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 Adler,一八七○年~一九三七年。奧地利出生的精神醫學家、心理學家。一八九五年、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畢業,一九○二年、與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一八五六年~一九三九年)一同從事精神分析的研究。但對佛洛依德提倡泛性慾說的觀點,逐漸投以批判的眼光,二人的見解分歧是在一九○七年因阿德勒自行出版的一書,而正式浮出台面。一九一一年,脫離佛洛依德學派。其後,出版,將他個人的學說命名為「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一九一四年、發行。一九二六年、赴美。一九二八年、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亦積極展開演講活動,據說其溫和且富幽默的口吻,深深扣住許多聽眾的心弦。阿德勒提倡不同於佛洛依德的理論,駁斥神經症的原因是出在性沖動的壓抑;並且從目的論的觀點提出一項主張,認為驅使人產生行為的最主要動機並非性沖動,而是出自試圖補償自己器官缺陷所造成劣等感的一種優越欲,即所謂的「權力意志」。人是一種不斷追求優越與成功的存在。優越感是與人天生俱備的劣等感呈表裡的關係,無劣等感則無從產生想要打開現狀的欲求。因此,規範人類行為的最大主因並非佛洛依德所說的性沖動,而是出在劣等感補償作用的優越欲。在阿德勒提倡的「個體心理學」中,又反對佛洛依德的本能論、生物學主義的見解,由重新將人看做是社會性的存在,而重視家庭因素及生活方式對個人的人格形成所產生的影響。亦即認為,人是各個不同的存在個體,按照與生俱來的身體特質及教育環境、生活模式的不同,而逐漸形成獨自的統一人格。並在理解兒童的正常發展上,談到社會情感,亦即公共的、共同體的情感才是一項重要指標。關於以上各點,在其代表作之一的(一九三○年)中,皆有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