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裡的和平法會。已舉行幾天了。這是很希有難得的。今天葦舫法師。妙真和尚。趙朴初。李思浩。方子藩居士等。均要虛雲出來與各位說法。我想趁這個因緣。把念佛與參禪的關係隨便談談。以便給初發心學佛的人作個參考。今天是和平法會念佛壇開始的一天。本是由妙真和尚來講的。他很客氣的不講。故由虛雲出來與諸位談談。

我們人生住在娑婆世界裡。猶如在苦海中。因此沒有一個人不想脫離苦海的。但脫離生死苦海。便須佛法。佛法的真諦。嚴格的說起來。是無法可說。那有言語文字形相呢。楞嚴經說。《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可是。為接引一般各種根機不同的眾生。致有無量的法門。在中國的佛法。有人分出為禪。教。律。淨。與密宗五派。這在老參飽學的人。是無所謂的。因他已了解佛教的真理。決無差異的。而在一般初入學佛的人。便發生許多意見。每每分宗啦。教啦等等。並且讚彼毀此。有損法化。要知道一個話頭。或一句佛號。都是方便的。不是究竟的。真是工夫用到家的人。是用不著他的。為什麼。因為動靜一如。好比月印千江。處處明顯。無有障礙。障礙者。如天空裡的浮雲。水裡的污泥。若有障礙。則月雖明而不顯。水雖清而不現。我們修行的人。如果能體解這個道理。了解自心如秋月。不向外馳求。返照回光。一念無生。了無所得。那有什麼名相差別呢。只因無量劫來。妄想執著。習氣深重。以致釋尊說法。有四十九年。談經約三百餘會。但這些法門最大的目的。無非是治療各種眾生不同的貪。瞋。癡。慢等。習氣毛病。若能遠離這些。你即是佛。(狂性若歇,歇即菩提;殺盜淫三緣若斷即菩提心《大佛頂首欏嚴經》)哪有眾生的差別呢。古人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也是這個道理。

現在的佛法。比較盛行的。是淨土與禪宗。但一般僧眾。都忽略了戒律。這是不合理的。因為佛法的根本要義。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這是我們每個學佛的人。應特別注意的。

禪宗。是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唯有迦葉尊者微笑。稱為心心相印。教外別傳。為佛法的命脈。而念佛的淨土。和看經持咒等的法門。都是了生脫死的佛法。有人說。禪宗是頓超的。念佛持咒是漸次的。是的。這不過是名相上的差別。實際上是無二致的。六祖大師說。「法無頓漸。見有遲疾。」我認為佛法的每個法門。皆可修持。你與那一法門相宜。便修持那一法門。且不可讚此毀彼。妄想執著。而最重要的。還是戒律的遵守。近來有出家人。不但自己不嚴守戒律。還說持戒是執著。那種高調。是多麼危險。

心地法門的禪宗。自迦葉尊者後。輾轉相傳。從印度傳到中國六祖惠能大師。都稱為正法流傳。盛極一時。律宗以優波離尊者為首。他承受了世尊的囑付。要我們末世的眾生。以戒為師。在 多尊者後。發揚為五部律。我國的南山老人道宣律師依曇無德部。制疏奉行。稱為中興律祖。天台北齊老人。觀龍樹中觀論。發明瞭心地。杜順老人以華嚴經為主。建立了賢首宗。遠公提倡淨土。九祖相承。在永明後。歷代祖師。大都以禪宗宏揚淨土。水乳相融。雖然諸宗紛起。究竟不離拈花命脈。足見禪淨關係的密切了。更可見古人宏揚佛法的婆心了。至於密宗。是由不空尊者金剛智等傳入中國。經一行禪師等努力。才發揚光大的。但這些都是佛法。應當互相揚化。不得分別庭戶。自相摧殘。若彼此角立互攻。便不體解佛祖的心意了。古人說法。大都拾葉止啼。趙州老人說。「佛字我不喜聞。」又說。「念一句佛號。漱口三日。」因此。有一般不識先人的苦心者。便說念佛是老太婆做的事。或說參禪是空亡外道。總之。說自己的是。談他人之非。爭論不已。這不僅違背佛祖方便設教的本懷。且給他人以攻擊的機會。妨礙佛教前途的發展。至深且巨。因此。虛雲特別提出。希望各位老參及初發心的道友們。再不可這樣下去。如果再這般下去。便是佛教的死路一條。須知條條大路通長安的道理。學佛的人。應多看看永明老人的宗鏡錄。和萬善同歸集等。念佛的人。亦應了解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要認識自性淨土。舍妄歸真。勿得向外別求。如果我們能體會到這種真理。隨他說禪也好。談淨也好。說東方也去得。說西方也去得。乃至說有也可。說無也可。到這時。一色一香。無非中道了義。個性彌陀。唯心淨土。當下即是。那有許多葛藤。古人說:《但盡凡心。別無聖解》。如能這般做到。斷除妄想。執著。習氣。即是菩薩。佛祖。否則還是凡夫眾生。

念佛的人。也不應太執著。否則。還成了毒藥。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因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深厚。妄想難除。故借這一句佛號。來做個拄杖子。念念不忘。久而久之。則妄念自除。淨土自現。何須他求呢。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七中有經文: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汝善男子。當修學者。但有一德。是人應住阿蘭若處求無上道。云何為一。謂觀一切煩惱根源即是自心。了達此法。堪能住止阿蘭若處。所以者何。譬如狂犬被人驅打但逐瓦石不逐於人。未來世中住阿蘭若新發心者。亦復如是。若見色聲香味觸法其心染著。是人不知煩惱根本。不知五境從自心生。即此名為未能善住阿蘭若處。以是因緣。樂住寂靜求無上道。一切菩薩摩訶薩等。若五欲境現前之時。觀察自心應作是念。我從無始至於今日。輪迴六趣無有出期。皆自妄心而生迷倒。於五欲境貪愛染著。如是菩薩名為堪住阿蘭若處。

善男子。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於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一切凡夫。親近善友聞心地法。如理觀察。如說修行。自作教佗讚勵慶慰。如是之人能斷三障速圓眾行。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大聖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唯將心法為三界主。心法本無,不染塵穢。云何心法染貪瞋癡。於三世法誰說為心。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不住。諸法之內性不可得。諸法之外相不可得。諸法中間都不可得。心法本來無有形相。心法本來無有住處。一切如來尚不見心。何況餘人得見心法。一切諸法從妄想生。以是因緣。今者世尊。為大眾說三界唯心。願佛哀愍如實解說。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問。心、心所法本性空寂。我說眾喻以明其義。善男子。心如幻法由遍計生種種心想。受苦樂故。心如流水念念生滅。於前後世不暫住故。心如大風。一剎那間歷方所故。心如燈焰。眾緣和合而得生故。心如電光。須臾之頃不久住故。心如虛空。客塵煩惱所覆障故。心如猿猴。游五欲樹不暫住故。心如畫師。能畫世間種種色故。心如僮僕。為諸煩惱所策役故。心如獨行。無第二故。心如國王。起種種事得自在故。心如怨家。能令自身受大苦故。心如埃塵。坌污自身生雜穢故。心如影像。於無常法執為常故。心如幻夢於無我法執為我故。心如夜叉。能啖種種功德法故。心如青蠅好穢惡故。心如殺者能害身故。心如敵對常伺過故。心如盜賊竊功德故。心如大鼓起斗戰故。心如飛蛾愛燈色故。心如野鹿逐假聲故。心如群豬樂雜穢故。心如眾蜂集蜜味故。心如醉象耽牝觸故。善男子。如是所說心、心所法。無內無外亦無中間。於諸法中求不可得。去來現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無。常懷染著從妄緣現。緣無自性心性空故。如是空性。不生不滅。無來無去。不一不異。非斷非常。本無生處。亦無滅處。亦非遠離非不遠離。如是心等不異無為。無為之體不異心等。心法之體本不可說。非心法者亦不可說。何以故。若無為是心即名斷見。若離心法即名常見。永離二相不著二邊。如是悟者名見真諦。悟真諦者名為賢聖。一切賢聖性本空寂。無為法中戒無持犯。亦無大小。無有心王及心所法。無苦無樂。如是法界自性無垢。無上中下差別之相。何以故。是無為法性平等故。如眾河水流入海中。盡同一味無別相故。此無垢性。是無等等。遠離於我及離我所。此無垢性非實非虛。此無垢性是第一義。無盡滅相體本不生。此無垢性常住不變最勝涅槃。我樂淨故。此無垢性遠離一切平不平等。體無異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一心修習如是心地觀法。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不住。三世所有一切心法。本性皆空。彼菩提心。說何名發。善哉世尊。願為解說斷諸疑網。令趣菩提。」

《入楞伽經》卷第六、法身品第七中有經文:

「如來說法依自聲說,不見諸字是有無故,不著名字。大慧,若人執著名字說者,彼人不名善說法者。何以故?法無名字故。大慧,是故我經中說:‘諸佛如來乃至不說一字,不示一名。’何以故?諸法無字,依義無說,依分別說故。大慧,若不說法者,諸佛如來法 輪斷滅;法 輪滅者,亦無聲聞、緣覺、菩薩;無聲聞、緣覺、菩薩者,為何等人、何等法、何事說?大慧,是故,菩薩摩訶薩,不應著於言說名字。大慧,名字章句非定法故,依眾生心說。諸佛如來隨眾生信而說諸法,為令遠離心意意識故(不動心)。

不得執著文字音聲,以一切法無文字故。大慧,譬如有人為示人物,以指指示,而彼愚人即執著指,不取因指所示之物。」

《圓覺經》中有經文: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華」同「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猶如虛空華,依空而有相, 空華若覆滅,

虛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則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只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華,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