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高僧承遠大師

各位,大家吉祥。常說,天下名山僧佔多,但是我其實想說的是,天下名山之所以僧佔多,是因為僧建多。大多的寺院都是僧人號召、德行召感,才把它建起來的。

我們現在到處山頭、廟門口、牆上,寫的南無阿彌陀佛,這個風氣呢,就是從承遠大師來的。他把阿彌陀佛的願望,做了這樣的一個表達和實現,因為阿彌陀佛發過願,在咱們娑婆世界,在淨土的這種弘揚中,走到哪兒都必須有阿彌陀佛的名號存在和流淌。這位祖師爺呢,把它兌現一直到現在。

隨著滄海桑田,在這種斗轉星移裡邊,很多古寺呀,也湮沒到只剩下遺跡。現在,如果我們去到南嶽的衡山,會有一個大德祖師留下來的叫彌陀台。說到這個彌陀台,當時呀,這裡有一個老和尚修行,他的名聲非常響亮,怎麼響亮起來的?

得源於他的弟子叫法照大師,這是淨土宗的第四代祖師。法照大師呢,也是修淨土法門。有一天,念阿彌陀佛念的入定了,就入到這個西方勝境。他親眼見到,阿彌陀佛旁邊站了一位老和尚,穿的也不咋地,但是最近距離站在阿彌陀佛(身旁)。他當時還問了一下,說這是誰呢?說這位就是在彌陀台苦修的承遠大師,繼承的承,遙遠的遠。這是我們淨土宗的第三代祖師爺。我們都知道,高僧一般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一個是持戒清淨,二個是苦修超群。

這個老和尚呢,從來不講究,在這個彌陀台念佛,有人給他送飯,那他就吃點飯,沒有人給他送飯,他就吃點野果子,就這麼過去了。很多人慕名去求見他,結果到了那,看見他了,沒認出來,還以為他是老和尚的侍者,因為他穿的太破布伶仃,一點都不起眼,所以還以為他是侍者,問說承遠大師在哪裡,殊不知已經現在其前,就是這樣的一個行持。在淨土宗的祖師爺呢,雖然他排名第三,但是呢,他的特點是以真修實幹為根本,也幾乎沒有留下來什麼著作,也沒有什麼所謂的思想特色。反正就一個,念阿彌陀佛,為他的本命元辰。

不過承遠大師他修的這個法有點高,叫做般舟三昧。什麼叫般舟呢,印度話,翻譯成咱們漢語呢,就是常站立、不休息。般舟啊,修精進念佛的人,就是一直在這兒走,一直在這兒走,經行起來念佛,是不能夠躺下來的。那麼古人的話,最多的有時候能夠行般舟行到九十天,那當然現在呢,我們也有這樣的法,但是也有後來,你比如說第十三代祖師印光法師呢,不提倡現在的人去修這個大量、密集地修般舟,為什麼呢?因為身體吃不消,你法還沒有修成呢,這個色身給修垮了。

所以呢,現在最多的是,我們說一天一夜,二十四小時行般舟,這個法還有。現在的東林寺呢,也提倡這樣的修法。如果你是一位淨土行者,也想說在現生中,也就是說不要等到臨終的時候,現生中就能夠剋期取證。要念出來這個清淨的境界,或者說憶佛念佛,印證這個法的話,那不妨呢,到東林寺可以去參加這麼一次,二十四小時的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