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切苦不起瞋恚之心

三善十一者:言無嗔者,於苦、苦具,無恚為性。對治瞋恚,作善為業。言苦苦具者,苦謂三苦;苦具者,苦因。

心中對苦和苦具不產生瞋恚心,無嗔對治瞋恚,生種種善法為業。苦指苦果,是報;苦具指苦因,是業或者是煩惱。遇到你不願意承受的苦報,或者是別人正在做你不滿意的事,使得你處於煩惱之中,這個時候不要產生瞋恚的心,要明白瞋恚有時就是一種苦具。不要癡迷和糊塗,在苦報上起瞋恚心等於又重新回到了原來的軌道上。

苦有三苦,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泛指一切不樂於接受的,苦的事情,在接受的過程中感受到心理的痛苦,並引發後面的心理陰影和不良延續性的感受,例如生老病死苦。壞苦是指本身這個事情是快樂的,願意接受並希望持續下去,但是快樂是會消失,失去就會帶來痛苦,這種痛苦的感覺比之苦苦更加強烈,更難接受,它是快樂和痛苦之間的對比,例如愛別離苦。

行苦,就是萬法總是跟隨因緣在遷流和無常的變化,既把握不了內在的心,又把握不了外在的法,五陰熾盛苦就是行苦。色受想行識五蘊,包括色法和心法,無論外在的物質還是內在的精神都是不停聚散和生滅,這種過程無法把握就像河流的流水一樣一直往前走。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說的「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就是這個意思。哲學講「物極必反,月圓則虧」,事情到了極點就會走下坡路就會起變化。

普通凡夫終日裡心念隨著外在境界的變化而變化,這本身就是一種苦的感受,我們也無法把握這種變化帶來的苦。如何才能識別這種苦,把握這種苦呢?只有引入新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如理地觀察五蘊萬法。當外在境界無法改變的時候,先暫時修煉自己的內心,隨著內心的改變外在的因緣也會隨之部分改變,或者說你擁有了一部分改變的力量,最少也能不會被不好的事物左右和影響,自然而然的轉惡成善,轉逆為順。

談到苦和樂的感受每個人也不盡相同,有些人承受苦的力量強,非常堅韌,比如說運動員常年超負荷的練習使得他們對苦的感受並不強烈,有的時候還以苦為樂;有些人對於同樣的快樂又沒有快樂的感受,其實苦和樂就是一件事情不同的感覺,需要的時候是樂受,不需要的時候是苦受。樂受是在某個時間條件下,某個生理狀態下你感受到的一種短暫的、好的感覺而已,並不是真正的快樂,如果一直持續下去你也承受不了。

我們的一生始終在痛苦中度過,真正的樂受在世間是沒有的,快樂會變壞,不能定格,不能恆等的存在,所謂樂受就是減輕了苦受,並不是真正的快樂。三界之中所有的快樂最終都是痛苦,可能在色界和無色界對於快樂的感受會更加強烈,但終究也要回歸痛苦要墮落、要流轉生死。所以說沒有進入聖人境界就會依然感受到不停流動的行苦,沒有得到永恆的快樂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