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罣礙是一個凡夫本能,常常在一種「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糾結中。概括一下「罣礙」的兩種情態。
從罣礙得失而言,我人學幾天佛法,而且有些法喜,在這樣的順境中還行。一旦境遇不佳,業風吹蕩或者稍微四大不調,就生煩惱了。《法華經》中講到「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生在此間為人一世,有順就有逆,有苦就有樂,有福也有禍,這都是不確定的。
唯有善用其心,才能樂知天命,縱使不盡如人意,也要知道是自己過去業力所致,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隨遇而安,不生得失罣礙。富有的人可以周濟窮人,有能力的人則造福一方,富貴盡富貴之分,貧寒守貧寒之節。這樣的人其他人都會敬佩他,天人護法也會護持他,或者今生,或者後世,或者在子孫,福報會越來越好。
從罣礙子孫而言,人生一世,千思萬算不如天算,然而種種算計,最終的目的基本上都是養身口、遺子孫而已。實際上一輩子能吃多少?喝多少?不是名牌也可以穿著得體,吃飯飽了就行。子孫自然有子孫的生活,也自然有子孫的福報,如果沒有福報能力,你再給他留得再多也沒有用,反而會害了他們一輩子。
因為有罣礙,才會有恐怖,我人的恐怖來自不能確定、把控前方,害怕人生路上一腳踏空。得到的害怕失去,不想要的害怕找上門來。所以《無量壽經》中講「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就是不管得到還是沒得到,其實都是一樣的在煩惱而已,因為有罣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