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附於梵字上之圓點,即·(其音為 j),有隨韻點畫之意。為悉曇十二摩多之第十一。以 (a,阿)為例,加圓點即成 (aj,暗)。蓋悉曇之空點,在梵語文典上稱為隨韻(梵 anusvāra),意謂隨母音而鼻音化;而 可解為梵語 ajbara,意謂大空,故由此轉釋而稱該圓點為空點。又 為「阿字五轉」之一,依「東因發心」之義,配於發菩提心之位,故亦稱菩提點。大日經疏卷十四(大三九·七二三上):「此阿上有點,是大空義,猶此菩提之心,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成菩提也。」

於密教中,以悉曇 字在音韻上之五種變化配上五方五佛、五智等,次第說明修行者之各種修證階次與方向,比即阿字五轉之義,其中,以東方之阿閦如來為發菩提心之「因位」,循著「從因向果」之修證方向,稱為東因發心。

又於空點之下加畫一半月形,成為,此稱仰月點。其形在梵語文典中屬於隨鼻韻(梵 anunāsika),意謂隨母韻而鼻音化,故仰月點之用法與空點相同,半月形僅系裝飾而已。密教對附有空點之字,皆解釋作「大空」之義。[理趣釋卷上、大日經疏卷七、卷九](參閱「仰月點」2170) p3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