們應該感恩我們。那你也錯了。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正確地作意,就會有功德,功德從哪裡來?從心裡來。在做這件事情的過程中,我們正確地思維,正確地動念頭,它的力量就會產生。

接下來又有個問題了,我們早課普佛叫消災延壽普佛,有人說我有個親戚得了癌,怎麼交一千塊做了佛事,他還是沒好啊?注意,普佛並不是給你一個承諾,說做了以後病准好,死不了了;或者某個人去世了,做了普佛以後一定能把他超度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沒有這種承諾。但是作為寺院,有一點是可以承諾的,就是你來做供養,參與佛事,對於你要幫助的那個人,不管是活著的還是已經亡故的,一定是有利益的。但是這種利益,在多大的範圍內,多長的時間內,以什麼樣的方式顯現出來,這就不好說了。

剛才我講的承諾,來自於我們的信念,來自於寺院安排佛事盡可能地如法,來自於僧眾平時的清淨持戒。所以我們參與這些佛事,力量和利益從哪裡來?從佛來,從法來,從僧眾來。注意,是僧眾,不是某個人。有時你可能產生執著,哎呀,大和尚今天不主法,這個佛事我就不做了。我個人哪有那個力量啊,這是靠僧眾,靠三寶。第四個來源也很重要,靠我們的心念。你的心念跟這個法事相應,它就一定會有利益,一定會有加持力傳導給我們,傳導給你想幫助的有緣眾生。

為什麼你不能保證我交了一千塊錢,就把他度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剛才提到過,這涉及到佛教的業果。在佛教的業果理論中,一個人的業有決定業,有不定業。決定業,就像一輛車以每小時一百八十公里的速度飛馳,你想讓它在五米的距離內剎車停下來,可能嗎?不可能。比喻什麼呢?比喻有的業,力量太強大了,我們想在這麼有限的時空內把它完全淨除,可能性不大。但是,只要我們給他祈禱、念經,對他一定是有好處的,這個好處包括現在,也會延伸到未來。

不定業的意思是什麼?是指這個業,不管是生病,還是人去世,它向某個方向發展的力量不是那麼強大,不是那麼決定。現在有佛法的因緣參與進來,特別是你和他又有直接的因緣,親自採取行動,有時間、精力、財物的投入——注意這也是業,但這個業是善業,這些力量介入進來,那個不確定的、飄忽不定的惡業,可能很明顯地減輕,乃至化解。

這裡就用得上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了,就是在寺院裡做佛事,請佛菩薩、師父加持,這叫外因,自己叫內因,內因才是決定性的。我們想一想,假如一個人十惡不赦,請別人念一下經就把他超度到佛國,哪有那麼簡單啊?不可能,因為他惡業的力量太強大了。當然,我們在參與這些佛事的時候,對於自己也是一個修行的過程,是一個表達的過程。我們表達了對某一個人的關懷,其實這也是一個修行,不要把它簡單地當成一種工具來看。

如果有以上這些正確的理解,我想你就不會簡單地去期待,或者去要求。如果信心還不太夠,你就可以先不參與;等你覺得信心夠時再參與,在參與中去體驗,在體驗中不斷地提高你的認知。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裡,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