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顯大師歷時十五年的西行求法之旅

大願力行無膽怯

「法顯。昔在長安慨律藏殘缺。」

這是《佛國記》(又稱《法顯傳》、《歷游天竺記》等)開篇的第一句話,也是法顯大師當年西行求法的目的。

公元4世紀,隨著西晉的滅亡,幾經戰亂和王朝更替,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王朝控制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和東晉形成南北分立的局面。隨著當時前秦王朝統治者的大力推廣,中國開始出現許多規模龐大的僧團組織。然而那時,來自於印度的佛教戒律缺乏經論支撐,僧眾們沒有完整的戒律來進行管理和修行。從而也出現了危害僧團的情況。

這時的法顯大師時常感慨戒律的缺失,並立下宏誓大願,想要尋求最完整的佛教律法。因為這關係到聖教是否可以無誤紮實地在中國大地上發揚光大、中國僧團的修行和生活是否可以得到指引、多年戰亂中備受疾苦的百姓又是否能獲得利益。這樣宏大的命題,被這位年老的僧侶毅然決然地體認為是自己一個佛子的重要使命!

公元399年,年過六旬的法顯大師,沒有思慮自己的年齡和生命的安危,沒有畏怯任何可能遇到的風險和挑戰,與同修道友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人一同離開長安,踏上了漫漫的西行之路。

萬里關山無畏行

「本圖不果。命也。奈何。」

從出發的那天開始,法顯就已經做好了失去性命的準備。但為了能夠將完整律藏請入故土,清肅佛門亂象,法顯無有絲毫畏懼。

他們從長安出發,穿越群山,途經玉門關,來到白龍堆沙漠。大漠如雪,茫茫一片。「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只能以死人枯骨為路標,也只能憑日月判別東西。

法顯一行人就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跋涉了17個晝夜,1500里路程,終於穿越了白龍堆沙漠,到達西域的第一小國——鄯善(樓蘭)。

再之後經過了不甚友好的焉夷國後,他們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來到了于闐國(和田)。這裡是曾經西行求法的高僧朱士行的旅程終點,但是這個佛教興盛、擁有無數佛教典籍的國家也沒有攔住已穿越兩個沙漠的六旬老者。

他們選擇——繼續前進!

蔥嶺(帕米爾高原,今崑崙山、天山一帶)上終年積雪,如果遇到雪崩就一命嗚呼。經過一個月的艱苦跋涉,他們成功穿越蔥嶺。背井離鄉三年,他們終於來到了求法的目的地:印度天竺。

其時的天竺有大大小小三十多個國家。法顯越過了佛法東傳的起點陀歷國,然後要渡過當時極其凶險的印度河向北天竺內部挺進。無橋無舟,河流湍急,兩岸陡峭。法顯一行拽著懸索過河。這一路凶險艱難之處甚多,乃是漢代通西域的張騫、甘英不曾涉足的。

但北天竺諸國戒律都是口口相傳,無記載可尋。於是法顯決定繼續南行,去南印度尋法。但此時,很多同伴覺得既然已經到了佛國聖地應該可動身返回,或尋覓其他名師求法,最後只剩下了兩人相隨。

為了達到目標,他們三人必須要第二次翻越雪山——塞費德科山脈。在這個雪山上,他們遇到了驟起的寒風,同行僧侶慧景,因大病初癒,然身體不支,終喪命於此。

法顯大師手撫尸身哭泣不已:「本來早有此準備,這是天命,有什麼辦法呢?」惡劣的環境和同伴的死亡非但沒有讓他怯懦,反而令他意志更為堅定。

翻越雪山後,終於進入中印度境內。經過一年的跋涉,法顯來到了佛祖的故鄉迦維羅衛城。本以為這裡可以找到戒律經藏,但往昔的盛景也已凋零,頹壁殘垣四處可見。悵然若失的法顯大師又抱著最後一線希望來到摩羯陀國的首都巴連弗城,終於在城中大乘寺找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佛教律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