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諸法都空,為什麼還要去度眾生

有人問:既然般若系經典講諸法的空性,畢竟空、無所有,十八空、什麼都空,那為什麼還要去度眾生?還有必要去發願度眾生嗎?諸法的空性是真理,性空即是如來,但就是由於苦難輪轉的眾生不知道這個真理,才會引發佛菩薩的悲心,來跟他隨形六道,告訴他是諸法的空性。如果這些眾生也知道是諸法的空性,他就得到度脫了。所有的眾生都知道了,佛菩薩就不需要這麼一次一次過來了。

這就是覺悟,從無明大夢當中覺悟出來。不要再經受夢中那種虛幻的、無量的大苦了!所以這就是菩薩的大慈悲之心,就能續佛慧命,紹佛家業的真旨啊!其目的是讓一切眾生得到畢竟大樂。這畢竟大樂是什麼?一個菩薩,他給眾生的快樂,是讓他成佛的。如果只是用聲聞之法、緣覺之法度眾生,那都是慳貪、慳法。

那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又講聲聞、講二乘之法呢?是由於眾生不能夠相信一乘法,所以由這個實相一乘法,就善巧方便開出了一個權法,權巧之法。這就像目的地是五百由旬,你首先指出我們前進的方向是五百由旬,但是很多眾生他是自心怯弱,覺得自己沒有能力,你跟他一下指得很遠的話,他就馬上說:「哎呀,我不行,我走不了那麼遠。」既然走不了那麼遠,他心裡一暗示,那就一步都挪不動,他就馬上坐在地上了,我不走了。

那對於一個善知識怎麼辦呢?針對這樣的眾生,那就在三百由旬的地方變化一座城市,這叫化城,變化城市讓他隱隱約約看到,所以告訴他,「哎呀,這個目標不遠啦,你看都能看得到。」這些人一看,哎,是看得到啊,既然看得到,大概我們也能走得到,他就開始起來了,開始走了。這就是說,要給他施設聲聞法、緣覺法,跟他講四聖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緣法,他覺得自己還能修。

如果一下子你跟他講真空妙有,他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就從他生命的感受狀態講苦,人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啊,這些苦,苦的來源是什麼?貪瞋癡慢疑。還有一個我們的涅槃自性,然後修八正道什麼的,說這個他能接受。這就是先給他一個好樂,他想要羊車嘛,你說我有羊車,哎,他就高興了。

到了三百由旬的地方,這時候,在這樣的行進當中,他的善根也慢慢成熟了,他的腳力也練出來了,他的心量也比較開闊了,這時候到了三百由旬跟他講真相了,說,這個地方還只是化城,還不能在這裡終止,你再看,前面二百由旬才是我們真正的目的地啊!這就是叫「會三歸一」,會三乘法歸到一乘。最後,直接讓所有的眾生都去成佛的。所以《法華經》就在展示這樣的一個「由實開權、由權顯實」的法門。

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興於世,唯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一切如來為什麼來到這裡示現八相成道?「一大事因緣」,什麼叫一大事因緣?「一」就是一乘法,以一乘法;「大」就是其大無外的心體;「事」就是佛來展示這樣一個真相、事相。所以要開示悟入,「開」就是開顯眾生本具的一乘法如來藏。「示」就是指示這是你的珍寶,這是你的家珍,這是什麼什麼,這是示。

「悟」就是,開示屬於佛那邊的事情,悟入就是眾生這邊的事情。聽到佛講經說法他就開始覺悟了,開始覺悟修行了,他就切入了、證悟了、證到了。佛之知見,什麼叫佛之知見?佛之知見就是離念靈知,離開生滅的念頭的自性清淨的這種心,這種般若智慧,這就是佛之知見。

只要在生滅心當中,在對待法當中,我們的知見都是眾生的知見,眾生的知見都是顛倒的,都是不真實的,所以我們學佛就要開發佛之知見,這種佛之知見的究竟圓滿就是一切種智。所以諸佛如來讓我們眾生都是要成佛的,不是讓我們得人天福報的,也不是讓我們得聲聞緣覺的化城的結果的,是要我們得到大乘涅槃的一切種智。大家一定要了解這種「令諸眾生,畢竟大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