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是內心引生的,而不是外境引生的

當我們想要從痛苦當中得到解脫之前,我們一定要先知道為什麼會有痛苦。從大乘佛法的因緣觀來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就是這痛苦是內心引生的,不是外境引生的。

諸位我們可以試試看,你如果情緒不好,很痛苦的時候,有一種很熱惱的力量在干擾你,你去查你的心中,仁者心中必有一物,就是你產生錯誤的聯想,而且這個聯想一定是單向的聯想:這個人真是壞,我對他這麼好,他竟然忘恩負義。

其實你應該怎麼辦呢?你應該想:其實這個人他不是好,也不是壞,他是一個因緣法。雙向否定,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經常用雙向否定,你的內心會慢慢慢慢從不平等而變成平等。

我們內心當中經常生起一種不平等的單向思考,落入有所得的好壞得失當中,所以我們產生了很多的痛苦。這個時候,佛陀要我們修四尋思,用這種雙向的否定思考,使令我們安住在一種平等的、無分別的內心狀態,這個地方就是我們講的破遍計執。

我們一個修行人,你要經常去觀照你的念頭,你一天當中,你的心都在想什麼事情?如果你發覺你一天當中,睡覺不算,你都在這些人事上分別:這個人對我很好,那個人對我怎麼樣,這個事情對我有什麼得失……你都在這個人事因緣上打轉,你的生命很難增上。你來生來的時候,還是這樣子,沒有增上的力量。

一個修行人,遇到人事的時候,要往道理上去會。這個人對我很好,你要思惟它的道理:哦!我前生跟他結善緣;這個人對我很不好,我前生跟他結惡緣。就是說,一個修行人心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觀察道理,這個人事只是借事來顯理。當然我們從人事當中,哦!你看這個人長得很莊嚴,他前生有持戒的功德。你不要在那個人事上的莊嚴去打轉,就是說,看到什麼因緣,你就想到什麼道理。

這個無我性真如,包括人無我,也包括法無法,就是二空的真如理。古德經常說:「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還照如如理。」說如如智是從如如理引生的,然後如如智又照如如理。

這個無分別智的去向是很重要的。今天你看到了不管是好的境界、壞的境界,如果你想要修無分別智,你的心的去處,就是觀察它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不管是好的、壞的。因為你要修無分別智,它的所緣只有一個——無我性真如。你要經常把生滅的因緣,會歸到不生不滅的真如理,這個就是你的所緣境。

我們凡夫的分別心——你從什麼地方來?從阿賴耶識而來。說你怎麼會有這個分別心呢?因為你前生有這樣的經驗,阿賴耶識就是業識。我們從阿賴耶識而來,又攀緣阿賴耶識所變現的果報,這些根身器界,然後又造業,造業以後又回熏到阿賴耶識,又加強一個經驗;這個經驗,來生又產生一個新的分別,又去分別這些人事的因緣,然後又造業,又回到阿賴耶識。這個就是為什麼構成十二因緣流轉的一個主要問題,無明緣行,行緣識,生、老、病、死。

現在你要修無分別智,這個思考要改變——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從真如而來。你從什麼地方去?我從真如而去。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這個地方就是,其實這個所依、因緣跟所緣,這三個就是告訴你怎麼修無分別智,後面只是在講它的功德作用。

你要知道:你不管是在任何的人事因緣當中,你都要觀察:不管是順境、逆境,它的真實義就是無我性真如,這是你的所緣境,你只有一個所緣境而已。

你要慢慢體驗大乘佛法,它那個無住的意思就是說:當你把身心世界全部舍掉的時候,你就擁有所有的功德。佛法的下手處是舍,結果是得。說是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現在修學佛法,還在流轉、痛苦當中,就是我們不願意舍掉自我意識,不舍掉心中的法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