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本來面目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卑躬屈膝地去討好別人;有的人為了維護虛榮,竭力強作體面;還有人為掩飾自己的無知,不懂裝懂。這些人把自己包裝起來,每天帶著面具,生活在虛偽與無聊的心理狀態之中。人若愈想維護自己的體面,反而更容易失去自然純真的生活;愈想樹立良好的形象,反而更容易迷失自己,否定自己,造成心理矛盾的困擾。長此以往,他們會感到生活得沒有意義,從而給自己的精神生活造成很大的損害,人真正需要的是禪者的回歸本來面目的生活。

禪告訴我們,人必須把掩飾在真我之上的那張虛偽面具撕下來,這樣才能生活得輕鬆和自由,顯露出朝氣和活力。著名的洞山禪師曾有一偈:

洗淨濃妝為阿誰,子規聲裡勸人歸;百花落盡啼無盡,更向亂峰深處啼。

這首偈子可以說是一首喚醒人類心靈的好詩。洞山禪師意在告訴我們,必須洗去心中的種種虛妄,要如實地接納自己,不必討好人,也不自大狂妄,而是要依真我去生活。人應該像杜鵑鳥的啼叫聲「子歸!子歸!」一樣,回歸到真正的自己,把種種名譽、權勢、地位和高下的觀念拋開。這些誘人的虛妄心一旦放下,就能體會到「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的真趣。

人之所以發展出種種攀緣和虛妄,是由於不安。不安則源自不能正視自我,不能正視視自己是由於相互比較。人一旦陷入比較,就會執著,就會固執,就會爭強好勝,就會動用各種心機,自然也就使自己的心胸變得狹小,目光短淺。因此,人必須把自大的毛病除去。

人類最忌諱的是自我心中所衍生的心機和成見,就是禪師所謂的煩惱和無明。佛經裡有一則故事:

佛陀有一次說法時,一位女子坐在他身旁入定了。

文殊菩薩就好奇地問佛陀:「這位女子為什麼能在您身旁就入於三昧,而有智慧第一之稱的我為什麼不能呢?」

佛陀回答說:「如果你能把她從定中引出,她就會答你所問了。」

於是文殊菩薩就繞此女子三匝,並鳴指開靜。可是這女子不為所動。文殊又把她托至梵天,盡其神力,但都不能使她出定。

佛陀說:「看來現在就算有再多個文殊,也沒有辦法使她出定了。如果一定要她出定,在下方世界,過四十二恆沙國土,有一位罔明菩薩可以辦得到。」

不久,罔明菩薩從地下湧出,向佛陀行禮後,便到這位女子跟前,鳴指一下,她馬上就出定了。

這個故事中的罔明就是無明,它能破壞禪定,妨礙智慧。它會導致人類喪失心靈的自由,而沉醉於各種心機、執著和虛偽。

禪者告訴我們,要淨化自己的意識,才能發現真正的自己。

趙州禪師有一偈說:

佛性堂堂顯現,住性有情難見;若悟眾生無我,我面何如佛面?

當自己放下「我相」時,自己就不再被不安的凡心所束縛,不再被傲慢的貢高心所牽引,不再被防衛性的心理反應所妨礙。這時,看世間的一切榮華便有如春天的繁花,花開花落,畢竟是無常的色相,只有具備一顆真心,回歸本來面目,才能獨具慧眼,看到生命的無盡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