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到死來方修道,孤墳都是懈怠人

生死大事,要解決了生脫死這件事,這是真正的大事兒,「須當預辦」,就是要預先置辦什麼呢?資糧!我跟諸位講世俗人裡邊都會說到「閑時置下忙時用」,就是平常閑暇的日子,你把這些東西置辦好了。甚至是買一些必須的儲藏的一些物資,你得把它置辦好,那麼突然間有事發生的時候呢,你就不會慌亂,不會措手不及,就即刻可以拿出來,這就是忙的時候用。

那諸位,平常呀,我們這一輩子生命過程中,從生到死之間的這個生命過程,就叫閑時;那麼這一生的因緣了了,要重新洗牌,生死、前生後世要轉化的時候呢,就叫忙時了。為什麼?因為確實會手忙腳亂、念頭亂躥、心緒多端。所以這個時候就是,既然知道要到那一步,一定要先開始。「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所以實際上這句話呢,也再提高一個高度,就是告訴我們什麼呢?往生的時候並不是一定是死的時候啦。我們如果提前預辦,看你預辦到什麼水平。那麼最次最次的就是說平常要念佛,信願真切,那麼念佛到位了,一生積攢的,到我們臨終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用了。能夠抵擋得住洶湧澎湃的這個業力,這造的業。如果你抵擋不過這個呢?就麻煩了。說明你這輩子就沒賺夠呀,透支了嘛!

那麼再提升一點就是:平常預辦呢,那你如果預辦到比如說念得一心不亂了,甚至念佛三昧了,隨時就可以選擇性的往生了。這個話可能只是為了給我們表這個法,大家也不要聽錯,還說法師怎麼說出來還有一種選擇性的往生?再換一句話就是可以自己做主了,已經現前當來,隨自己的意願可以轉這個境來見佛了。那能預辦到這種地步,那才是真正的預辦。

當然印祖這裡講的也是說,就是我們一生要盡形壽、盡力地念佛。「若待臨行方修」,如果說等到臨命終的時候,快要走了再修的話,當然,我插一句啊,可以修呀,《觀無量壽經》裡面的下品上中下生的話,幾乎都是臨行方修的,也趕趟兒,可是問題是有這樣的成功例子,但是幾率太小了!

而且臨終方修的人是臨終方知這個法,所以臨終方修,他就是當時一下子,這個出離心突飛猛進引發的功德了。我們已經早就知道這個法,再等到臨行方修,那就說明你這是故意的,故意自己不上道了,那當然因果就不一樣。這就是臨行方修的大弊病。那本來已經亂了,再有一個事情一旦出來的話,就跟這裡講的「恐被業力所奪」。

為什麼?因為我們要知道人在生死之際呀,它是一個亂世了,我們常講的:「如人欠債,力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墮」,這兩個說的是什麼呢?就是說的你這輩子預辦了啥?「須當預辦」是指的你要念佛,要信願資糧預辦,如果你沒有預辦那個,你還會辦其他的,絕不可能不辦,辦的是什麼呢?就是造業。

那你一輩子造的業,它不會沒呀,到這個時候它要算盤子擺在這裡,開始要一算盤子把它加起來了,要算總賬的呀。所以我們也不是講過嘛,到了臘月三十了。所以「被業力所奪」,這個奪的情況,如果要細說可就多了,看你這一輩子造什麼造得多?造什麼造得猛?那麼就是一生之業力所奪。你這輩子喜歡個什麼樣的,你就老是在這個上面,這個習氣就不斷,不斷地強化、不斷地加固它,那麼就一生的業習,就會被這個習氣之力所奪。

或者說你臨終的時候呀,你一輩子雜業也很多,你也是個沒主幹的人,也沒啥愛好,也沒啥主要的習氣,那就沒辦法了,只能憑著它在那兒亂躥了,哪一念躥出來就隨著哪一念走吧,總之這麼多念都有,就是沒有念佛念,沒有預辦念佛念,那就看哪個往出來躥。

因為人到臨命終時的時候,他第六意識不現行了,不現行了靠的是什麼?阿賴耶識裡面所有的那些業力種子呀。第六意識不現行,你就做不了主了!做不了主了,就憑著業力,誰躥起來了,一下子把你的下一生的江山給奪了,那就奪了,就隨著它走,有可能你覺得說好像我沒造什麼惡業或什麼,可是,過去世誰知道哪一世一念惡業把你拽下去了,就拽下去了,一下去了就一生就下去了。

所以這句話加起來就是說:「修行要趁早,莫到老來方修道!」可以說換句話:「莫到死來方修道,孤墳都是少年人。」或者是「孤墳都是懈怠人」吧,一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