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寶山神咒的功德

功德寶山神咒(註音)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ye)

南(nan)無(mo)達(da)摩(mo)耶(ye)

南(nan)無(mo)僧(seng)伽(qie)耶(ye)

唵(ong)悉(xi)帝(di)護(hu)嚕(lu)嚕(lu)

悉(di)都(du)嚕(lu)只(zhi)利(li)波(bo) 吉(ji)利(li)婆(po)

悉(xi)達(da)哩(li)布(bu)嚕(lu)哩(li) 娑(suo)嚩(wa)訶(he)

功德寶山神咒是《早晚課誦集》中十小咒之一。誠心讀誦此咒,可以消除罪業,不墮地獄,往生極樂淨土。功德寶山神咒功德簡介:大集經云。若人誦此咒一遍。如禮大佛名經四萬五千四百遍。又如轉大藏經六十萬五千四百遍。造罪過十剎土。入阿鼻大地獄。受罪劫盡更生。念此咒一遍。其罪皆得消滅不入地獄。命終決定往生西方世界。得見阿彌陀佛上品上生。

念此咒之功德,猶如堆積寶貝如同高山一般,我們學佛就是希望能圓滿一切功德,何謂功德?一般做了很多善事,修了很多法門,如禮佛、誦經、持咒等,這都是功德嗎?當然也算是,但真正功德是什麼?根據六祖惠能大師云:真正由內心所產生的功德是在法身,而非外在的修福報。

看到人家做功德修福報時,我們會祝福功德無量,事實上,這算是植福,但只有大福報也成不了佛,因為福慧要雙修。現在的人很有福報,卻少於繼續修福,目前之福乃過去所培植,這輩子享盡了,將來還是受苦。

目前的出家人和在家人都很少在修福,認為自己福報很大,可福報應不斷地培養,佛陀說福是不嫌多的,在成佛後仍繼續修福,成佛後曾由四大天王來供養,每位用一個缽盛著天廚妙供來供養世尊,其實可以不必外出托缽的,但為了讓眾生種福田,所以佛陀親自帶隊去托缽,這也是一種修行法門,可修福又可讓眾生種福田,福慧雙修兩具足。

六祖惠能大師說,功德是由心性所產生,見自己本性曰功、自性能存平等心曰德,即能明心見性就是功,對待眾生平等就是德。因此必須認真修行,努力達到明心見性,平等看待一切眾生,如此才有功德。六祖大師再進一步解釋,念念之中無執著是功,時時看自己的本性真實妙用是德,意即我們自己時時刻刻不去執著就是功,能顯示出真實的妙用是德,對別人起恭敬心是功,外相所做的一切合乎道理是德。

內心恆常對別人存著恭敬謙虛,不違背真理行事,便是功德。六祖曰:要恭敬他人、要反省自己,對別人生恭敬心而且很謙虛,是對治眾生貢高我慢心,六祖認為此即是功,外面所做一切合乎道理是為德。這點要特別小心,在佛門做功德修福報很容易,要造過失也很快,因所做所為要合乎道理,並非自己高興就可以,佛教徒的行為舉止如何不影響他人?喜愛誦經卻吵到別人,讓人起煩惱,這還能是真功德嗎?有道是: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干擾到他人是有損陰德,造了過失啊,而非真修行。

惠能大師所解的功德,是相當生活化的,與人共事要隨眾,不可標新立異,佛法是圓融的,是為了利益眾生的,如無法積極的利益一切眾生,至少也不應該傷害惱怒眾生。

佛陀當時的制度,除了個人的"戒"之外,還有團體的"律",在團體生活中,比方說在講堂內聽經,就無個人自由,何謂個人自由?就好比我在台上講經,而你卻將腳放在桌上,這是不可以的,因為有礙觀瞻,也影響到其他人聽經的權利;或者恣意隨處走動,到處與人攀談聊天,這種種行為都損害到其他人,讓人起反感,不合乎道理就是無德,這麼一來"功"就保不住了,消損福報,一失去覺察,便成了反效果,所以應當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

寺院的早晚課,除了特殊情況外,比如說生病等,否則不得任意不上殿,不能藉口說不參加早晚課。自個兒禮佛,這樣總可以了吧?不行,自己想要用功,須利用課誦完閑暇時才去拜,須遵守僧團共同的作息,不得影響常住公事,只能私底下找時間用功。團體中安排的大殿功課是公家的,自己的部份是私人的,不應當用公家時間在房間自己拜,這在佛陀時代是違反了團體的律制。

寺院為何吃飯要打板?為什麼有個共同的生活作息?除非特殊情況,不然都得按照規矩來用餐。為什麼要起板集眾做早課?這都是團體生活的一種號令,有個大家共同遵守的規矩,拋下個人的我執我慢,順應大眾,一方面能避免個人懈怠懶惰,也讓整個僧團和合有秩序,這亦是修行的一部分。

佛教徒處於世俗生活中,在公司上班也不該標榜自己,不要為了突顯自我而傷害他人,而要展現身為佛弟子的風範,讓同事知道佛教徒很合群很祥和,這即是"德"。不可違反法紀規則,常懷檢討反省的心,恭敬他人隨喜他人,此為"功德"。

真正的功德是自己隨時隨地,不忘卻本然清淨的自性,即是六祖說的時刻不起分別心。講到功德的確不簡單,所以本咒稱作"功德寶山",要將功德堆積的如同寶山一般,換句話說,要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來莊嚴清淨法身,那麼就該持誦此咒,有了清淨功德來嚴飾法身,報身也就光明照耀,恍若一座亮閃閃的金山。今生的果報身如何,好不好看,莊不莊嚴,與法身有直接關係,法身莊嚴,報身也就一定莊嚴。

今世的所有果報大多都是前生而來,端看你前世造了多少善惡業,這是有直接的相關連,欲要果報體如同金山一般的照耀光明,就應該當下努力培養福德智慧,法身是要用功德來莊嚴,是故此咒即在於莊嚴法身,而報身也將隨之莊嚴,如同寶山一般,亦相應於六祖惠能大師的解釋:功德由心性而來。

欲莊嚴法身,需無量功德,培養善因緣,不要為了顯示自己的特殊性,自己的與眾不同,做些害人害己的事,須知功德乃由心性中得,藉著昇華自己的心靈,功德自然自心內證,這是六祖所說的道理。

《圓因往生集》裡提到,念誦此咒一遍,等於禮拜四萬五千四百遍的《大佛名經》,這部經典中都是殊勝的佛號,天天持誦此咒,也等於讀了大藏經六十萬五千四百遍,所以此咒功德猶如寶山那樣高大,不可思議。

另外還提到,如果所造之罪業,超過十個世界,如恆河塵沙般那麼多,到臨終之際,本該墮落至阿鼻地獄的,因著行人虔誠的持誦此咒,臨命終時絕對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必定會來接引你的,可見此咒的功德多麼廣大,因此稱作《功德寶山神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