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修道的人來說,日日是好日,天天在過年,也天天不過年。平常心是道,哪有年月日時呢?
人間正是新年,山中結社修禪。
人人精神抖擻,時時正念現前。
靜聽鐘鳴板響,共結菩提勝緣。
在此新年之際,常住還是一如既往,天天粗茶淡飯,希望各位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貧。修道人的生活,就是平平常常。淡中有至味,淡中有道味。
社會上過新年,都有幾句祝福的話。過去是說「學習進步」,現在說「恭喜發財」。我們修道的人應該怎樣對待一年開始的這一天呢?
我們要下決心,在新的一年中開發自己內心的無盡寶藏,使自己成為一個精神上、道德修養上富有的人。我們本身具有的寶藏,任何人都拿不走,任何情況下也丟失不了。這個寶藏,從無量劫以來始終不移地陪伴到此時此刻,只是我們不認識自己的寶藏。這就是迷惑。
從前,馬祖會下有一位大弟子,叫做大珠慧海禪師。他是浙江人,從小出家,後來聽說馬祖會下佛法興隆,禪風浩蕩,就前往參拜。他見了馬祖之後,馬祖問他:「從什麼地方來?」慧海說:「我從越州大雲寺來。」馬祖又問:「來此擬須何事?」意思就是說,你來這裡做什麼呢?為什麼事情?有什麼要求?慧海說:「來求佛法。」
馬祖聽了慧海的話,就說:「你啊!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做什麼呢?」慧海聽了馬祖如此的開導,就感到有些迷惑,進一步請問馬祖:「哪個是慧海自家的寶藏呢?」馬祖說:「就是現在問我者,是你自家的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莫向他求!」慧海聽了此言,忽然有省。這就是馬祖開示慧海禪師的話,是禪門有名的公案——如何是自家寶藏。
實際上,這個寶藏天天在發揮作用,只是我們用而不知。不懂得迴光返照,不懂得反躬自問,只知道向外馳求,所以把自己的寶藏埋沒了,卻到心外去求法。這就是我們凡夫的迷惑。
歷代禪師、祖師都是這樣開導我們,佛陀也是這樣開導我們。佛陀告訴我們:我們這個身體,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組成的,就像一座山,這座山中有寶藏,眾生迷惑,不知道認取自家寶藏,不知道自己有寶,而變成乞兒。
這就像我們現在所說的:捧著金飯碗乞討。我們衣裡有明珠,內心有寶藏,被無明煩惱所覆蓋,不能發揮作用。實際上,自己的寶藏每時每刻都在發揮作用,只是我們不能迴光返照。
南北朝時有一位志公和尚,是一位非常神奇的大德高僧。他是浙江東陽人。有一天,一朱姓人家的婦女聽到樹上鳥窩裡有嬰兒的哭聲,這家人家就搬了梯子爬到樹上去看,果然是個嬰兒,就抱回撫養。這就是志公和尚出生的奇跡。這位大師一生有許多不尋常的事蹟、公案。他講了幾句話,值得我們很好地領會。
志公和尚說:「終日拈香擇火,不知身是道場。」我們天天在做事情,天天在動作運為,是在做什麼呢?這就是道場啊!道場就在當下,道場就在一切處,就在一切時中。他還說:「大道只在目前,要且目前難睹。欲識大道真體,不離聲色言語。」大道是什麼呢?大道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我們的佛性在哪裡呢?就在目前,就在當下。只是我們處在迷惑之中,看不到它。
大道在起作用,我們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要知道大道的真體,就這聲色言語。耳聽聲,眼見色,口能言語,這就是大道的本體,這就是大道的真體。就隔了這麼一點點東西,就是薄薄的一層窗紙捅不破。把這一層薄薄的窗紙捅破了,就豁然開朗,大放光明,所以說大道只在目前。
目前是哪裡呢?目前就是當下。我們修行的人,往往是捨近求遠,捨自求他,不顧目前,只是在打妄想,想著明天怎麼樣。不要想明天,把整個生命的精力都放在此時此刻,每一念都如此,每個片刻都如此,哪有不成功的道理呢?
天台宗的大祖師說:「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非真。」這是慧思禪師說的話。慧思禪師是天台宗的大祖師。天台宗一向是代表教下,禪宗是代表宗下。宗下的人說「道在當下」,教下的人也說「道在當下」,「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
我們時時要迴光返照,開發自家的寶藏。在這個新年之際,每一個人都要想到不空過時光,不要分心,不要往家裡打電話,不要發信息,照顧當下。經過差不多九天的時間,功夫有一點點進步,不要在遇到境緣的時候就分心,使自己的功夫退步。
止語好好堅持,不要串寮。回到住處,一個人住的要好好照顧功夫,兩個人住的也要照顧功夫,三個五個人住的同樣如此。時時保持正念,時時正念現前,不要說人間雜話。千萬千萬不要空過這三十五天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