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業道之法,也是成佛之法

從大乘佛教的業果學說來看,對業果最重要的認識在於:業果不虛,有因必定感果;而又因為諸行無常,命運可以改造。改造的途徑,即是修習善業。所以《十善業道經》中,佛對龍王說:「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汝今常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汝當於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那麼,佛教和其它宗教相比較,業力說有什麼特點呢?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中,將佛教的業力學說跟其它宗教的神創說相比,認為有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點,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依自力而非靠他力。人生的命運都是由自己決定的,不是由外在的力量——神決定的,也不受神的支配。

第二點,在業力面前,人人平等。而神教則認為,神創造了人,人與人的差別是天生的。但在佛法看來,人沒有天生的差別,人都是一樣的,每一個人的命運,只不過是隨著自己的業力決定的。人生的一切,都是暫時的,無常變化的。

第三點,前途是光明的而不是絕望的。從業力的角度來看,眾生隨著自己的業力,未來前景總是光明的。而神教卻認為,一個人行善,就會永遠升到天堂,如果為惡,就會被打入地獄裡去,永遠沒有翻身的可能。佛教則認為,即使是地獄道的眾生,一旦業報受盡,只要能行善業,同樣可以再生天或往生佛國。

第四點,是善惡有報,勿用懷疑。即一個人所造的善惡業必定有樂、苦之報,只是成熟的時間有早有晚。

可見佛法世間因果觀的核心是業報輪迴理論,業力說正是佛教的獨有的特色。

既然明白了業力學說的原則,我們自然就會按照「建立幸福人生的十種行為」去做。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慾、不瞋恚、不邪見。行十善業道,能夠使我們獲得種種殊勝的莊嚴:

能夠做到不殺生,即可感得長壽無夭、不為人害莊嚴;

能夠做到不偷盜,即可感得財寶最勝、集佛法藏莊嚴;

能夠做到不邪行,即可感得家人貞順,不為人污莊嚴;

能夠做到不妄語,即可感得離眾譭謗、所作必成莊嚴;

能夠做到不兩舌,即可感得眷屬和睦、同樂無諍莊嚴;

能夠做到不惡口,即可感得眾會歡喜、言無違拒莊嚴;

能夠做到不綺語,即可感得言不虛設、方便斷疑莊嚴;

能夠做到不貪慾,即可感得信解堅固、具大威力莊嚴;

能夠做到不瞋恚,即可感得得無礙智、諸根嚴好莊嚴;

能夠做到不邪見,即可感得生正見家、具菩提心莊嚴。

有這樣十種莊嚴,我們的生活當然是真正幸福的了!更何況依此而行,「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可見十善業道之法,也就是成佛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