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注意這個「自」。「自」,意義非常深邃、深廣。我們讀《無量壽經》,講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以大國王的身份,「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出家以後就作世自在王如來座下的弟子。首先在世自在王佛所,用偈頌讚嘆佛的身、口、意三業的功德,最後向世自在王佛稟白:「唯然世尊,我發無上正覺之心,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這是法藏比丘在佛座下的請法和發願。發建立淨土的願,發快速成佛的願;不僅拔出自己生死勤勞之根本,也拔出一切眾生兩種生死的根本:這是大願了。當時世自在王佛聽了這大願也心懷喜悅,就向法藏比丘開示:「如所修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這裡出現一個「自」。「如所修行」,你修行的淨土實際上是你真如本性當中具足的。你把真如本性的性德調動起來,就能以無量的德行莊嚴你的淨土。這一點你自性裡面就具足。
「汝自當知」,汝自性了知,自性圓成。所以這個「自」就是大不可思議了。就像《法華經》舍利弗請佛說法,佛三次說「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為什麼要「止止不須說」——這樣的妙法?《妙法蓮華經》的妙法就是妙心。這種絕妙、圓妙的心,其義理之深廣是難以用語言去說,難以用思惟去思惟的。所以就三次說:「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你看這個「自」,在禪宗裡面也屬於那種法身向上本分的境界。那在這個境界當中,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個「見性」就是這個「自」。大家看那個《六祖壇經》,當時六祖在五祖弘忍座下得衣缽之後就離開,當時弘忍祖師下的很多弟子就不甘心,以為慧能是偷走衣缽的,就來追。當時有一個——原來做過四品將軍的——惠明跑得最快,漸漸地就趕上了。眼看著就要趕上六祖了,六祖一看他跑上來——他是將軍出身,跑得很快,也沒辦法。他想這個衣可不是靠力量能奪走的,乾脆就把這個衣放在大石頭上,他自己隱到雜草叢去了。這個惠明一看到衣在這裡,趕緊來拿,但是竭盡他的全力都不能動一分毫——拿不動。
惠明畢竟是修行人,這時候他就明白了,趕緊就改口說:「我不是為衣而來,我為法而來。」那慧能聽說他為法而來,就走出來:「好,你既然為法而來,你現在就坐下來。」讓他坐下。六祖慧能就坐在上面,他在下面,對坐——靜坐。靜坐一會兒,這時候六祖就指點了:「不思善,不思惡,就在當下,那個是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這一指點,一下子惠明就開悟了。
開悟以後他還有疑心:「剛才你說的密語密意之外,是不是更有密意呀?」六祖說:「但有言說,都非密意。汝能返照,密在汝邊。」你只要返照,那個「秘」——秘密、秘藏,就在你那一邊。實際上也就直指當人的自性。所以禪宗的祖師大德無論是棒喝,是機鋒轉語,都是指向這個境界。所以這個「自」裡面,有廣大智、自然智、無師智。
所以覺明妙行菩薩就說:「你叫自開。你能夠努力修行,就能打開你的自性如來寶藏,能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無上菩提。」當你打開了自己的如來寶藏,你自己「不由他悟」,「歸無所得」,才能得無上菩提。「這時候你就可以為一切眾生作大善知識,就能在這個世間續佛慧命。」給他這麼一種開示,說:「你千萬不要自暴自棄,要有承當精神。」
要有「是心是佛」的承當,也要有「是心作佛」的努力,所以他的名叫「定勉」——你就要「是心作佛」,你「自開」就是「是心是佛」,就能做善知識續佛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