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行者回家的過程

問:在〈信解品〉中,小乘聖者以種種譬喻自述回小向大的心路歷程與佛陀的善巧安排。對大乘的修行人,佛陀的佈局為何?若以〈信解品〉喻說的方式,大乘行者回家成佛的過程為何?

淨界法師答:大乘的行者回家的過程,我們看附表第十七,以佛教的四種因緣觀來說明。

我們先看小乘是怎麼回家的。小乘人是要解決生死業力才回家的。他因為出離心重,所以佛陀讓他回家以後掃廁所、除糞,就是透過五蘊身心來調伏我們的煩惱跟業力,追求涅槃寂靜。所以,聲聞人的回家重點在於出離,就是滅除罪業,滅除生死業力。

那麼菩薩是怎麼回家?我們看賴耶緣起。菩薩回家之前,他是有兩個特點,菩提心跟空正見。什麼叫菩薩?就是他在因緣當中多少開始修六度了,可能他有所偏重,或者重視佈施、持戒、忍辱,或者止觀,所以菩薩的回家跟聲聞人回家過程不太一樣。

聲聞人回家的重點在掃廁所;菩薩回家以後,他第一個先掌管家務,他不會解決業力的問題。就是,菩薩的重點要積功累德,淨罪集資,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他的重點是創造功德。菩薩一回家以後第一件事情就是,佛陀一定讓他先掌管家務。

聲聞人的回家還有一點不太一樣。聲聞人對家的認同是很薄弱的。我們看,聲聞人回家以後,他工作的時候是在家掃廁所,你知道他晚上睡哪裡,你知道嗎?他沒睡在家裡面,他是「止宿草庵」。聲聞人不敢在家裡面睡覺,他在外面蓋一個小茅蓬,晚上的時候去那邊睡覺。所以,他是沒有在真如安住的,他只是回家,只是把它當作打工。

菩薩一回家,他一定會在家裡面睡覺,他對家是認同的。所以菩薩理觀的時候是直通正念真如,聲聞人只能夠觀照空性。所以嚴格來說,聲聞人的回家,重點在工作。

但是,菩薩也有問題,他兩個問題。雖然菩薩的回家級別高一點,他直接掌管家務,但是他是一個凡位的菩薩,他還是有攀緣心。所以他的心態會在安住真如跟心外求法當中不斷地流動。

一下子正念強,他安住真如,知道無所得,生命的重點在歷練,我不可能在今生得到任何東西,人生的目的只是托彼六度、顯我自性。他認為說,我在幫助別人,其實是幫助自己的,開顯自性的功德。他有時候正念現前,是這樣。

但有時候,資糧位菩薩,你也知道,就是心不決定,他有時候一動攀緣的心,他也是心外求法。所以菩薩的回家是不穩定的,這一點比聲聞人還糟糕。聲聞人相對穩定,聲聞人他息諸緣務,他專心地追求涅槃,雖然他沒有回家,但是他廁所每天掃。而菩薩會在回家跟離家出走中間不斷地變化,一下子又跑掉了,一下子回家了,一下子跑掉了。當然佛陀都包容,佛陀沒有任何意見。

當然,佛法有不可思議的引導力,只要你不放棄,慢慢地你回家的次數、時間就會慢慢拉長。拉長以後,菩薩最後他要繼承家業,一定有一件事情,他一定要回去,還是要掃廁所的,因為生死業力遲早要了的。

所以菩薩回家以後,他是先掌管家務,因為他以前就是在六度裡面,他知道這功德的進出,什麼東西要利他,什麼時候自利。他對珍寶的操作,他在沒有回家之前就做這事了。所以回家以後,他掌管家務一段時間,他遲早還要去掃一次廁所,可能他掃廁所的時間會短一點。

就是說,菩薩要了生死,他也是要面對業力的問題,除非他往生到淨土去,這是一個捷徑。他只要不離開,不走捷徑,他到了十信位走完以後,資糧位走完進入加行位的時候,他就要解決業力的問題了。你庫房管完你一定要有段時間把廁所掃乾淨的。

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說,廁所是一定要掃的,是早掃晚掃的問題。就是掃廁所跟掌管家務這兩個是一定要做的。當然菩薩他的智慧高,他的我執、法執如果相對淡薄,他在解決生死這一塊會快一點。最後他回去掃完廁所就直接入了初地,就進入法界緣起,授記作佛。這個是菩薩回家的過程,不太一樣。

問:師父慈悲!在凡夫菩薩這邊,如果我們再細分的話,有人又分類說,有的人理觀特別強,有的人事修特別強。那師父是不是可以在譬喻下面再詳加說明:理觀強的人、事修強的人雖然都是菩薩,可是他們在回家的過程裡面又是什麼樣的一個情況呢?謝謝師父!

淨界法師答:理觀跟事修各有各的專長。理觀強的人,我們一般來說叫做智增上菩薩;事修強的人,我們一般叫悲增上菩薩。的確是菩薩有兩種。

有一種菩薩,他就是喜歡跟眾生結緣,他不太喜歡在佛堂裡面修止觀的,這種人的確是有。那麼事修強的菩薩,可能在家裡面待的時間短一點,這個人容易心外求法,因為他理觀薄弱,是吧?你長時間沒有靜坐,沒有學《法華經》,喜歡跟眾生廣結善緣,積集資糧,悲增上就是這樣子。所以事修強的菩薩,他可能不會那麼快去掃廁所,他在輪迴的時間會拖長一點。

那理觀強的菩薩,他覺得成就功德多少沒關係,他會很快去解決生死業力的問題。他知道輪迴的問題要趕快解決,不能拖,所以他掌管一段家務以後,一定要到廁所,去把五蘊裡面的煩惱、業力解決掉。所以菩薩就有兩種:悲增上、智增上。你廁所不掃,它永遠就放在那裡,就這樣子,這業力的問題。

當然,理觀強的菩薩,也比較容易往生到十方淨土去,那這個時候廁所掃不掃就不是問題了。

到淨土去,他沒有輪迴的問題了,它提供你一個很長的壽命,它有佛陀的住世,是吧?所以他就等於是,我們套一個專業名詞,叫做橫超三界,他是走捷徑出去了,這叫帶業往生。業一帶走,那廁所就不用掃了,是不是?所以這是個人的選擇了。

當然他也是沒有選擇。你說你選擇,其實你也沒的選擇,因為你的根機就是這樣,你是悲增上的,難不成你馬上要變成智增上?你也做不來,是吧?一天到晚喜歡跟眾生結緣的,你叫他改,他也改不了;喜歡打坐的,他發菩提心,不表示他要馬上跟眾生接觸。

你看菩薩戒也講,我們的三聚淨戒,重點在「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菩薩重點在自利。在菩薩戒裡面說,菩薩為了自利,他在修學當中不想讓人家干擾,他可以放棄利他,暫時放棄利他。他可以做如是念:我不是要放棄眾生,而是我現在有更多的加行要做。所以菩薩能夠作如是思惟而不傷害菩提心,就是說,等我成就道業再來度化眾生。這個在菩薩戒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佛陀對於「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是定得很嚴格,但是,「誓度一切眾生」,佛陀是定得比較寬鬆,他可以讓你用隨喜。我看到別人做,我隨喜,不表示我要投進去,不一定。就是菩薩可以先思惟,我要先解決我的生死業力,再回入娑婆度有情,這個是可以的。

所以,智增上理觀強,跟悲增上事修強還不太一樣。你看菩薩,有些菩薩他福報很大,他人緣結得很廣,但是他是生死凡夫;有些菩薩智慧很高,他是一個聖人,但是他沒什麼人緣,他過去生就是這麼回事,因為他把大部分的時間用來解決生死問題了。

你把大部分的時間用來跟眾生結緣,那麼諸法因緣生,那就是你的選擇了。你把時間放在真如,你就要放棄因緣所生法;你把時間用來經營因緣法,你就要放棄真如。凡位的菩薩你不可能說是「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可能你沒有那個本事。

所以你要去跟眾生結緣,你就要犧牲你的生死問題,就是這麼一個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