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位作家朋友聊天,我問是什麼促使他不停地寫作?他回憶起自己的青少年時代,給我講述了他曾經的遭遇。

他在高中學的是文科,不知道什麼原因得罪了語文老師,那位老師總是有意無意地把矛頭指向他,說他無論如何以後也成不了氣候,總之他根本不是塊搞寫作的料。他在十分壓抑的情況下跟著那位老師學習了兩年的時間,因為只有一個文科班,無法轉班,學理又不行,也只好委曲自己。這期間他不停地練筆,但是高中幾年根本沒有發表過任何作品。

那時候,學校都是統一向本地的或外地的報刊雜誌推薦學生的作品,而負責這件事的就是他的語文老師,他懷疑她根本沒推薦過他的文章,因為水平不如他的同學總是源源不斷地發表習作,而他的總是石沉大海,這給他帶來的打擊可想而知。

考上大學以後,他學中文專業,仍然不斷地寫作,因為視野變得開闊,寫作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他的文章也不斷在本地和外地見報。他拿出自己高中時代的一些作品投了出去,有些也很快發表了,這更加印證了他當時的懷疑,他對語文老師充滿了仇恨。

所以當時寫作的動力源於一種年少時幼稚的仇恨。他說他現在最應當感謝的人就是他的語文老師,如果不是她的刺激,這個世界上絕對少了一個作家。於是在春節的時候他拿著自己的作品集去看望語文老師,那位老師對他充滿愧疚,連聲說著「對不起」,而他心中的「仇恨」在那一刻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記得莫小米的一篇文章裡也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對曾搞同一學術課題研究的好友成了仇人,人雖走遠,卻都注視著對方的動向。一個說,工作再忙,別人的文章我可以不看,他的文章一定要找來看的;另一個說,我孜孜不倦地研究寫文章,就是為了給他看。他們還是互為對方而存在。」她說:「一旦結仇之後看似人隔萬里,其實無時不咬牙切齒,耿耿於懷,把心分給愛人的時間不會比分給仇人的時間更多。不同的是,為愛人而沉醉,為仇人而發憤。」

有時候一個人的成功很可能是自己的「仇人」成全了自己,是你的「仇人」給了你發憤進取的理由,是「仇人」讓你在逆境中學會堅強,是「仇人」讓你學會流著淚微笑……當我們感謝所有幫助了自己的人的時候,不要忘了感謝你的「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