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行人,須敦倫盡分

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恪盡己分。不計他對我之盡分與否,我總要盡我之分。能於家庭,及與社會,盡誼盡分,是名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以其心與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雖常念佛,心不依道,或於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不能盡分,則心與佛背,便難往生。以自心發生障礙,佛亦無由垂慈接引也。

印光法師《一函遍復

一個念佛行人,於世間法,首當「孝養父母」(淨業三福第一福,即世間福)。所謂「百行孝為先」,孝,是建立我們道德人格的重要基礎,父母對我們最有恩德,所以淨業行人一定要做到孝道,知恩報恩;「奉事師長」,世間的師長教給我們做人的道德準則和技藝,出世間的師長教給我們佛法,這些都是對我們有恩德的人,所以,恭敬、奉事師長,也是我們必須做到的。

「慈心不殺」,要培養慈悲心,不殺生。這裡印祖對慈心不殺的詮釋,就是要吃長素。你能夠吃長素,就從根本上不殺生了。如果不能吃長素,就吃花素。在十齋日或者六齋日吃素,叫吃花素。

還有一種人,連花素都很難吃,離不開葷腥菜。對於這種人,即便你斷不了葷腥,但最好不要親自去殺,你就吃三淨肉,到農貿市場買現成的來吃,在家裡不要殺生。這是對慈心不殺的一個勸導。

「修十善業」,這就要規範我們的身口意三業。

身業有三:一是不要去殺生;二是不要去偷盜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人家不給你,你不要自己去拿,即不與取;三是不邪淫,一夫一妻(遵守法律允許的婚姻關係)可以,除此之外都屬於邪淫的範圍,不能去做。

口業有四:一是不能講妄語,妄語包括小妄語和大妄語。小妄語是指見言不見,不見言見,所說見聞覺知都不真實。大妄語是指沒有證到聖果,卻說自己證到聖果,這種妄語千萬不能去造。二是不綺語,綺語屬於那些浮華的語言,誨淫誨盜的語言,不能去說;三是不兩舌,兩舌即指挑撥離間在東家說西家的事情,西家說東家的事情,挑撥關係;四是不惡口,惡口是指說那些粗惡的語言,如刀如劍,傷害人的語言,這些不能去說。

意業就是要防止邪念出來,貪慾的念頭、瞋恚的念頭、愚癡的念頭,這三種念頭要防止。這是修十善業。

在世間的五倫關係當中,要盡到倫常之分:即,作為父親,對子女要仁慈;作為子女,對父母要孝順;作為兄長,對弟弟要友愛;作為弟弟,對兄長要恭敬;作為丈夫,對妻子要和諧;作為妻子,對丈夫要柔順;作為主人,對僕人要仁愛;作為僕人,對主人要忠心耿耿。這就是各有自己的角色,這些角色有你相應的道德上的職責、義務,所以要把自己的角色意識做好,這是倫常關係。

在人際關係中,不要去計較別人對我是不是盡分?別人對我是不是恭敬?你先須要求自己,對別人要恭敬,你盡到自己的名分,別人是否盡分你都要忍耐。所以,一個念佛人只要能在家庭盡自己的分,能夠在社會單位盡自己的分,這就叫「善人」。

一個念佛行人如果能做到「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和「倫常」,本身你就在弘揚佛法,人家覺得這個人是道德君子,是一個大善人,這都是因為他是一個念佛人。如果這些你都做不到,你就說你是念佛人,人家都要指指點點,說:「你看看他是念佛的,念佛的人是這樣子,太糟糕了,這個念佛不能去念。」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以身弘法,反之,如果做不好,你就在以身謗法。

善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念這句名號,臨命終時決定能夠蒙佛接引往生。何以故?由於他這一念的善心能跟佛心相合,所以能夠感通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現前接引他往生。

如果一個念佛人,雖然每天嘴裡念著佛號,但是心和道不相符,心不依道(道就是慈悲心,就是利益他人的心),你在倫常關係當中也會做得不到位。所以在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之間不能盡到自己的義務,不能盡到自己的一份職責,不能盡到自己的忠恕之道。那麼這樣的心就跟佛心相違背,就很難感通佛力。佛力感通不了,就很難往生。

阿彌陀佛的慈悲願海是平等救度一切眾生。佛心是平等的,但如果你能與佛感通的心發生了障礙,無法與佛力感通,那麼,即使佛的大悲願力再大,也沒有辦法在你的身上體現出來了。臨命終時,你也就只能按照自己的業力去輪轉,不能蒙佛接引了。所以,一個念佛行人要敦倫盡分,心與道合、心與佛的願力合,他才能夠蒙佛接引,橫超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