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施能生他世樂,不施現法亦生苦

由施能生他世樂,不施現法亦生苦。人間諸財如流星,定無不舍諸財物。

第二段他又說出第二個理由。為什麼要佈施呢?雖然資財是無常的。無常是無常,我還是喜歡把它留在身邊。那麼這當中講出第二個理由,說由施能生他世樂。這個物資在你的身邊,是如此的無常敗壞。假設你能夠在將它還沒有破壞之前,把它佈施出去,這當中會創造一種善的業力。這個業力就能夠引生你來世可樂的果報,你會因為這樣的善業力,來生會受用可樂的果報。由施能生他世樂。

關於在這段文,在《法句經》佛陀講出一段譬喻,來解釋這個道理。講到一個國王跟一個醫生的故事。說有一位大國王生病,就貼了一個公告,哪一個醫生能夠把我治好,我就賞他種種的珍寶、種種的東西。那麼就有一個醫生來應徵了。好,就被錄取了。這個醫生就住在國王的宮殿裡面,為國王來調理他的醫藥。但是在醫的過程當中,國王都沒有表示任何的供養,也沒有說要供養他什麼東西。這個醫生在為國王治病的時候,他也沒有盡全力。就是很平常的,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沒有盡完全的力量。

但是國王雖然表面上沒有說要給他珍寶,事實上,國王私下已經安排了他的大臣,去把醫生的房子翻修了一翻。根據醫生對他調理醫藥盡心的程度,把醫生的房子給翻修了一番。就根據醫生對它這個調理醫藥進行的程度,把他房子重新又翻修了一次。但是這件事情醫生完全不知道。他還是照正常的軌則,結果把國王的病給治好。治好以後,國王也沒講什麼。他就跟國王告假,當然他也不敢提,大國王的境界,誰敢去觸惱國王呢,就回去了。

回到家以後,一看,哎呀,我過去的房子怎麼不見了呢?變成一棟高樓大廈,外面很多的牛羊成群。問他家人,這個房子是誰的呢?說你去幫國王治病的時候,國王就為我們蓋大房子,把這個舊房子給拆了,前面的牛羊都是國王送的。他應該很高興,但是又很後悔,早知道國王對我這麼好,當初我應該更盡力的佈施才對。

佛陀就以這個故事來勉勵我們菩薩,說我們佈施亦復如是。由施能生他世樂,因為佈施所產生的業力,你今生看不到,這叫異熟果。異時而熟。你今生佈施的果報,來生才會看得到,我們往往到來生才會後悔。尤其是天人,天人他有天眼通,到天上去以後,有種種的快樂的境界。他會用神通去觀察一下,我為什麼會到天上來呢?噢,我前生就是怎麼怎麼的佈施,他當然會很慶幸,但是天人也會後悔。早知道我今天會得到這樣的果報,我當初的佈施應該更徹底一點,這個果報能更殊勝一點。

就是說,我們往往不能看到他世樂,使令我們在今生佈施的時候,沒辦法盡力。佛陀告訴我們,由施能生他世樂。雖然你在佈施的時候,你現在的環境一點都沒改變,但是在你的身心當中,已經創造出一種強大的善業,會引生你來世可樂的果報。

這是講到佈施的功德。那麼我們不佈施有什麼過患呢?不施現法亦生苦,我們不斷地積集資財,世界上的事情很奇怪,東西積集得越多,越貪心。我們凡夫的貪,他是不會滿足。你沒錢的時候,還不見得會起貪,你越有錢就需要越多。貪煩惱魔,貪火越大。貪求心越大有什麼過患呢?你就不容易滿足。

經典上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一個人少欲知足,他雖然睡在地上,也覺得很快樂。他覺得有個大地睡,心滿意足,比睡在大海中好。不知足的人,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的人睡在天堂,覺得天堂還有很多的問題,他心中老是想著更好的東西。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比如說我們在僧團就很清楚了,大家一起吃飯,吃同樣的飯菜。有些人吃得津津有味,少欲知足,有些人悶悶不樂。就是說每一個人的貪慾心,有厚薄的不同。所以說我們今天不佈施的話,積聚很多的資財,在點點滴滴當中,就增長我們的貪慾。我們貪慾增加以後,不要說來生的痛苦,今生你就不快樂。因為你貪慾越強,所需求越多,就算生活得很好,你還是不快樂。所以講不施現法亦生苦,因為你增長了煩惱。

結論:人間諸財如流星,定無不舍諸財物。

人間的諸財就像流星,一剎那就消失。你決定沒有一個不舍的諸財物,絕對不可能有一個恆常跟著你受用的諸財物,你任何一個東西,遲早要施舍,就這個意思。這當中講出了佈施的功德,也講出了不佈施的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