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

孔夫子生在春秋時代,這個時候是周朝,周朝到了後期,王室衰弱,名家諸侯對週天子大多是陽奉陰違,各自藏有私心,擴展自己的勢力,所以春秋是一個動亂的社會。孔夫子生在這個時代,也是感慨萬千。

那個時候的諸大夫們,「大夫」是國君、諸侯的助手,相當於現在的總理、部長。他們見多識廣,閱人無數,學識、經驗豐富,通過看一個人的舉止,聽一個人的言語「億而談其禍福」,「億」是猜想。

也就是說,春秋時代的大夫看人的言行舉止,就會推測他的吉凶禍福,無不應驗,這可以從《左傳》《國語》《公羊傳》《穀梁傳》等書中看到。可見,吉凶禍福是有預兆的。

有人可能會問:言行舉止是當下外表的行為,吉凶禍福是未來的果報,怎麼從外相能推測未來的吉凶禍福呢?下面我們來講原因:

吉是樂果,凶是苦報。吉凶的前相大都在心中萌發,而表現在身體和語言上。「萌乎心而動乎四體」,起心動念自然表現在外面,就是言行舉止瞞不了人。人心裡存的善惡念頭,所做的善惡業行,瞞不了人,即使能夠欺瞞愚人,卻瞞不了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他們真的是一眼看穿你的肺腑。

人心淳厚,培福培慧,積功累德,將來必有福報。對於福薄的人要有憐憫心,教他改過修善,改造命運。其過於厚者常獲福,過於薄者常近禍。

這是觀察人的兩個原則,一個人心地善良,為人厚道誠實,待人誠懇,能夠換位思考,體貼關心他人,處處能替別人著想,這個人將來就有福。

相反,如果一個人心胸狹窄,起心動念都是為自己的利益,做事損人利己,對於自己沒有好處的絕對不做,為人尖酸刻薄,錙銖必較,睚眥必報,則此人定為薄福之人,不日就招致災禍。即使眼前有福報,也只是他命中的福所顯現罷了;即使命中福厚,倘若心行不善,福也會折損消亡。

由此可知,如果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福報一生享不盡,其餘福後代子孫也一定都能享受到,這是事實真相。

總的來說,人心的厚薄和未來的禍福,有著直接的關係:存心寬厚,凡事為別人著想,這是大福德的前相;為自己不顧別人,甚至把身心的痛苦帶給別人,將來必定有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