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臨大事有靜氣。」這是晚清兩代帝師翁同龢教導弟子時所言,他認為:自古以來賢聖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的大事、險事,越能心靜如水,處變不驚。古往今來,凡成大事者必有靜氣。

何謂靜氣?「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麇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通俗地講,靜氣就是「能沉得住氣」。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東晉不足十萬的兵力要抵禦前秦百萬虎狼之師,形勢不可謂不凶險。但是,主帥謝安此時卻在後方指揮所裡不慌不忙下著圍棋。等到前線軍報傳來,他只隨意地看了一眼,然後又繼續下棋。旁邊的人實在忍不住了,上前詢問前方戰況。此時,謝安才輕描淡寫地說道:「小兒輩已破敵。」

一個人的靜氣從哪裡來?它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需要不斷地去歷練和積累。航天英雄楊利偉,在航天飛行的整個過程中心率始終在每分鐘70次左右,絕對稱得上心如止水。在飛船裡戴著航空手套用手持操作棒按電腦鍵盤,難度之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萬眾矚目、全球媒體關注的情況下,要保證200多次各種各樣的操作實現零失誤,對於常人來說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楊利偉做到了,並且完成得如平時練習一樣鎮定從容。載譽歸來時,面對記者他吐露真情:經過十幾年如一日不厭其煩的刻苦訓練,不斷積累經驗,普通人也能完成這樣的操作。

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驚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為心裡沒底,也就是沒有駕馭大事的能力和本領。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書籍就是精神食糧,通過讀書,我們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長才幹,克服恐慌。所以,越是博學的人,視野越開闊,頭腦越冷靜。還要善養正氣。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靜氣要靠正氣來支撐。只有正氣在身,才能淡泊名利,無慾則剛,才能不為進退滋擾,做到寵辱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