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慈善家曹德旺--低調行善

2011年,陳光標的「首善」光環隨著「戲作過頭」、「暴力慈善」、「捐款不實」等沸沸揚揚的輿論逐漸退去。而另一個名字——曹德旺,卻以「佛商式慈善」進入人們的視線。

2011年4月19日,《2011胡潤慈善榜》發佈,他以年45.8 億元的驚人捐款額成為「中國最慷慨的慈善家」。同日,《福布斯》發佈的慈善榜單上,曹德旺也位居第二。

這位新「首善」表現得似乎很低調、很平和。在人們眼裡,他有一份對慈善的虔誠,並以此默默地行著佛家善道。

當然,這不等於他對慈善事業的熱情是盲目與軟弱的,相反,他對自己所堅守的「曹式慈善」,頗有一套理論與方法。他開創了捐贈股權設立慈善基金的先河。

「不在乎別人怎麼講,關鍵在於我怎麼做」

股權捐贈模式其實在國外很常見。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的「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就是通過股權捐贈的方式實現慈善願望的。但是,由於當時中國的法律法規並不健全,加之相關部門審批冗繁,曹德旺從2009年對外公佈的捐贈70%股份一事,直到今年才得以落實。

三年的等待並不短暫。之前,牛根生等人曾經也遭遇了和曹德旺相似的一幕——從最初熱情滿滿地宣稱捐贈,到遭遇現實的無奈拖延,再到輿論質疑不滿和抨擊……最後,他們贏在了對慈善的虔誠和堅忍上。

在等待河仁基金會批文的兩年多時間裡,曹德旺被輿論推到風口浪尖:說他是「作秀」、說他在「避稅」,但是,對於這一切,他說他並不在意。有朋友摘錄下來外界質疑的種種聲音給他看,他甚至都沒有看完。他說:「沒有關係,沒有問題,怎麼講我都接受的。因為你只要記得世界上還有曹德旺,我就非常滿足了。不在乎別人怎麼講,關鍵在於我怎麼做」。

如此方法是不是曹德旺「避稅」的高招?曹德旺堅定地說:「我本都捐出來了,哪還有利!繳稅的目的是為了調節,是把有錢人口袋裡頭的錢拿出來做一個國家財政幫扶落後的群體。試想一下,我把東西都送給你了,所得稅所得稅,顧名思義所得的稅。現在不是我所得,是他所得,你說誰交?當然是交,這不存在避稅的問題。因為我捐出去完以後,剩下來的也不會因為捐贈而國家少收我的所得稅,沒有。」

「曹式」監管與問責 「只要足夠透明,還怕捐贈人不往裡面送錢嗎?」

國際上通行的慈善,是將錢捐入官方組織,比如慈善總會,由官方機構進行具體的分配。富豪們只負責捐錢。如蓋茨、巴菲特等人都是只捐不「管」的。

慈善組織和個人是需要剝離的。如果是個人將錢直接送入被捐助對像手中,充其量也只是「學雷鋒」。而陳光標或許因為個人的觀念,也或許因為國內慈善制度的不成熟,才會只「學雷鋒」,進行一種「暴力非主流慈善」,而不是開展真正意義上的慈善活動。

而曹德旺,試圖嘗試著做真正的慈善,也試著打破中國慈善這一層「不透明」的硬殼。

2011年4月,一張上海盧灣區紅十字會的近萬元「天價賬單」在網上被披露。「這是幾個人吃的?捐款的錢都成發票了?」有網友提出希望盧灣區紅十字會給出解釋,這近萬元的餐費招待了誰。但是最終,這個事件只是以退款告終。由此大量民眾對紅十字會的通報感覺不滿意,甚至對整個中國公益事業失去了信心。

由此可見,中國慈善業最缺乏的是監管機製,還有信息的透明度。雖然曹德旺知道,靠自己根本無力改變現狀,但是,他認為,自己已經花了這麼多錢,就要在規章制度透明化上下功夫。他一直用上市公司的標準來進行河仁基金會的信息披露——將基金會的任何事情都在報紙等媒體上公開發佈。雖然他不過問善款的去向,但是,他必須知情。

早在2010年3月,西南五省大旱,曹德旺決定捐款2億元。消息甫一發出,中國扶貧基金會迅速「盯」上了他。他們希望曹德旺能將這筆款項捐給基金會,再通過基金會發放到災民手中。經過多次會面與說服,曹德旺終於應允了,其時,他身邊還有兩個人,一個是他的律師,一個是央視《經濟半小時》的主編。

「律師是代表我來談具體條件的,主編是我帶來監督你們的。」

因為,他提出:在善款下發之後,由曹氏父子組成的監督委員會將隨機抽檢10%的家庭,如發現超過1%的不合格率,中國扶貧基金會需按照查抽獲得的超過1%部分缺損比例的30倍予以賠償。

為保障項目運轉, 基金會一般會收取善款一部分的「 管理費」,行規一般為善款的8%-10%,但曹一開始提出,只願意給1.5%,也就是300萬元。

經扶貧基金會初步核算,至少要項目管理費的5%才能做成。最初,曹德旺開出的條件讓他們無法接受,經過討價還價,最後各讓一步,確定為3%,也就是600萬元。

曹德旺還提出,所有項目需要在11月30日之前完成,在此之後,如果還有捐贈款沒有發放到戶,這些善款將全部收回。

曹德旺不認為這些規定是苛刻的。「我拿到災區去,災區的那些幹部吃皇糧,他必須為老百姓服務,當然我可以不付他的薪酬,政府已經付給他了。至於準確率必須按照我的要求,你可以做得到為什麼不做?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非常困難的時候,你不及時把錢劃下去,你幹什麼?」

他的苛刻並不是沒有來由。汶川地震,他捐贈了兩千多萬;玉樹地震,他捐了1億,但是最後錢花到了哪裡,他不清楚。

學者章立凡曾經在微博上看到一條中國扶貧基金會號召向雲南迎江震區援助的消息。消息稱,希望有心人每人捐贈200元,為一戶受災家庭解決一個月口糧,並要求大家大力轉發。

章立凡先生在轉發這條消息的同時,更呼籲扶貧基金會學習2010年曹德旺向西南五省乾旱重災區捐款2億的透明「苛刻」模式,細化流程。遺憾的是,後來,本條微博發佈者不再發佈類似信息,此次募捐彷彿也已經不了了之。

這或許就是曹德旺必須親力親為保護自己的善款的理由,這也是無奈之舉。他需要一個透明的「玻璃缸」,讓他看到錢在裡面是怎麼「轉」的。他說,「只要足夠透明,還怕捐贈人不往裡面送錢嗎?」

力主「低調慈善」

與「既是富人又要做事」的陳光標相比,曹德旺希望自己的一舉一動,能夠貼近與世界公益機構的標準。他絕不當自己的形象大使。如果讓他選擇,他說,不會走陳光標的高調路線,寧可選擇捐了很多錢,但別人不知道。他還說,中國有幾千年的慈善文明——中國人提倡不帶相佈施,捐贈的時候隱姓埋名,不讓別人知道你做了什麼。施恩不圖報,圖報非君子。他一直認為,慈善不應該高調。

他信佛。佛家提倡修行,他說,修行要修出公德。

「什麼是公德?公平是公,施予是德,虔誠是公,真實是德。」宗教,是神奇的。曹德旺用佛教中的信仰和教條指引著自己的人生。他信佛教中的因果,自己也一直恪守感恩、無求的信仰。

他喜歡做慈善。「捐款,我是出於一種共享的心態,與社會共享,也是回報社會、回報國家的一種具體的措施」。至於對他這些年來所做的善舉,他只是說,這是「向社會粗淺地表達感激之情」的方式。

當《小崔說事》中,受他捐助的農民來到現場,哭著向他感謝「終於可以買米了」,他只是靜靜地看著——不是投去居高臨下滿懷憐憫的目光,或是發表一通豪言壯語,他只是那麼靜靜地看著。信佛的他還投錢修建了很多寺廟,但是,這不僅僅因為他是佛教徒,「我認為這是一門哲學,應該讓中國人受這方面的影響,在他們的骨肉上面增加一個靈魂」。

他曾花很多錢,為自己得了重病的員工治病。他不覺得這是一件難於執行的事,雖然很多企業老闆都做不到這一點。「我爸以前跟我講,草沒有心,就不能發芽。你今後開店,早上起來的時候開店門,如果發現有人病倒在你的店門前,你做的第一件事情先把他扶起來,然後給他灌熱水;然後如果有吃的,給他煮一碗面條吃;如果他吃掉還不能好的話,要趕快送醫院,這是人性的道理。」

當初,他也被質疑過,同現在的陳光標一樣。他認為,這不需要難過,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做一件事情難免有不同的聲音產生,只要用最多的精力去考慮怎樣做到最完美——別人說這件事太假,那做真一點就好了。

現在,他最多的就是被人跟陳光標作比。他曾經表示自己不會像陳光標那樣,「希望自己像雷鋒一樣在史上留名」。「雷鋒不是他自己把名字寫在牆上的,留不留名是非功過由後人評說,你死了以後也不知道有沒有留。如果陳光標再講這句話,你跟他講,我如果在他身後死,我會在牆壁上寫曾經有過陳光標的。可這有什麼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