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洲品、起世經卷一閻浮洲品、阿毗曇毗婆沙卷二等所載,閻浮洲北部之四條大河。又作四大河。(一)恆伽河(梵 Gavgā,巴同),又作恆河、[口*恆]伽河、殑伽河、競伽河、強伽河。另有天堂來、福水、生天等異稱。即現今之恆河(Ganges),為印度三大河之一。發源於尼泊爾西北之喜馬拉雅山,初向南流,其後向東注入孟加拉灣。釋迦牟尼佛一代之行化多在此河流域,故經中常見恆河之名,並以恆河沙比喻數量之無限,且古來即謂恆河水具有洗除罪障及給與福德之作用。

(二)信度河(梵 Sindh, Sindhu,巴同),又作辛頭河、新頭河、私頭河、信陀河。意譯驗河。即現今之印度河(Indus),為印度三大河之一。在今巴基斯坦境內,發源於西藏西南隅之開拉斯山(Kailas)附近,向西北流至喀什米爾北部,折而向南流經旁遮普,於喀拉蚩注入阿拉伯海。古代犍馱羅國即位於今旁遮普北部之信度河流域。

(三)縛芻河(梵 Vaksu, Iksu),又作嚩芻河、婆輸河、和叉河、薄叉河、婆叉河、博叉河。意譯作胸河、青河。相當於漢史所載之媯水、烏滸水;即現今之奧克薩斯河(Oxus),又稱阿姆河(Amu-Daria)。發源於帕米爾高原(蔥嶺)東南,中流轉向西北,注入阿拉爾海(鹹海)。古代睹貨羅國即位於此河流域,曾為希臘人之殖民地,與善見律毗婆沙所載之臾那世界、漢史所載之大夏位置相當。大月氏亦曾於此地發展勢力,大興佛教。

(四)徙多河(梵 ?ītā, Sītī,巴 Sītī),又作私陀河、斯陀河、斯多河、悉陀河、死陀河、枲多河。意譯冷河。即現今之錫爾河(Sir-Daria),又稱查可薩提河(Jaxartes),相當於漢史所載之藥殺河。發源於伊息庫爾湖(Issyk)南方之高原,流向西北注入阿拉爾海。然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二烏鎩國條、商彌國條、斫句迦國條等之敘述,推測徙多河應為現今之葉爾羌河(Yarkand),梵名 Bhadrā,發源於喀喇崑崙山脈(Karakorum)之北,入塔里木盆地(Tarim)與喀什噶爾河(Kashgar)相會後稱為塔里木河,注入羅布泊。上記二說尚難定論。

據阿毗曇毗婆沙論卷二載,四大河發源於阿耨達池(梵 Anavatapta),皆繞池一匝而流入大海。(一)恆河自金象口出,趨入東海。(二)信度河自銀牛口出,趨入南海。(三)縛芻河自琉璃馬口出,趨入西海。(四)徙多河自頗梨師(獅)子口出,趨向北海。又四大河各有四河為眷屬,四眷屬又各有五百眷屬,合為二千河同趨大海。

諸經論皆謂四大河源自阿耨達池,惟於四河之流向及出口之獸名則有異說。起世因本經卷一閻浮洲品、大毗婆沙論卷二、大智度論卷七等所載,與阿毗曇毗婆沙論相同。大樓炭經卷一閻浮利品則載,信度河趨向西海,縛芻河趨向南海。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載,徙多河趨向西海,縛芻河趨向北海。十住斷結經卷六辯才品載,恆河自象口流出,徙多河自牛口流出。大唐西域記卷一載,信度河自金象口流出,徙多河自頗胝師子口流出。

由現今四河之發源地可知,四河並非同一源頭。恆河、信度河之上游發源於阿耨達池,即喜馬拉雅山中之馬納沙湖(Mānasa-sarovara)附近,縛芻河、徙多河則發源於遙遙相隔之帕米爾高原。西方之學者如荷吉森(B.H. Hodgson)、赫定(S. Hedin)等,亦著書考證四大河之發源地及水源之獸名。

又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一,以四大河趨入大海皆成咸味,比喻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等出家歸佛,不復使用本姓,而皆成沙門釋迦子。

此外,耶穌教、猶太教亦有自伊甸園流出四河之說。另據爾雅載:「河出崑崙虛,色白河圖始開,曰崑崙之墟,河水出四維。」淮南子載:「崑崙有四水。」山海經卷二亦舉出河水、赤水、洋水、黑水等四水之名稱,可見我國亦有四河之說。[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四、卷四十五、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十五最上神變解脫壇品、薩缽多穌哩逾捺野經、俱舍釋論卷八、瑜伽師地論卷二、大智度論卷五十九、玄應音義卷二十四、卷二十五、翻譯名義集卷七、S. Hedin: Trans-Himalaya, vol. II; N.L. Dey: The Ge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Ancient and Mediaeval India]p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