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佛法解讀企業管理

企業,毋庸置疑首先應是一個盈利單位,所以大家都說企業家是生意人。「生意」本身就是有生命、有意義,在生活當中給我們帶來意義。如何用佛法解讀企業管理?「企」是有期許、有願力,「業」是如法行持後的基業常青。

企業先做大還是先做強?

印光大師對念佛一法有一佳喻:「如市間店舖,各有專售之貨。或一種貨,亦可通商裕國,興家立業。過多種貨,亦不過通裕興立而已……市間專售一貨者往往起家;俱售眾貨者,或亦折本。」

印光大師這一比喻原意是用來讚歎專修念佛一法的殊勝:「弘法利生,何獨不然?千機並育,乃如來出世事。如來降跡為善知識,亦不以此為準。」後人若能領會其中真義,實則於世間法、出世間法俱能受益。

在企業界一直存在著是「先做強,後做大」,還是「先做大,後做強」的爭論。理性的生意人通常認為應該先做強,專注一行,然後才能做大。然而,市場高利潤的誘惑,只經營單一商品的局限性,依然讓諸多企業家甘冒風險,一心想要拓寬產品線,先做大了再說。

市場上最常見的有雜貨店和專賣店,單從利潤來看,專一經營一種商品,也可以獲得巨大的收益,那些經營單一商品的人往往容易起家。銷售的產品多而雜,若利潤薄,也可能賠本。

筆者曾就職於一家集團企業,公司經營傳統建材產品幾十年,遠銷海外,利潤頗為可觀。後來,經公司高層研究決定拓展產品線進軍其他行業。當時找了廣東地區的部分廠家做OEM供應商。由於剛開始起步,國內經銷商訂單量不大,OEM供應商總是先服務於大客戶的,所以連正常的交貨日期都無法保障。還有專業人才引入的問題,企業量入為出,剛起步的產品線自然預算有限,沒有高薪就留不住人才,還有的專業人才一看局面這麼艱難,通常幹不了多久就走了。老闆和高管還時不時要到廠家去考察、驗貨,可謂是分心勞神,其中的艱辛不言而喻。由於新產品不是公司內部研發的優勢產品,性價比和其他的知名品牌相比沒有競爭力。依靠原有的銷售渠道把貨賣出去之後,運輸破損和售後問題都讓各部門經理頭疼不已。結果只有一個字——虧。

如家酒店集團CEO 孫堅先生在復旦管院的創業系列論壇上說到:「這個世界比的不是完美,而是你做了嗎,你持續地做了嗎?」的確,專注才是企業生存的核心之道,發長遠心好過三心二意。

企業管理的用人之道

「人未有不為自身及與子孫謀者,而謀之之道,固宜參詳。若為眾為公,則其福澤綿長。為己為私,便如春露秋霜。」(《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三·鄧璞君義莊跋》)

在這段話中,印祖揭示了為己及子孫後代如法求福的處世原則,如果能夠利益公眾和大家,那麼這個人必定會福澤綿長。如果只是用自私自利之心來謀求,他的福報恩澤便如同春露秋霜一般轉瞬即逝。

結合這段法語,可以深層解讀企業裡的一些常見問題。一般來說,企業裡有決策層和管理層,在某些企業,這兩個層級是分離的。舉個例子:決策層是企業法人或股東,主要負責大額度費用的文件審批。管理層則聘請職業經理人來負責營銷工作。

職業經理人是拿年薪的,並不承擔企業經營風險。對於老闆來說,如何識人和用人是一大首要問題。企業的決策者在用人問題上,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

按印光大師的教示,「為眾為公」與「為己為私」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其結果當然也會大相逕庭。筆者原公司的一位領導三十出頭就升到了銷售部總監,負責全國二十幾個辦事處的營銷,直接向老闆匯報,當時可謂是意氣風發。這位老總工作能力突出,對外談判收放自如,對內管理鬆緊有序,是屬於得人心又會辦事的那種領導。在公司出現重大危機時,還獨當一面處理好了極為棘手的問題,當時大家都很佩服他。

幾年後,由於市場競爭激烈,老闆聘請了新的營銷老總,而他負責的區域業績逐漸下滑。後來,財務部對他的出差票據進行核查,發現有作假行為。這事一出來讓老總很難堪,最後自己提出了離職申請。他離開公司的時候,對其他員工說,你們想在公司待下來,一定不能打「錢」的主意。

俗話說: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與此對比鮮明的是,公司裡的另外一位銷售總監卻「屹立不倒」地幹了十年。那些年,公司聘請過很多高管,他是唯一一個從國內營銷部成立堅持到現在的,資歷深是一個原因,最根本的還是沒有私心,從不中飽私囊。

在企業管理中,最難的還是用人這一關。人心細微之處是難以覺察的,員工在領導面前總是力求展現自己的最好一面。沒有一個準則來判定,就容易被主觀意識所誤導。佛家的「五戒」思想有很好的借鑒意義。行為不端的人,極有可能做出傷害公司利益的事。振華重工創始人管彤賢在一次講座中提到,他用人是有標準的,作風不正派(邪淫)的員工和嗜好賭博的員工堅決不用。

企業管理的法則

佛經教導我們:須知菩薩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

「祈以後常存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凡事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以人之心,度己之心。則汝後來決定會做到光明輝耀,人神咸悅地位矣。」(《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邵慧圓居士書一》)

所謂「自他不二」,你對別人好就是對自己好。損害別人的利益也會間接傷害自己。

中國當前的食品安全問題令人憂心忡忡,佛在經中對末法時期的懸記——「飲苦食毒」是我們這個時代真實的寫照。有信仰的企業、有敬畏感的企業才會走得更遠。而那些以次充好的無良企業沒有哪一個有好結局的。因果不虛,如影隨形。在人世當中的富貴盈虧都是業力的流轉。發財的因是行善佈施,不義之財會不翼而飛。

《佛說無量壽經》描繪了西方淨土的和諧原型:「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枝相準,葉葉相向,華華相順,實實相當。榮色光曜,不可勝視。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極樂世界的寶樹,樹干與樹幹都相互映望,樹枝與樹枝都互相均平,樹葉與樹葉都相向不背,華與華都是相互隨順。清風吹拂寶樹,發出妙合五音,和諧自然。

企業內部管理的奧妙從中可以窺見一斑。一個企業,最重要的是內部協作,各部門之間要同心同德、通力配合,而最可怕的就是內耗。

舉例而言,生產部、銷售部、訂單部和財務部應互相支持。然而,在企業卻常常出現這樣的尷尬事:供不應求的時候市場缺貨,客戶投訴;供大於求的時候庫存積壓,生產部投訴銷售部;訂單部發貨不及時,影響終端銷售;財務部不及時支付費用,銷售部人員工作受阻。

佛法以慈悲為懷,凡事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就是慈悲。從企業內部協作來說,這就需要配合,每個部門不能只站在本位思考。只有站在同一個立場,求同存異相安好。以公司整體利益為出發點,多為其他部門考慮,多幾次有效溝通,才能共同推動企業目標的實現。

文/如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