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內在的無明

現代人的腳步是匆匆的,心是匆匆的。孩子們背著越來越重的書包,忙著上補習班、寫作業、準備各種大考、小考;年輕人為了文憑、就業、成家一路打拼;中年人即便實現了「五子登科」的目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奔波的腳步卻依舊無法停歇;人上了年紀,本該頤養天年,卻又不得不應對衰老與病苦的挑戰。從出生開始,我們就猶如駕駛著各自的人生列車,高速疾馳,追尋人生的幸福,甚至來不及思考列車的方向,來不及品味每一段旅程的風景,來不及把握每一天這人生之旅的心境。

人人都在努力追求幸福,然而幸福卻並非因此而光臨。比如,《中國青年報》和新浪網曾聯合做過一項調查,和十年前相比,一方面78%的人認為收入增加了,而另一方面85.3%的人感覺生活負擔更重了。

為什麼經濟與科技高速發展的同時,人類的幸福感卻不能同步提升?世界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這樣忠告:「單靠知識和技巧,不能使人類過上幸福和高尚的生活。人類有充分的理由,把那些崇高的道德標準和道德價值的傳播者,置於客觀真理的發現之上。對我來說,人類應該感謝釋迦牟尼佛和耶穌那樣的人物,遠比應該感謝所有創造性的好奇的頭腦的成就要多得多。」在愛因斯坦看來,人類要想活得幸福,除了科技,還要建立自身的道德標準和道德價值。

人活在世上,其需要包括兩方面,一為物質需要,一為精神需要。就人類的財富而言,也是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精神財富涵蓋人的信仰和信念、意志力以及道德信條等。只有當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得到平衡發展時,人類的幸福感才會提升。如果人只是拚命追求物質財富,那麼精神財富就會被忽視,就會匱乏。

而佛教主要關注的正是人類精神世界的改善,因而對於當今時代有著重要的意義。佛教倡導人要從生命的最基本的點——自己的內心,來尋求、探索什麼是生命的痛苦,什麼是生命的快樂。佛教認為,人類痛苦的根源在於內在的無明,就是我們不能通達宇宙、世間的實相與真理的精神狀態,也稱為煩惱。當這種無明破除以後,人的痛苦就會消失,快樂就會自然生起。這樣得來的快樂是一種永恆的快樂,並不特別依賴外在的條件。因此,為了最終離苦得樂,人應該努力破除內在的無明,而非著力於改造外界,否則人非常容易在忙碌中迷失方向,最後變得越來越迷茫,越來越痛苦。

破除無明、開啟內心的光明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通過佛教裡面常說的聞思修與戒定慧來一步步實現。萬物的生長需要陽光的照耀,需要雨露的滋潤;我們人也是一樣,需要佛法智慧的陽光和雨露,讓我們的內心得到清涼,得到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