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心動」

禪宗智慧為什麼對管理者有如此大的價值呢?不妨先與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一次,我參與主持了多家著名機構聯合舉辦的經濟論壇。當時,在台上主講的,都是來自各界的頂尖人物;而在台下坐著的,大多是經濟界的人士。中途休息時,我很隨意地和一位企業家聊起了天,問他收穫如何。沒有料到,這位企業家對我說:「老師,我沒能認真聽講座,我整個上午都非常憤怒!」

我大吃一驚,這麼難得的學習機會,他怎麼還有時間去憤怒呢?他便向我講述了其中的緣由:

「會議剛開始,我妻子就給我發了一條短信,上面寫著:‘你現在肯定和一位年輕漂亮的女孩在一起。’我一看,簡直快氣瘋了,我明明告訴她我今天要參加論壇,她怎能這樣不相信我呢?一個小時後,我妻子又給我發了一條短信,說:‘剛才是跟你開個玩笑,今天是愚人節。’盡管妻子解釋了剛才的事,但我的情緒卻怎麼也無法平復,一上午就這樣被糟蹋了。」

聽完他的講述,我更加吃驚:這位先生的妻子固然有不對的地方,但僅僅是這樣一件小事,居然能輕易地左右了他一上午的心情?我看到這位企業家才35歲,可是卻白了許多頭髮,我猜想,他是在管理中可能也不快樂並且常會遭遇某些瓶頸的人。果然,在進一步交談中我得知:現在的工作對於他來說就像一個充滿火藥味的戰場,一點小事就能讓他暴跳如雷,稍不順心,就能使他的情緒好幾天無法平靜;問題越堆越多,有時根本沒有解決的可能,前幾天還因為與一位副總意見不合而爭吵,導致一筆數目不小的合同沒有簽成……

我不禁生出無限感慨:為什麼一個在企業中指揮著千軍萬馬的領導者,卻指揮不了自己的一顆心?

這讓我想起禪宗中一個著名的故事:六祖慧能悟道之後,在獵人隊裡隱居了十多年,後來出山到了廣州的法性寺,準備聽印宗法師講法。那時他發現有兩個僧人,指著遠處被風吹動的幡在不停地爭辯,一個說:「是風在動。」另一個說:「不對,是幡在動。」聽了一會,慧能微微一笑,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你們的心在動!」

一語驚動所有人,引起了印宗法師的重視,在進一步向慧能問了一些佛法後,得知他已得五祖真傳。於是,一方面為他剃度,一方面拜他為師,並請他陞座為大家講法。從此,禪宗六祖慧能,正式開始了他的弘道生涯。

這個故事十分耐人尋味。慧能出山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指出「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心動」。這充分昭示,禪宗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徹底重視心的作用。

禪宗又被稱為「佛心宗」,最大特點之一,就是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心靈,之後更好地影響別人與外在環境。維摩詰大士有言:「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四祖道信更是明確指出:「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

這樣的理念一旦與現代管理結合,就產生了難以想像的能量。不少優秀管理者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被譽為日本當代「經營之聖」的稻盛和夫,虔誠學佛,並將相關智慧應用到管理實踐中,探索出「以心為本的利他經濟學」,不僅使其公司成為日本高科技時代最優秀的公司之一,而且他還因此被日本眾多企業家視為精神領袖和人生楷模,拜他為師的青年企業家就有幾千名。

縱觀世界管理學的發展,我們不得不重視一個趨勢—「心本管理」的時代已經到來。而一直強調對心靈觀照和修煉的禪宗,如同一個巨大的寶藏,值得我們去不斷挖掘,以在管理中產生理想的效果。

「治天下」必先治己,治己必先治心

一談到管理,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去「征服世界」、管理他人,用老話說就是「治天下」。但耐人尋味的是,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卻提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觀點:「要管理好別人,先得管理好自己。」

那麼,管理者該如何管理好自己呢?

數年前,我在一家國際機構擔任副總裁。在很短一段時間內連續遇到了幾件不順利的事,而且遲遲不能解決,我的情緒因此變得十分惡劣,不僅員工經常受到我的責罵,甚至我自己也想過辭職,撒手不幹。然而,一天黃昏,在街頭無意間看到的一幕,令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與教育:

在一個十字路口,我看見一對父子正在過馬路。父親是一個拄著枴杖的殘疾人,而孩子大約十來歲。當時正是下班時分,人群、車輛川流不息。盡管隔得那麼遠,我仍從那位父親不斷東張西望的表情中,明顯感受到他的緊張、焦灼,以及與此相伴的愛與責任—此刻,他要承擔的,並不只是自己的生命,而更是孩子的安危。我轉眼去看那孩子。在我的想像中,這種情況下,他應該是恐懼地抓住父親的手才對。然而我看到的恰恰相反,盡管他還那麼小,卻盡力地攙扶著父親的胳膊,似乎要以自己微小的力量,來給殘疾的父親以最大幫助。

不知過了多久,他們終於過了馬路,兩人都如釋重負,相互對視一笑。那一瞬間,彷彿燦爛的星星照亮了夜空,同時也照亮了我多日來陰暗的心靈。

在那一瞬間,我突然感到:這對父子,應該是生活在最底層的人。剛剛經歷的那一幕,不過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個縮影。誰知道平時他們又要應對多少生活的困難與壓力?但他們一定是默默地忍受著困難和壓力,並以相互攙扶的手臂和燦爛的笑容,勇敢地迎接挑戰。而我,身為一個國際機構的副總裁,拿著比常人高出許多的薪水,工作中的一點點挫折竟然就讓自己如此消沉,甚至想放棄努力,這,怎能不讓我感到無限羞愧呢?

從那一刻開始,我不僅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檢討,也對公司當時的投資業務進行了冷靜分析,結果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我們最近工作遇到的阻力,其根源實際上是來自幾家著名公司和某些機關幹部的心懷不軌,他們勾結起來,給我們設計了一個巨大的商業陷阱。只要我們再往前走幾步,就完全有可能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我們該作的正確抉擇,不是加速推進原計劃,而是及時剎車!我立即將這一分析向公司決策層進行匯報,並很快得到他們的重視,使公司全身而退。

這一事件,給了我一個很大的警示。我反思:為何這麼大的陷阱,之前我沒有發現呢?結論只能是:我當時的心靈雜亂煩憂,完全失去了一個管理者在面臨決策時最需要的理智和冷靜。

我想起了一個禪宗公案:德山宣鑒禪師對六祖慧能的「頓悟」非常反感,於是不遠千里跑到南方。他在龍潭崇信禪師的禪寺留了下來,名義上是參修,實際上是要找機會與龍潭崇信一較高低。一天晚上,天黑了,他還沒離開。龍潭崇信說:「夜深,何不歸去?」德山說:「外面黑。」於是龍潭崇信遞給他一盞燈。正當德山宣鑒伸手接燈時,沒想到龍潭「撲」地一聲將燈吹滅了。

德山宣鑒頓時開悟。他悟到了什麼呢?我想,恐怕就是悟到了:人生至關重要的功課,不是在遭遇黑暗時去期望別人給你一盞手上有光的燈,而是要隨時點亮自己內在的心燈。

我進一步想起《楞嚴經》裡的一個著名論斷:眾生的毛病之一,就是「聚緣內搖,趣外奔逸」——總是被外界的事物動搖了自己的本性。我突然明白,祖師們講的「向外做功夫,總是癡頑漢」,絕對不是虛言。我悟出了一條影響自己一生的規律:每個人都要當生活的主人。要當生活的主人,就必須當環境的主人;要當環境的主人,就必須當自己的主人;要當自己的主人,就必須當心靈的主人!認識到這點,對管理者尤為重要。管理者都很忙,但也最容易犯這樣一個錯誤:忙—茫—盲。從開始只是繁忙,到後來是茫然,最後竟然是盲目!所以,請你記住這句話:「別跑得太快,免得丟掉了你自己。」

是的,管理好心靈才是管理好其他一切的前提。請反求於己,點亮自己的心燈,在照亮自己的同時照亮別人,並照亮共同的事業。

「爭天下」必先爭人,爭人必先爭心

海爾的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有句名言:「管理就是借力。」也就是說: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再能幹,也不能光憑自己一雙手打天下,他必須善於借用方方面面的力量,激發各方面的積極性,這樣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才能更好地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換言之,「爭天下」必先爭人,爭人必先爭心。

在這方面,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在談到自己為何能創造經營奇跡時,講述了一件讓他刻骨銘心的經歷:

稻盛和夫創立京都陶瓷公司一年之後,突然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所錄用的11名年輕員工提出一份請願書,要求籤定加薪協議,否則集體辭職。此舉令稻盛和夫十分震驚。眾所周知,日本的公司強調的是終身僱傭,員工總是會自覺地等待老闆發薪水,極少會主動提出加薪;而且,他所創辦的公司剛有起色,他的父母和幾位兄弟姐妹都需要他在生活上的照顧,他怎麼能先滿足員工的要求呢?

稻盛和夫十分痛苦。 終於有一天,他恍然大悟:「我新錄用一個員工,不就意味著從錄用之日開始,就必須擔負起照顧他生活的責任嗎?不就意味著首先要為員工創造物質和心靈兩方面的幸福嗎?」後來他進一步拓展:一流的管理者,還要為社會承擔責任。

這是一個讓公司飛躍發展的理念。以前,他更多地是從自己和公司的利益角度來思考問題,而現在,他更多地從員工和社會的需要來考慮問題。這一來,不僅使京都陶瓷成為同類公司中吸引人才最多的公司,也成為發展最快的公司。我們且聽他的成功感悟:「在經營中,人心比什麼都重要。雖然人心確實變得快,有時也靠不住,但反過來說,世界上再沒有比人心的結合更加牢固的東西。」「必須樹立起‘敬天愛人’的精神,建立以心為本的利他經濟學,自覺為社會乃至世界,擔當起責任來。」

稻盛和夫所探索出的「以心為本的利他經濟學」,其關鍵就是兩點:第一,以心為本;第二,利益他人,才可成就自己。這,其實就是來自大乘佛教的理念和禪宗的精神。

那麼,管理者如何將禪宗智慧與管理實踐結合,並成就各種事業呢?

第一,善於發現他人身上的佛性。

這點,柏林禪寺的明海方丈曾有精彩開示:

「發現人性中的佛性,是對自己的一種提升。當我們能夠超越工作,超越各種困難,就會促成人性上的成熟,增加內在的財富,使我們的洞察力更加敏銳,更能明白自己的位置。」

第二,在四個方面處理好與「大眾」的關係。

淨慧老和尚有個著名理念:「大眾認同,大眾參與,大眾成就,大眾分享。」

很有道理。幹任何事情,都離不開大眾的作用,這就要想方設法激發大眾認可和參與事業的積極性,還要讓他們充分享受到努力的效果。正是把握了這一方針,老和尚動員廣大信眾,在當初的一片廢墟上重建了享譽海內外的柏林禪寺,後來又興建了湖北老祖寺。而他的這一理念,又在企業及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如海航集團的領導,由於自覺吸收和實踐這一理念,使海航成為國內發展最快的航空公司之一,其成功經驗,值得廣大管理者重視。

第三,當下級煩惱的承擔者。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是一個拜和尚為老師的經營奇才。他指出:「上級是下級煩惱的承擔者。」這一理念很有道理:既然是上級,就得主動關心下級,承擔起幫他們解決困難與煩惱的責任。這點也很符合孟子講的「居上先施率」:你要下級如何對待你,你就得首先這樣對待下級。只要這樣去做,以心換心,就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第四,以「空」的心進行布施。

這點是佛教、尤其是禪宗獨有的境界。也就是說:不要帶著為實現自己目的的出發點去關心他人、幫助他人,而是要明確自己的出發點本來就是關心和幫助他人。

正如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所指出的:「利潤只是副產品。」你的動機越是單純,越是為他人著想,就越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明海方丈多次強調:「單純的心最有力量。」從某種角度來理解,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