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愚癡者,交往賢聖人

遠離愚癡者 交往賢聖人 敬應尊敬者 此為最吉祥 -- 《吉祥經》

正文第一句是什麼呢?「遠離愚癡者,交往賢聖人,敬應尊敬者,此為最吉祥。」下面是釋迦牟尼佛以偈頌來回答天神的請問,都是一些偈子,一共是十一個。最後一個是總結前面的,核心就在前面的十個偈子。

「遠離愚癡者,交往賢聖人,敬應尊敬者,此為最吉祥。」這個偈子講的是關於交朋友,選擇朋友。佛教有一句話:親近善知識,遠離惡友。這個偈子教導我們不要跟愚癡人接近,要跟有智慧、有道德的人接近。因為一個人所生活的環境,周圍的人際關係,無形中會影響我們。與愚癡人親近,我們會染上愚癡的習氣;與智慧的人親近,我們的智慧會增長;與有道德的人在一起,我們的德行會增長。這個是我們生活中必要的選擇,不光生活中是必要的,包括修行中也是必要的,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

《優婆塞戒經》云:「親近善友,能自利益,及利益他。」自己能得利益也能利益他人,所以親近善友對我們來講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在生活中不可能孤立存在,我們周圍要有很多環境和人事關係,它是我們生活的組成部分。這個組成部分也就是我們自己心性的表現,我們的心性如何,就會發現我們的趨向如何。比如說,我們經常跟一些善行的人坐在一起,願意跟他們討論問題,或是幫助他們做一些事情,這樣我們的身心就得到清淨。所以這個問題是我們修行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問題。

現在有一種說法,說在家居士不要到寺廟去,而應該在家修行。這樣就遠離了善知識,也接觸不了善知識,而善知識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比如說我們一個人爬一座高山。當我們開始爬的時候,感覺到力氣很充沛,等爬到半山腰的時候,力氣就接不上了。特別是再往上爬的時候,就很費力氣。這時候如果上面有一個人拉我們一把,或底下有一個人推我們一把,很快就登上這座高山了。

我們的道業如同登高山一樣,我們要借助很多人——朋友的幫助、善知識的幫助。沒有這些善知識的幫助,我們想一個人完成道業是不可能的。所以說親近善知識不光自利,還能利他。佛沒成佛的時候都是不斷地親近善知識,杜絕惡友,最後成就佛法的。

在一次輪迴裡,菩薩——指釋迦牟尼佛,出世為一個男孩,名叫阿克提旁地達。帝釋天王曾向他許過諾言,若他提出要求,將賜他一個禮物。阿克提旁地達懇求,要求什麼呢?不接觸愚癡者。他沒要別的,一般如果有人向我們許下一個諾言,說我滿你一個要求,我們第一個要求肯定不是錢就是財。這是我們的習性,往往把這些當作禮物。

釋迦牟尼佛不是這麼看,他在當菩薩的時候,就知道真正的財富是善知識。所以說想得到善知識,首先要遠離愚癡者。如果沒有愚癡者,所有的人都是你的善知識,這個是很重要的。

這時候帝釋天王感到很驚奇,便問他為何提出如此特別的要求?他解釋道:「無明愚癡者,如不明善行的世人,他時常誘導朋友走上歧路和犯罪。因為他們不了解何謂正道,也不願聽到善行及正道。他們對善行及正道感到憤怒。」

這裡佛說了為什麼要遠離愚癡者,因為愚癡者不明白善行的事業,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是善。比如現在,我經常遇到一些人來問問題。他說:「比如我做生意,有時候難免要撒謊,撒謊以後我能掙錢。我也知道撒謊不對,但能把東西賣出去。所以說利用一種小小的方便把這些東西賣出去,我掙了錢供養三寶。師父,你說我這個做法對不對?」

當時我就告訴他,我說你這種做法是不對的,是不正確的。佛法的教育是讓你遠離妄語,不妄語才是真正的財富,不要為了供養三寶而去撒謊。你不撒謊就是真正地供養三寶。這樣給他一個正確的解答,他就知道應該怎麼做。

如果有的人告訴他:你可以小小地撒謊,掙的錢可以供養三寶。這樣的人確實有,這就是愚癡的人。什麼是供養三寶呢?就是你的正行、正念、正語言、正思惟,就是供養三寶。

愚癡者呢,他就不會這麼教育了,他就會告訴:小小的犯戒能獲得金銀財寶,而能種上更大的福田,以小過失取得更大的功德。這種做法表面上看著好像是有點道理,實際上不然,這是一種愚癡的行為。所以我們應該知道,愚癡者往往會把人引到邪路和犯罪的路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