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釋菩提心論卷第一

蓮華戒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傳法大師施護奉 詔譯

 歸命三世一切佛  略集大乘諸法行
 建立最初勝事業  我今廣釋菩提心

此中云何。若欲速證一切智者。總略標心住於三處。出生悲心。從悲發生大菩提心。所有最勝一切佛法。皆由悲心而為根本。此悲所因為觀眾生故。如聖法集經云。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諸菩薩不應修學多種法門。但於一法而自勤行。即於一切法如掌中得。何等一法所謂大悲。諸菩薩乘此大悲。即於一切佛法如掌中得。世尊譬如轉輪聖王輪寶行處。即得一切力聚。而諸菩薩亦復如是。大悲行處。即能成就一切佛法力聚。世尊又如士夫命根堅固。即能令諸根而得轉故。而諸菩薩亦復如是。大悲堅固。乃能令諸菩提行法而得轉故。

如無盡意經云。復次舍利子。當知諸菩薩大悲無盡。何以故與一切法為先導故。舍利子譬如士夫所有命根與出入息而為先導。大乘法門廣大普集亦復如是。菩薩大悲為先導故。如像頭經云。爾時有一天子。問妙吉祥菩薩言。當云何能發起一切菩薩勝行。復云何住。妙吉祥言。天子大悲乃能發起一切菩薩勝行。菩薩緣諸眾生為境界住。是故菩薩常起愛念一切眾生。而於己身無所顧惜。純一為他長養利益。於長時中難作能作。發生諸行。

如信力法門經云。彼諸菩薩悲心堅固。為救度一切眾生。時而無少分苦想。若得度已亦無所度之想。不舍一切難行苦行。如是不久諸行圓滿。成本所願證一切智。得一切佛法。如是皆由悲為根本。所有佛世尊現證一切智。大悲普攝。廣為世間作最勝利益。安住無住涅槃。如是佛所行。悉以大悲而為其因。諸佛因中設有苦惱。爾時乃緣眾生作意。轉復多作增長不退。如佛於諸經中說。一切眾生於諸趣中有種種苦。如其所應極大苦惱。菩薩常為眾生悲愍觀察。所謂地獄趣中有種種苦。業火燒然長時無間苦惱無盡。如世盜賊種種治罰。繫縛捶打鐵叉驅逐。斷截身份受諸苦惱。此苦亦然。餓鬼趣中有其種種極飢渴苦。身體乾枯。為伺求食故互相殘害。雖常伺求縱經百歲。終不能得少分殘棄及不淨等。又有餓鬼自力劣薄依他勝者。雖復依止而無所得。設有所得。轉為強力諸鬼。欺陵逼奪埵打治罰。受如是等無量苦惱。受是苦者。是昔人中富樂自在等類。由起諸惡故墮是趣中。畜生趣中受無數苦。起恚害心互相食噉。或有穿通其鼻或破裂其身。或打縛等極不自在。遍身楚痛。實無少分可愛樂處。如人負重甞無懈倦。雖復長時不念疲乏。又諸畜生於廣野中一心肆逸。此彼奔馳曾無暫住。互相殘害互起怖畏。於此趣中復有是苦。如是地獄餓鬼畜生諸趣。由起種種煩惱惡業。為其因故。彼彼趣中受諸苦惱。如人墮於崖險之處。苦惱亦然。彼人趣中有種種苦。如餘處說。復次欲界諸天。慾火燒然心意散亂。欲令自心於剎那間定聚一處。竟不能得。當知欲樂壞時苦即現前。如貧苦者云何有樂。此欲天中常所墮滅。怖畏憂惱及破壞等亦非其樂。所有色界諸天。謂由諸行常所遷轉。彼天報盡。或復墮於地獄等趣。如是等諸趣類中。煩惱業等常所纏縛不得自在。由是生諸苦惱。是故當知苦火熾盛。燒然世間而不休息。菩薩見是苦已即起悲心。普觀一切眾生。又復菩薩見諸眾生受種種苦時。無怨無親起悲愍心。平等觀察而為救度。又一切眾生無始已來輪迴流轉。菩薩未甞於一眾生不起親友之想。起是平等心故。即以是行。於十方一切眾生普遍觀察。若見一眾生有苦惱者。菩薩愛之如子。即當代受不令眾生受是苦惱。以是悲心轉故。能令一切眾生苦惱息滅。乃得成就大悲勝行。

如無盡意經云。此悲觀行。世尊於阿毘達磨經最初演說。為欲救度一切有情故。起悲願等力。趣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不為度眾生我即不發是菩提心。

如十法經云。一切眾生中。諸無救護者無歸趣者。無依止者無知見者。菩薩見已即生悲念。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不為他開導教示。菩薩即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故當知諸菩薩。勇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謂即悲心堅固。

如如來智印三摩地勝上經云。菩提心所行能壞輪迴苦。

如彌勒解脫經云。善男子譬如有人不取大金剛寶。別得一切金莊嚴具。而亦不舍大金剛寶。於貧窮者而能普濟。善男子。菩薩亦復如是。不取一切智心大金剛寶。別得一切聲聞緣覺功德金莊嚴具。而亦不舍彼菩薩行。所有一切輪迴貧窮者而能普濟。菩薩能於一切種一切學。平等而修。是為無量勝行。是故從菩提心出生方便。成就大菩提果。

如如來示教勝軍王經云。佛言大王。若汝所作多種事業。於一切種一切處。應共佈施波羅蜜多乃至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而學。是故大王汝應如是於正等覺。起欲信求願趣向等心。若住若行若臥若立。若飲若食若諸所作。決定常時思念作意。觀想一切佛菩薩緣覺聲聞。諸愚夫異生及己身等。所有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善根合集一處。發勝上心自當隨喜已。普於一切佛菩薩緣覺聲聞眾中。供養承事所有功德。與一切眾生共之。普願眾生乃至得一切智。一切佛法皆悉圓滿若日日三時。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汝所作事皆得清淨。菩提行等亦悉成就。復次大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生善根果報無數。若生人中或生天上。於一切處常得最勝。而汝大王亦如是作。斯為廣大。又復大王大菩提心最上最勝。若復所行真實。即能成就大菩提果。

如無畏撫問經云。發菩提心所生諸福如虛空界。廣大勝上無有窮盡。正使有人以殑伽沙數佛剎。滿中珍寶供養世尊。若有人能合掌至誠。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而此福德勝前福德不可較計。

如華嚴經云。善男子從菩提心生一切佛法。廣大勝上莊嚴。菩提心有其一種。一者願心二者分位心。又彼經云。善男子一切眾生極難得者。所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廣起行願。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前安住。普盡世間能作利益。善男子我得成佛。謂由發起求菩提心乘本願心。後以所行諸行。從先所起彼一切行。而悉普攝成分位心。是故行願等力若悉成立。即得善知識現前攝受。舍去一切不實境相。如妙吉祥菩薩於上衣王所發菩提心。菩薩如是發菩提心已。自行佈施等諸波羅蜜多相應勝行。若人自不能調伏。何能調伏他人。是故當知菩薩若不自修諸行。而何能得大菩提果。

又如像頭經云。諸菩薩所行真實故得菩提。非諸所行不真實故。

如三摩地王經云。童子如我所行得真實故。而汝童子應如是學。何以故童子。若所行真實。即不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菩薩諸所行行。若以十波羅蜜多四無量四攝法等。廣分別者。如無盡意經寶雲等經說。又學有二種。謂世間出世間。云何世間學。謂技能功巧等。云何出世間學。謂禪定等。餘復云何。謂利益眾生所作一切事業。此中應知諸菩薩所行。要略而言謂慧及方便。而此二法無令減少。

如維摩詰經云。菩薩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又如像頭經云。諸菩薩總略而言有二種道。於是二道若具足者。諸菩薩即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所謂慧及方便。若離般若波羅蜜多行。諸波羅蜜多四攝法等。云何能嚴淨佛土大富自在。成熟有情作諸化事。普攝諸法善巧方便。是故此慧與彼方便。為無顛倒性。有分別因。由此因故起正方便。如所說諸法。起無顛倒思惟分別。而能畢竟利樂自他。能令煩惱不起。猶如諸毒為咒所害。又此經云。智慧攝方便。此是有分別智。

又如信力法門經云。云何為善巧方便。謂攝一切法。云何為慧。謂於一切法無破壞善。

如是慧及方便二種。遍入諸地一切時常行。不得於中令其減少。所有十地諸菩薩。行十波羅蜜多乃至廣行諸行。如十地經廣說。所有八地菩薩。從佛威儀起住止息行故。彼經云。復次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當依先所起大願加持善根力住。諸佛世尊亦從是法門。流出大智圓滿諸所作。此即是為最上忍門。一切佛法由此而集。又善男子不應如是起止息行。如我所得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神通等一切佛法。而汝未具當發精進。起諸願求相應而行。是故汝於如是忍門。不應舍離。善男子汝豈不觀察諸愚夫異生等。積集種種煩惱。起種種尋求相續不斷。云何欲起止息之行。又善男子。當知諸法法性而自常住。以法性常住故。如來即無生。謂諸聲聞緣覺。不了一切法無分別無生故。如來以善方便出現世間。又善男子。汝見我身無量智無量。佛剎無量圓光無量。智現前門無量清淨無量如是等諸廣大法。是故汝乘本願行。應常思念利益眾生。即得如是不思議智門。

如十地經所說行相。與維摩詰經相違故。彼經云妙吉祥若人於如來所說法起輕謗者。是人雖出謗言。如我所說亦得清淨。此中理事亦不相違。

如像頭經云。佛言慈氏諸菩薩為菩提故。積集六波羅蜜多。或有癡人作如是言。般若波羅蜜多是菩薩學。云何復學餘波羅蜜多。或有聞已於方便等諸波羅蜜多起舍離意。慈氏於汝意云何。如迦尸王取自身肉而救於鴿。是王豈愚癡耶。慈氏白言不也世尊。佛言慈氏我修菩薩行時。廣修六波羅蜜多相應善根。應無利益耶。慈氏白言不也世尊。佛言如是慈氏。如汝於六十劫中積集。佈施等諸波羅蜜多。乃至六十劫中積集。般若波羅蜜多亦復如是。彼中廣說行。相應知。

廣釋菩提心論卷第一

廣釋菩提心論卷第二

蓮華戒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傳法大師施護奉 詔譯

復次此中如毘盧遮那成佛經說。所有一切智智。悲心為根本。從悲發生大菩提心。然後起諸方便。是故諸菩薩於一切時。常行此二種。所有施等方便現身現土。眷屬色相廣大果報。二種攝故悉得成就。如佛世尊不住涅槃。為令一切起於正慧。普能斷除諸顛倒故。又復不住生死。為由生死起顛倒故。是故世尊成就無住涅槃。又復當知慧及方便自相所行。應當遠離共相譭謗二邊。離二邊故中間所行即得無礙。所言共相譭謗邊者。謂慧離共相邊。方便離譭謗邊。此中如是。如聖法集經言。若諸相好色身具足。即能令觀者起勝意樂。若於三昧中觀法身者。即不能令起勝意樂。復有說言。慧及方便生諸如來。能令他起清淨信解。如是應知。又復有言。如世間法應當了知。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離取相故。彼諸顛倒取著心斷。由彼斷已此說。是為真勝意樂。不應於彼所作事中。而起決定實依止心。亦如有說。一切法中亦不可取亦不可舍。彼取舍法不可得故。

或有說言。施等諸行感生死果。此中云何謂離於慧而行施等。得少分善以為喜足起勇悍心。復作增上勝善根想。

如維摩詰經說。所有一切法。應與慧及方便二種俱行。施等諸行若為慧所攝。即得名波羅蜜多。名異此即非施等清淨。

此中當知。若住三摩地能生起諸慧。加行專注總彼所作。謂由先起聞所成慧。以本宗義而正攝持。然後思所成慧乃得生起。於是思慧中觀察如實義。彼所觀察決定真實。無別邪妄不實顛倒。如是觀故疑惑止息。正智出生如理正修。如佛樹諸外道說無我法。是中應當思惟觀察。必有正因得涅槃果。異此皆是外道常因分別。非為寂靜。是故雜阿含等說。思所成慧中如理伺察已。應觀諸物有實自相。而彼自相勝義諦中即無有生。如是阿含中所說決定相應。

如聖法集經說。無生真實不實謂別異法。如是等皆隨順勝義諦無生。此說真實。又勝義無生即非無生。彼一切所行皆過去性。此中又言。善男子生滅二法畢竟皆是世間取著。是故佛大悲者。為欲警悟世間舍諸所行。說生滅等畢竟無有少法可生。

又聖法集經說。云何生云何滅。答無生名生無滅名滅。此中又言。阿字門謂一切法離生滅。是即一切法無自性門。自性空所成。

聖二諦經說。若無生平等。即得一切法平等。

般若波羅蜜多經說。須菩提色色自性空。乃至識識自性空。自相空所成。象腋經說。一切性不可得生。於無生性中。愚者執有其生。

父子合集經說。彼一切法皆悉平等。三世亦平等。過去一切法自性離。乃至現在一切法亦自性離。如是總說。彼阿含中相應堅固之義應當伺察。異此有因即不能成。此中如理決定伺察已。要略說者。謂諸生性或說有因或說無因。如實當知。非彼有因非彼無因。是義云何。若舍因性。此差別性或有實顯示。非彼無因。若法生時乃一切性遍一切處。云何非有。彼無性時或無差別。於生時中亦非有得。非彼有因。如是總說。彼非無因而得和合。亦非有因而得和合。如是所說若計有我即是外道常因起執。彼無性得生。能起諸行而為顯示。壞諸因性何能生起諸行。不如理舍故。又非外道所執我等自有力能。於他別法得不舍性。既執常性不能於他作義利事。若無義利背相應法。此中如是當知。所執我等一切力能。畢竟皆空如石女兒。彼無自性於所作事中。不能成就彼等。設有所作無實力能。若非所作又非和合。又如一切事隨有作。生已後時決定。若有力能即彼力能。自性隨轉乃如前說。所起作事而得和合。或不隨轉亦如前說。彼無自性無常因性定不和合。是故諸無常中無有少法可得。

此中意者如世尊言。復次大慧。不實共相者。所謂虛空滅涅槃無作者。無性無取者共相。是故無常等。生此不和合而亦非無常。如過去未來二事性中。亦非有生而得和合。彼無和合因性隨轉。若同時生有所相應。亦非同時因所作自性事得決定。彼同時觀亦無所成性。或異時觀亦非異時。若於時中緣中觀者。彼亦不生不實。過去若生有所和合。而亦非緣亦非有生。彼一切我而亦無緣。又非一剎那中一切剎那隨入。劫與剎那份量而不和合。如諸微塵合集摶聚。是中亦無極微量我而得和合。如是一聚一分中。彼剎那蘊聚性不和合。自不得生亦無因分。若於是中取彼分性。即自我所作相違亦無二種。若有二分性即二種過失隨著。如是總說。是故一切世俗所生有所得性。於勝義諦中而實無生。此說不與阿含等相違。

如佛所言。諸有生性皆謂世俗。勝義諦中生無自性。無自性中若起疑惑。彼即實起世俗之意。所說如理。是佛世尊真勝意樂。如世稻稈等。自性他性於二種中說無因生。是義當止。此中宜應如理伺察。若色無色彼之二性如瓶器等。彼極微量不壞色性。於前分位而非一性。前分位中若有所壞彼即不成。又非極微聚中有一性多性。彼一多性離云何有自性。若無自性此即勝義。如夢中所得色相色性。其義應知此即佛所說。

如楞伽經說。復次大慧。譬一大象破如微塵。於是微塵相中。如理伺察彼之色性實無自性。又如色蘊中青等諸色。彼有對礙而無自性。如是畢竟識外非色。是義應知。

如世尊言。外無諸色自心所現。彼外青等種種色相實無對礙。而取舍相亦無對礙。非一性相應。亦非多性相應。一多相違云何非一性。以一聚色性故。非一生非多性者。其義應知。此中伺察諸有色相。自體不實故無對礙。彼識亦不實。何以故識自相離。非說彼色離識而有。又復識之自相種種不實。由如是故說識不實。是故佛說識如幻士。如是總說若一性若多性是性皆空。勝義諦中一切性不實此義決定。

又如楞伽經說。譬如鏡中所見之像。非一性非異性。如是觀時是性非有。何以故一異性離故。一異性不著故。或有說言。智者觀自性實不可得。此中不可顯說無自性故。如是等諸有所說如理伺察。是為思所成慧決定如實。是義成就由此修所成慧當得生起。若無聞等修慧不成。

如寶雲經說。諸正行者有智光明。出生中間彼正不壞。由智出生諸所修作出生成就。譬如地中不淨遍滿。諸有所生云何能生。諸修亦然。明瞭智果真實性中如理出理。

如三摩地王經說。若有人起多種尋求。而所起心有著有依止。是故若欲證彼真實修慧者。應當最初修奢摩他相應勝法。令心安住猶如止水。若心有動非奢摩他。不能攝持而住。如佛所說。住等引心能如實知。若散心位非此相應。是故修奢摩他時。諸所得諸所欲。當住平等舍。體中苦等而悉除遣。安住淨戒發起精進速得成就。此中如是。

如和合解脫經說。先修施等勝上之行。次復修持淨戒。然後住於奢摩他行。若欲住是奢摩他者。隨諸分位。於諸佛菩薩等先當歸命懺悔隨喜。次應起大悲心普盡世間生救度想。於安隱座中加趺而坐。直身端住現前正念。引發三摩地。現前相應。從初專注如應觀察。乃至多種所緣等事。普盡收攝繫心靜住。復次總略。色無色二種中。應當舍離散亂過失。總彼相應所緣起勝作意。乃至蘊處界一切事等。悉不分別即得清淨。所有廣說諸所緣行相。如和合解脫經第十八相應分。

所有世尊攝有情事。色等分別及一切事分別。略中廣行相。如阿毘達磨等說。

此中意者於彼等事。觀已離過而悉收攝。令心相續勝進增修。若或心生貪等。爾時應作不淨等觀。得止息已。又復過前起勝進心。此不淨等觀思有行相。恐繁且止。若或彼心不能勝進起勝意樂。亦是散亂過失。爾時應觀三摩地所有功德起勝意樂。即能止息非勝意樂。若時昏沉睡眠生起。應觀佛等功德勝喜悅事。彼能止息。復次如是於所緣中。如應堅固攝持不散。即得相應。又復若時前心愛樂喜悅。隨生後心高舉。爾時應作無常等觀。如是總說。於所緣中應使心無動作。專注靜住離高下法。平等所行心得清淨。彼發悟散亂等因而悉棄舍。若有真實發悟所作彼心散亂。於所緣中若無動作。如是乃得所欲所行勝定相應。爾時當知奢摩他成。如是等當知一切奢摩他共相。謂心一境性中自性。彼奢摩他所緣決定如是。此等奢摩他法。佛於般若波羅蜜多等經。

復次當知。修奢摩他有九種法。一除。二正除。三分位除。四近除。五調伏。六止。七近止。八一向所作。九知止。此等九種行相云何。謂遍此九法是即名除。於所緣中繫心是為遍除。於所緣中相續而轉是分位除。散亂現前而悉摧伏是為近除。散亂離已又復勝前。遍除所緣是為調伏。若愛起時伏故名止。若散亂過失現前不起。勝意樂而能止故是為近止。若昏沉睡眠等起時。速當遣離是為一向所作。於所緣中得無動作已。然後專注得相應止。得彼止已心住於舍。是為知止。如是等義。如聖慈氏菩薩所說。

又復當知諸修一切三摩地時。有六種過失。一懈怠。二所緣忘失。三沉下。四高舉。五無發悟。六發悟。此六過失生時。當起八種斷行對治。何等為八。一信。二欲。三勤。四輕安。五念。六正知。七思。八舍。此等對治行相云何。謂信等四法對治懈怠。此中意者。以三摩地功德中。要具增上正信順相。彼相應者起勝希望。於希望時發精進行。所起精進身心勇悍後得輕安。是故對治。念對治所緣忘失。是義應知。正知對治沉下高舉。謂以正知起正觀察。能令高下二法止息。是故對治。思對治無發悟。是義應知。舍對治發悟。由前高下得止息已。心住正直即無發悟。是故對治。如是八斷行。對治六種過失已。所有最上三摩地事業即得成就神足功德由此而生。

如諸經說。若具八斷行。即能發起四種神足。所有心一境性。勝上事業得正相應。乃能證入禪定解脫法門。圓滿一切最勝功德。

廣釋菩提心論卷第二

廣釋菩提心論卷第三

蓮華戒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傳法大師賜紫沙門臣施護等奉 詔譯

復次此中次第應修彼諸禪定。謂若得離欲愛所有喜樂。內心清淨住正相應。有尋有伺是初禪定。又復此中無尋唯伺。名中間禪。初禪地愛若得離已。所有喜樂內心清淨住正相應。是二禪定。二禪地愛若得離已。樂舍正知住正相應。是三禪定。三禪地愛若得離已。舍念相應。是四禪定。所有無色定等行相應知。是中諸所緣相如應分別。於所緣中令心堅固。如理所作以慧觀察。智光明生破無明種。畢竟得斷即正相應。異此皆是外道所修。非正三摩地。不能斷煩惱。

如諸經說。所有正修三摩地時。若我想生。是即還復發起煩惱。爾時住心當如止水。入三摩地相應觀行。

如楞伽經說。總略而言。正慧觀行唯心靜住外無分別。若住真如所緣是心應過。心若過已彼無對礙而亦應過。無對礙中若相應住是大乘觀。彼無發悟最勝寂靜。即勝無我智無對礙觀。

此中意者。如實觀察心外必無色法分別。是即最上相應勝行。若爾識之與色云何有異。或不異者識亦應有對礙義耶不然如夢分位所見不實。是故識外如實伺察。極微量色取不可得。以不可得故如是成唯識。無復一切外義可有。唯心靜住外無分別。於伺察中以離色法故有所得相。而為得者畢竟無所得。是故於諸色法應觀無色。彼若唯心無實能取亦無所取。是二取性實不可得。離取舍故即心無二。如是伺察亦無二相。於真如所緣中是心亦過。彼所取相亦復過已。二無對礙。於是無二智中住如實義。所言唯心過已二無對礙。是智於中而亦應離。是故自性他性中諸有生性而不可得。如應伺察諸眾生性亦不和合。若取若舍二不實性悉應遠離。當知一切物性諸有取著。於無二智中皆應舍離。於無對礙無二智中若如是住。即於一切法如實覺了無有自性。彼即能入最上實性。入無分別三摩地門。又若於是無對礙無二智中相應住者。是即最上實性中住。是大乘見。如是亦見最上實性。以見最上實性故。即於一切法慧眼觀空。智光明中皆如實見。

如諸經說。云何見勝義諦。謂一切法無見。此中如是。所言無見者。是勝意樂真實無見。非如世間諸生盲者及瞑目人。緣闕故或不作意故而皆不見。彼等有性顛倒種子悉不能斷。此即不然。又如入無想定。後或出時還復生起有性取著。貪等根本諸煩惱聚而不解脫。所言有性取著貪等根本煩惱行相。如聖二諦等經說。若復有言入無分別總持法門。無分別法中離色等相。以決定慧於無色中。觀無所得亦無作意。是勝義樂。非如無想定等。於諸色等取著法中作意而離。是故當知如前所說。諸色等中作意離相。若無正慧即不能斷疑惑種子。譬如世間火若存時諸物燒然。云何能離思之一法。若不調止◎所有邪。

由此當知。所有奢摩他諸所緣中。心住堅固如理所作。以慧伺察智光明生。明現暗除智生障滅。如人二目隨量無差。於諸分位照明無異。智光明出亦復如是。非光明中有冥暗性。明暗二法互相違故。當知三摩地中離冥暗性亦復如是。若不爾者。云何能住心一境相。是故若於三摩呬多中如實了知。即能一向隨順正慧。此中所說悉不相違。

復次三摩呬多中。應以慧觀都無色相。於一切法悉無所得。彼諸相應分位相中。無所進趣無所發悟。若自若他悉見無性。有性分別戲論相等一切息滅。如是即於正慧所觀無相性中而得相應。有心分別悉不能立。即彼無性亦不可得。若於是中或謂有性而可見者。是見應止。如是止已。若於無性分別轉者。此亦不然。設使有性三時相應。以慧眼觀無相無得。又何止邪。如實義者。有性無性不應分別。一性異性亦不可分別。是中若離性與無性二分別者。悉能照達諸分別空。即彼能照及所照性亦無所有。如是乃得最上最勝無分別相應。此中若住如是相應。即一切分別悉能斷滅。所有煩惱障智障而亦能斷。於彼煩惱障不生不滅性中。而性等顛倒根本悉除。

如聖二諦等經說。如是相應行中。一切性等分別斷已。普盡性等顛倒無明自性煩惱障根本即斷。彼根本斷已諸煩惱障而悉能斷。

又如聖二諦經中。問妙吉祥菩薩言。云何能得煩惱調伏。云何而能了知煩惱。妙吉祥言。勝義諦中畢竟不生。彼一切法無生性中。世俗皆是不實顛倒。應當止息一切性等所起顛倒思惟分別。若彼思惟分別不止息者即有我共相。既有我共相即起立諸見。若見起立即煩惱轉。天子若能了知勝義諦中一切法畢竟無生。即勝義諦具十種無顛倒。若勝義諦中無顛倒即無分別。若無分別得滅相應。若滅相應彼我共相即不能得。若我共相既不能得。而彼諸見不能起立。乃至勝義諦中涅槃之見亦復不起。由如是故即於無生行中一切煩惱畢竟調伏。天子當知。諸煩惱於勝義諦無礙智中。畢竟空畢竟無相畢竟無性。如是知者是為了知煩惱。天子譬如毒蛇為咒所害。彼煩惱種亦復如是。天子又問云何為煩惱種。妙吉祥言天子彼勝義諦畢竟無生性中若於一切法起分別時。此即是為諸煩惱種。由是起諸性等顛倒。於顛倒中不能照達。是故若於所斷法中一切顛倒悉能斷者。所有智障能正決定而悉除遣。智障斷已無相續性。譬如日光出時離諸雲翳。於一切處照明無礙。而彼智光清淨照明。若色若心一切自性亦復如是。諸物實性決定常住。於無相續性中。真實了如一切物性如實義者。此中物性。云何能以言詞宣說。是故於彼勝義世俗諦中。如如所說如實了知一切色相及諸物性已。即得一切智。如是所說斷障等義。是證一切智最上勝道。非彼聲聞等道。彼諸顛倒不能盡除。亦復不能正斷二障。

如楞伽經說。大慧。彼聲聞人起別異因有所住著。彼見法已取為涅槃自謂得佛。而不能見法無我理。大慧。此非解脫。如是聲聞人自智所證未真出離。謂得出離。異見轉故而彼所作非此相應。彼所行道非真解脫。世尊但說一乘之法。不說聲聞等道。彼聲聞人但於蘊中觀察無我。而彼所得謂人無我。此中不然。應觀三界一切唯識。若說識外有義得無我者。如是即於無二智無我中。而不得入。以他性得入故。若他性得入者。彼即非入唯識性故。

又如此經聖出世品中說。復次佛子當知。三界唯心所現是心。亦無中邊可得。若言有邊即有所生。若言有中即有所住。一切皆是分別相故。若心無中邊。是故能入彼無二智。如是入者是真實入。

此中有問。若如是者諸相應分位當云何生。答由彼清淨勝願力故。菩薩發起大悲。普為眾生作利益事。從彼願力。出生勝上諸佈施等明白善行。彼即真實清淨所生。又復菩薩大悲。若一切眾生未能盡入諸法無性清淨智中。菩薩乃至隨入輪迴。亦復不染輪迴過失。而豈住於彼無發悟寂靜法中。如經頌云。

 無對礙中見  最勝無我智

是故若於無二相中說無二語。是為最勝。即勝義諦中真勝意樂。於無二無對礙智中。畢竟無我無有自性。即得所見相應。彼所有見無別異見。一切無分別及無發悟。一切寂靜。又問若爾云何能起諸相應行。答不然若或有見彼實。不能隨順勝義。何以故。是中無有主宰自在相應相故。而何有見。但以世俗法中隨順色等境界相故。若智生起。識亦隨順世間所行。是故應知此彼智者。智中冥會說有所見。且非實有主宰等相。若無二無對礙智生起時如實開曉。乃能於是智中得如實見。非謂一切法於勝義諦中無有自性。而世俗諦決定相應。若異此說。是諸異生狹劣之智。

如聖二諦經說。勝義諦中畢竟無性。世俗道中隨亦應觀。若異此者。彼愚夫異生聲聞緣覺菩薩及佛等諸分位。當云何立。謂世俗無因故。世俗無生故。今此不然。世俗道中隨應觀故。於勝義諦實無所生。勝義諦中若有所得如兔角等。諸世俗法如幻如影及如響等。由如是故。世俗緣生與勝義諦。是中物性非不和合。彼審思察無改轉性。此中如是。當知世間一切如幻。諸煩惱業即是幻因。諸眾生生即是幻轉。所有相應福智諸行亦是幻因。如是相應智即於幻中轉。

如般若波羅蜜多經說。須菩提所有聲聞如化緣覺如化。菩薩如化如來如化。煩惱如化業如化。須菩提以是緣故。一切法如化。此如是等差別諸行及異生等。皆如幻相。於彼幻中如所了知。皆是不實取著。若能如是知。是即相應者。若執實取著即愚夫異生。如是所說實不相違。

如聖法集經頌云。

 如幻所作事  從化起解脫
 此如前了知  非化中有著
 說三有如化  佛菩薩悉知
 知已被勝鎧  作世間利益

如是等諸所行中。應觀實性。如前所說奢摩他中。若沉下高舉心等起時。應觀一切法皆無自性。爾時應離高下作意智得成就。彼奢摩他毘缽舍那相應行者所行之道。即得具足。乃至能起信解力等。住解行地。觀後欲起時還復思惟。勝義諦中無有自性。彼世俗諦亦如是住。

如寶雲經說。菩薩云何得無我理。善男子。菩薩應以正智觀察色受想行識。彼觀察時是色生不可得。集不可得。滅不可得。如是受想行識若生若集若滅皆不可得。彼勝義諦中了知無生行已。起慧觀察。不復所行而有取著。由是愚無智者。於如是等無自性中。執為有性。顛倒取著。是故生死循環無盡。現受眾苦無有休息。菩薩大悲如是常起。無間思念現前為作。悲愍利益發勝願行。如我所行隨得一切智已。於是法性如實覺了。然後於一切佛菩薩等供養稱讚。成所作已。從空悲藏。發生一切施等福行。

如聖法集經說。若諸菩薩如實顯示者。謂於一切眾生中以大悲轉。我此三摩地樂。一切法中如實顯示。一切眾生為作所成。由是大悲所開發時。即得增上戒定慧等。諸學圓滿。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中應知。慧及方便是諸菩薩所行相應勝道。不斷世俗諦。顯示勝義諦。若不斷世俗即能以大悲而為先導。善為眾生作利益事。遠離顛倒。彼即名為善能建立出世間慧。由此乃為順行方便。於諸方便所行時中。了如幻相亦不顛倒。以出世智。如如善修最勝方便。能於真實句義之中。發勇悍意出生勝慧。菩薩得是慧方便已。乃住相應所行勝道。

如無盡意經說。禪定無盡而能出生慧及方便。其所出生應知即是相應行者。所行勝道。

廣釋菩提心論卷第三

◎妄分別刺等。何能拔除。復次此中云何能離疑惑種子。謂於相應定中。以慧眼觀彼種子空。如先所說。於色等中若以其所得相而為得者。畢竟無得。如人迷繩謂蛇。智了無異。色中離疑其義亦然。以慧眼觀諸境不實邪妄計執。如人處於暗室復還掩閉。總一暗冥都無所見。又如瓶等器中盛滿諸物。以蓋覆故亦無所見。此中意者。是暗室等雖無所見。然色等有性疑惑取著亦不能離。以不離故彼雖無見不斷過失。如是等人諸取著心畢竟云何而能除斷。是故應以三摩地。手執極微妙快利慧刀。斷彼思色等。邪妄分別種子。如是真實斷故。譬如拔樹連根悉除。地既無根不復生長。邪思種子既得斷已。一切過失悉不復生。此中如是。斷障等義是奢摩他毘缽舍那相應法門。即修行者所行之道。如世尊言。此相應門是無分別正智因性。故經頌云。

 先安住戒次得定  得彼定已慧當修
 清淨圓明智慧成  智淨先由戒具足

廣釋菩提心論卷第四

蓮華戒菩薩造

西天譯經三藏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等奉 詔譯

復次此中如寶雲經說。菩薩云何得大乘法。謂若菩薩善學一切法。彼雖有學而於學時。及所學法悉不可得。雖於學中決定無所得。亦不於彼因緣法中而起斷見。

如聖法集經說。云何是諸菩薩所行。謂若菩薩於身語意諸所行中。長時不舍一切眾生。內心發起大悲增上。為欲利樂諸眾生故。應作是念。若我現行及已行行。悉與一切眾生。施作廣大利益安樂。菩薩雖觀諸蘊如幻。亦不於中而生厭舍。一切所行悉無障礙。處如空聚。亦不於中而生厭舍。一切所行悉無障礙。界如蛇毒。亦不於中而生厭舍。一切所行悉無障礙。又復雖觀色如聚沫。亦不舍離如來色身相好。受如浮泡。亦不於諸如來禪定三摩地三摩缽底出生妙樂中不起方便。想如陽焰。亦不於諸如來智中不起勝想。行如芭蕉。亦不於一切佛法行中而無所行。識如幻士。亦不於如來三業智為先導中而無所行。如是一切所行。悉無障礙。

復次諸經皆說。應知慧及方便。是諸菩薩正所行行。是故諸菩薩於彼無數一切行中。常所發起慧及方便。觀想修作長時無間。如是即得十二分位。是諸地位得安立已。彼彼位中勝上功德皆悉具足。所言十二分位者。謂信解行地乃至佛地。此等地中但除佛地。自餘皆是異生及菩薩攝。此中信解行地者。未能證得二無我理。一向發起堅固信解。魔不能動。彼信解力亦未能觀唯識實性。但於堅固信解法中。立解行地。又諸地中。隨應各具無數三摩地總持解脫神通等諸功德。

如寶雲經說。安立四種順抉擇分。而彼四位。有軟中上智光明出。此四皆觀諸法無我。是中若有軟品智光明生。是為煖位。彼所證定名為明得。若有中品智光明生。是為頂位。彼所證定名為明增。若有最上外無對礙智光明生。於心分位離能取相。是名忍位。彼所證定名一分入。若於能取所取相中悉無所得。以無二智。決定印彼二取相空。是為世第一位。彼所證定名為無間。從此無間入唯識性。此中總略。如是等說。皆是信解行地所攝。

復次十地即十分位。彼初地者。從前世第一法無間初心得入見道。既獲聖性生大歡喜。是故說此名歡喜地。此能分證二無我理。得法無性真實智生。一切分別戲論悉離。此中能斷一百一十二見所斷惑。餘修所斷三界總有一十六惑如應而斷。此位菩薩得平等智。自利利他。於施波羅蜜多而得圓滿。安住三摩地。乃至未能遠離微細毀犯垢染。若能分得進居二地。

彼二地者。能離一切犯戒垢染。是故說此名離垢地。此位菩薩能正遠離微細犯戒垢染。於戒波羅蜜多而得圓滿。乃至未能成就勝三摩地三摩缽底及聞總持。若能分得進居三地。彼三地者。能發無量勝智光明。是故說此名發光地。此位菩薩普盡獲得勝三摩地及聞總持。堪忍諸苦。於忍波羅蜜多而得圓滿已。於一切三摩缽底愛心中舍。乃至未能廣修菩提分法。若能分得進居四地。

彼四地者。菩提分法慧焰。能燒諸煩惱薪。是故說此名焰慧地。此位菩薩已離缺減語意分別。善修無缺減菩提分法。於精進波羅蜜多而得圓滿。乃至未能作四諦觀。若能分得進居五地。

彼五地者。於生死涅槃。以善方便觀察平等。極難中勝是勝修習。是故說此名難勝地。此位菩薩於四聖諦中。能善觀察多所修作。於定波羅蜜多而得圓滿。從順抉擇分出至此地中。始得無相之行。乃至未能作緣生觀。若能分得進居六地。

彼六地者勝慧具已。而能隨轉一切佛法勝現前門。是故說此名現前地。此位菩薩能善觀察緣生之法。於慧波羅蜜多而得圓滿。獲無相行。乃至未能圓滿是行。若能分得進居七地。彼七地者。於無功用方便道中。雖未能具。以涉遠故。是故說此名遠行地。此位菩薩觀一切相皆如化事。真實了知相用所行悉無違礙。彼能成就無相之行。於方便波羅蜜多而得圓滿。乃至未具無功用行。若能分得進居八地。

彼八地者。諸相用等悉不能動。是故說此名不動地。此位菩薩善得無相功用行。於願波羅蜜多而得圓滿。乃至未能分別一切相說法自在。若能分得進居九地。

彼九地者。具最勝慧善說諸法。是故說此名善慧地。此位菩薩得彼最勝四無礙解慧力相應。於力波羅蜜多而得圓滿。乃至未能於佛剎會中隨應化現說法利生自在圓滿。若能分得進居十地。

彼十地者。能於無邊一切世界。布大法雲灑甘露雨。是故說此名法雲地。此位菩薩勝智相應說法利生。作諸化事悉得自在。乃至未能於一切所知一切相中獲無礙智。若能分得進居佛地。

如上諸地所有建立行相。如和合解脫經說。又此諸地所有廣說。蘊等清淨及分位相。餘處有文恐繁且止。

復次佛地即一分位。此佛地者。一切勝相皆悉具足。一切功德皆悉圓滿。已能普盡一切邊際。過此無別勝上分位。而佛地中所有功德。正使諸佛以妙言詞。而亦不能稱揚一分。是故當知。諸佛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稱計。唯佛世尊自然智觀自證知故。如華嚴經中所說功德。亦即一分未能窮盡故。況復我今造此論者。敢以言詞具讚說耶。又佛地中所有功德。總攝一切殊勝之義。如楞伽經說。

復次頌曰。

 應當了知三身者  普攝諸佛一切身
 最上勝義法所依  是故開顯三身相
 自性身及正報身  化身等三最勝上
 分別諸佛所有身  初身與二為依止
 已修難行希有行  百種鍊磨安忍心
 所有一切眾善門  普能積集無遺棄
 無量劫來久修習  大乘最上妙法門
 一切障礙悉蠲除  盡滅無餘得清淨
 因中所有微細障  果中智力悉拔除
 譬如妙寶始開函  放淨光明照一切
 隨順世間現有生  歷苦勤求菩提果
 說法化利百千門  遍一切處善施作
 如來高顯復不動  安住世間大聖尊
 如彼須彌眾山王  觀仰巍巍最高勝
 大以悲心為根本  三摩地門善出生
 遍三有中現其身  一切無不示生處
 如淨日輪放一光  普遍世間悉照耀
 諸佛聖智妙光明  能知諸法亦如是
 諸聲聞人所證果  出離世間為最勝
 而彼聲聞所得中  又復不如緣覺地
 緣覺若比菩薩地  於諸分中不及一
 菩薩較計佛如來  倍多分中不及一
 如來所證菩提果  無量功德不思議
 如其時處所應行  隨順方便而善轉
 果中所證最勝上  五根清淨妙用成
 十二位中功德門  彼一切義皆能轉
 果中所證最勝上  一切意道皆清淨
 如其所證悉應知  一切無垢無分別
 果中所證最勝上  攝諸義利皆清淨
 佛剎清淨如所應  一切自在而出現
 果中所證最勝上  一切分別悉清淨
 所作不壞常時中  善修一切智事業
 果中所證最勝上  一切清淨善安住
 已得無住大涅槃  圓滿諸佛清淨句
 果中所證最勝上  一切染法已清淨
 不雜煩惱本無瑕  常入諸佛妙樂行
 果中所證最勝上  想如虛空悉清淨
 積集廣大勝義門  離諸色相而觀察
 如來化相極廣大  此無量行皆清淨
 成所作智妙難思  諸佛無垢勝依止

此中當知。清淨法界即一切法真如。為一切法無顛倒自性正因。而能出生諸佛及諸佛智。離諸障染。建立三摩地總持法門。及餘無量福智諸行。成就一切眾生利樂等事。乃至成熟一切正法聞知種子。如是等相皆得成就。所言諸佛智者。謂即四智。初大圓鏡智。是智遠離我我所相。及離能取所取分別。不雜一切煩惱垢染。於一切所緣所行所知相中。不忘不愚。智影相生現種依持。彼一切智所依清淨。是即真如所緣無分別智。二平等性智。得勝上所緣。是智能觀自他平等。已能安處無住涅槃。起大慈悲隨往一切現身現上以善方便畢竟相應。三妙觀察智。普攝一切三摩地三摩缽底總持法門。於一切所知分位。無礙而轉及能發生勝功德寶。方便現身善斷眾疑。如其所應能善說法。四成所作智。能以種種不思議方便。為他成熟一切所作。如應化度一切眾生。如是等相是為四智。

復次頌曰。

 三身份位二二一  二法二報一化身
 諸佛清淨法界中  若一若多性不立

此中意者。清淨法身猶如虛空而無形相。從是身中流出一切法。此等皆是妙無比喻最勝白法。清淨真理大利樂因。出生佛地最上善樂。而能圓滿無盡法海。復能具足清淨妙慧。即能成就大菩提心。如上所釋菩提心義。於諸經中略集要文。唯佛菩薩能盡知見。

廣釋菩提心論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