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很多的眾生,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

身為一個菩薩,我們要處理兩件事情:第一個處理自己內心的問題;第二個處理外在眾生的問題,你跟眾生要怎麼樣保持互動。處理內心的問題這個部分我們先不談,你在佛堂當中怎麼用功這個部分我們先不談。但是我們走出了佛堂,你遲早要面對信徒,男的信徒、女的信徒,很多很多的眾生。你用什麼心態來面對他們,這是一個問題。這個地方,不同的心態就會影響到你的轉依,也就影響到你未來的果報。

當然我們會說,那我們應該看看佛怎麼說,佛陀對菩薩是怎麼開示的。事實上,佛陀在大乘佛法當中對眾生的開示,是有兩個不同的開示。你看在《遺教經》,佛陀說眾生是「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

說你是一棵小樹,眾生是鳥,一兩百隻鳥站在你這棵樹上,就把你這棵樹踩死。踩死了,眾生又去找另外一棵樹了。這樣子講,從《遺教經》來說,我們應該跟眾生保持距離,因為我這棵樹太小,這個鳥太大,一腳就把我踩死了。

但是從《華嚴經》來說,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才能夠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所以菩提屬於眾生。說你希望得到華果,你必須要注意你要有樹根,沒有樹根就沒有華果,而眾生就是你成佛的樹根,所以你還不能夠舍離眾生。

所以我們看經典,我們一個菩薩對眾生的心態其實是相當複雜,又害怕,但是又不敢離開他,這種心態。我們應該說是程度問題。當然,你初心菩薩,應該暫時不要跟眾生太接近,因為初心菩薩你內心那個轉依的力量太薄弱,你沒有去轉他,他轉你去了。我保證,你去度化眾生,你沒有影響他,他的煩惱影響到你。因為你一個人面對這麼多人,你怎麼有辦法去轉他呢?

但是這個地方,我要提醒大家注意一個問題:如果你有志於成佛,盡量在過程當中不要留下後遺症。在《瑜伽菩薩戒》裡面告訴我們菩薩說,初心菩薩為了加行緣故,可以暫時息諸緣務、遠離眾生,跟眾生保持距離,可以的。但是你內心當中的意樂要保持,就是我為了要利益有情的緣故,我才做加行。我現在暫時不能利益眾生,但是我現在所有的加行是為了利益有情而修加行。你有這種想法,就不會偏離你的菩薩道。

如果不看菩薩戒,有時候你會覺得說,雖然我們息諸緣務修加行,但是我們的心態偏差了卻不知道。結果你得到一個功德,你又產生另外一個過失,就是產生後遺症。

我們可以這樣子講,其實,作為一個資糧位的菩薩,你一輩子都不度眾生,沒有人說你有過失。你沒有這種行動,沒有人說你有過失,但是你心中一向「不顧一切有情」,那一定有過失,你的心態有過失了。

所以我們在《瑜伽菩薩戒》常說,菩薩對眾生的一個基本心態,不能有怨恨心。你說我一個菩薩,我做僧團的執事,發發脾氣,可以理解。他也不是深位,他是淺位菩薩嘛。但是發脾氣以後,你自己要轉,要轉得過來,過去就算了。一切法因緣生,緣生性空的,把它當作一個過程,把它當作一個經驗,給自己一個反省的過程就好。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講,菩薩生起廣大轉是很重要的,你的心態是很重要的。我們經常看到《華嚴經》的菩薩、《法華經》的菩薩有種種的功德莊嚴,種種自在的功德,我們看到《維摩詰經》的阿羅漢,辛辛苦苦成就了阿羅漢以後……你看天女散花,花掉到阿羅漢身上,他根本是沾了滿身,撥不開來,不得自在。

我們看《維摩詰經》裡面的菩薩證得不二法門,這個花到了身上的時候,自然掉落。我們在誦經的時候,對大乘的功德非常的羨慕,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你要注意你的因地,你在作修行的時候,可以等同聲聞人來修學,可以,但是心態肯定不能一樣。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就是你要保持對眾生的意樂,你這樣子叫作廣大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