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調柔言行粗

要進入房間的時候,不論辦公室或別人家,都要先敲門,問裡頭是否有人,聽到「請進」後才可以進去。否則,很魯莽地一開門就進,可能會妨害到別人。

進入教室、辦公室或上師屋子時,應該出聲和主人打個招唿。比如,學生進老師辦公室,或者上學遲到了,就要先在門口說「報告」,這也是一種禮貌。如果沒有這樣,隨隨便便就推門進去,也許別人正在商量一些秘密的事情,這樣會引起他們的不滿。

這些基本禮節,不僅世間中需要,佛門中也很重視。如《沙彌五十頌》云:「於師住處門,手當輕緩扣,入內上師前,恭敬問安等。」意思是說,對於上師住處的門,應當以手輕輕扣敲,上師讓你進門後,要先畢恭畢敬向上師頂禮,以如法的威儀來承事、問安等。如果對上師不恭敬,自相續就得不到真實的加持。

有些人行為很粗暴、很魯莽,從小就養成這種習慣,由此也可推知,他的心必定不調柔。為什麼呢?因為身體和語言都由心來操縱,心若寂靜調柔、煩惱不多,從走路、說話的威儀中也可表現出來。相反,內心如果煩惱深重,言行舉止也會十分粗暴。

佛教中非常強調恭敬上師,若能如此,這也是獲得證悟的前兆,否則,對上師不恭敬的話,自己什麼法也得不到。從前阿底峽尊者的一個弟子,一邊敲門一邊直唿尊者的名字:「阿底峽,阿底峽,給我傳一個竅訣!」阿底峽尊者似乎沒聽到,沒有給他開門。他又大喊一遍,屋裡仍沒有反應。直到他喊第三遍時,尊者面現不悅地開門說:「竅訣不是用大聲唿叫換來的,唯有以恭敬才能得到,我不給你傳!」噶當派很多教言中常引用這個公案,所以,弟子要對上師懷有恭敬。

其實,通過一些細節,往往能看出一個人的德行。表面上似乎只是小事,比如你到一個道友家,不敲門就進去了,你自己覺得沒什麼,但這會把別人嚇一跳。所以,去拜訪別人時,一定要有禮貌。正如前面所說,宋朝有個人叫楊時,他很好學,有一次冒雪到程頤那裡求學,發現他正在椅子上睡午覺,便不敢打擾,一直站在門外等候。當程頤醒來時,他已經成了雪人,腳下的雪有一尺多厚。表面上看,在雪裡站一會兒也沒什麼,但這恰恰說明了一個人的修養。

我們學佛的人,平時也要注意細小的威儀。假如讓別人心生厭惡:「你看,他行為這麼糟糕,連世間人都不如!」那想要弘揚佛法、感化他人,肯定是不現實的。所以,自己的行為要加以規範,到別人家、進別人辦公室,不能隨便就闖進去。這不是口頭上說說,行為上也要真正做到。

然而,現在很多年輕人不懂這個,尤其是有些人自認為學歷很高,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心裡始終存有傲氣,想什麼就做什麼,根本沒有「這可不可以」的概念,如此一來,誰都看不慣。以前的古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做什麼有過失、做什麼有功德,他們非常有分寸。其實作為一個人,理應明白黑與白、好與壞、邪與正,哪條道可以走,自己要懂得選擇。假如黑白顛倒,所有的事都混為一談,迷迷煳煳就橫衝直撞,到頭來會撞得頭破血流。因此,有這種毛病的人,一定要想辦法改過來;而別人有的話,也應盡量加以勸勉。

《弟子規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