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好,我們各位正法學堂、聞思講堂的同修們,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好,請大家放掌。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我們剛好到了二月十九,是觀音菩薩聖誕的日子。上一次,耽擱了大家的一場法,因為有不可抗拒的因緣。那麼借今天菩薩聖誕的日子呢,也祝願諸位,早日能夠得到我們自己的聖誕。

當然自己的聖誕,最容易的就是從淨土入手,我們已經講到《淨土決疑論》的第二講。因為要入淨土之首,一定要從斷疑生信開始起步,這也是我們講這部論典的初衷,請大家不要忘懷。

在第一講裡邊,我們介紹了一下,一個前言吧,包括這部論典,概說了一下五重玄義,它的名題。

今天開始,我們從具體的內容講起。大家來看,首先是印光法師來介紹他自己的第一個步驟,從以儒家為全部的學問所依,到踏上出家,成為住持三寶的因緣。這裡邊,第一個他非常的自省,就是檢討自己。

我們來看:

「餘自愧多生多劫,少種善根。」

我們常理解大祖師們,都覺得說,哎呀,太謙虛了,這樣大的修行人,大成就者,還好像說客套話給後學們做一個表率一樣。當然這也是其中的一種功德。可是我們也要知道,他們真的對自己,至少是對自己曾經,是有一種懺悔心的。

像印光法師為什麼把自己稱之為「常慚」,正因為有這個慚愧心,也反更加促成了,作為祖師完滿的人格和僧格。因為檢討自省是我們身為一個道人,大家來聽聞佛法,都可以稱之為道人。入道、上道的根本能力,就是有慚愧心。

佛教裡面講到,把慚和愧當做七聖財,就是七種法財中的兩種。慚,就自己而言;愧,覺得與人有愧。如果你沒有自省能力,眼看著已經誤入歧途,甚至背道而馳了,還沒辦法回身,也就是把自己的道業給封堵住了。所以很多成就者,其實都是從這樣發心才得道的。世間法都講,所謂的一日三省嘛。

我們有時候看,比如《了凡四訓》吧,某種意義上,其實也是一種懺悔法,就他那個功過格吧。我們心地上講到的「莫向外求」,大家仔細地參悟一下,其實裡邊也有濃濃的帶有慚愧的功德,只是比較更為理性、心性上的一種法脈而已。

那我們淨土行人講到的厭離娑婆,厭離娑婆它潛在後面的機關呀,實際上,就是有自己唯心所現這種染土的這種慚愧感。所以說,慚愧、自省是佛法的根本法。

這裡印祖也不例外,說「餘自愧」。「餘」是對自己的謙稱嘛。「多生多劫」,我們總是在講,累劫以來,無量劫以來。印祖也說「多生多劫」。「多生」是就近而言,實際上是指的有情生命的輪迴、重複、一生又一生。「多劫」是指世界國土的成住壞空。

因為我們都知道,一大劫等於四個中劫,每一個中劫有二十個小劫,正好代表了四個國土的時期,成住壞空。那我們有情在這個其中穿梭、寄存,所以從時間上更廣。合起來呀,多生多劫,高雅一些。

往俗說一點,就是我們常講的生生世世。我們的生死累劫以來呀,數目乃至體積,非常之大。曾經做過色界眾生、欲界眾生做的枯骨呀,就是人的骨頭,堆積起來都堆積如山的。我們作為有情動物,只論說生死離別,就這一個場景中流過的淚呀,就像四大海水般那麼多。

所以大家想,本來是妙真如心、真甘露味,就被迷局成這樣的一種幻象、流離。妙真如心呢,這變成了一種尸骨;真甘露味呢,被流淌成一種情見的淚水,這就是多生多劫的實況。

「少種善根。福薄慧淺,障重業深」。

你看一系列,印祖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這裡講到「少種善根」,「善根」這個詞我們聽得太多了。今天晚上在寺院裡,聞法團來了,還給他們講到善根福德因緣。「善根」它是從因上而言,發心培植善因,這世間善。那麼要論真正的「善根」,只有跟菩提正道結下了甚深因緣,嚴格意義上才能把它叫做「善根」。

像我們通途修行的話,不曉得大家還記得吧,我們不是講過,從入聖道之前,就是修行到預流位之前,入聖人之前,也有叫四善根位,暖、頂、忍、世第一。這個好像講過,大家應該記得。

所以說善根是這輩子,我們能夠親近三寶的一個存款。當然,比如有一種說法叫斷善根,就是誹謗大乘法,這樣的人都斷滅一切善根。還有一種叫亂善根,現在我們居多。基本上就是欲界的眾生,以散亂心所做的像禮佛、誦經這些善根。

如果我們修行人,有一個善根顯發的時候,他也是有種種的殊勝。如果一個人比較散亂,散亂的時候,比如修數息觀,那慢慢的他就不亂,就能夠入到一種「相似定」。這個時候心地就特別的清明,篤定。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有的師父,道人,道氣十足。

如果你的不淨觀修成了,你的貪愛,一切的貪愛舍去了,就沒有那種世俗之相。因緣觀,特別是念佛觀修好的話,相好光明常見,那整個氣度都不一樣的。所以說,雖然究竟處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可是善根顯發的時候,他還是會有一種殊勝的相貌。

印祖這裡講到,他過去種的善根太少了。那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善根太少,這是就通途法而言。如果後面講到的入淨土來講,他這個善根就太大了,這叫感應善根。直接凡夫眾生有這個善根,能感動機緣,佛來應。

所以有時候呀,你講法,太小的善根,你還不能給他說大的究竟法。那我們現在說說嘛,總之一稱南無佛是根本善根,一切佛法僧事業的因緣,都是由一稱南無佛,積功累德來的善根。

所以印祖在這裡,這樣的一種表達,覺得說「少種善根」,至少告誡我們,一定要相信,現前果是由宿世因得來的,有那個因,現前果是穩穩當當,鐵定就是這樣一種情狀。那印祖說自己「少種善根」,下面像這一段話呀,就是印祖檢討發露之詞了。其實從論文的行文看下來,也是非常合乎法度的。

大家來看,講到自己:「福薄慧淺,障重業深。」那我們平常也念,這不就是造業所致嘛,前面也講過了。自性的福德不得現前,業力所遮擋產生了障礙,所以這句話其實就代表「往昔所造諸惡業」。

後面又講到「年當志學,不逢善友。」

「不逢善友」就是指的親近不到善知識,沒有善知識的提攜是最苦最苦的。大家要知道修行路上,繞路,更苦的就背道而馳,以為是善因,結果感的惡果。善因感惡果,主要是因為有愚癡在裡面。所以你想,我們大家出去遊玩一下,假如走錯了路,特別是正在很累的時候,就會覺得非常懊惱。

何況這裡,他講到說:「不逢善友」。也就是說,當時印祖已經到了,古人講到十五歲的話,就應當入學問之道。那就他來講,到了這個時候沒有人給他提醒佛法,那這裡就說明,在表白「皆由無始貪瞋癡」,還在愚癡不明的狀態中。

後面講到「未聞聖賢傳薪之道」,又來一句「爭服韓、歐闢佛之毒」。

「未聞聖賢傳薪之道」,傳老到這裡也解釋過,他說:‘傳薪之道是指的儒家的心法。’那我們在這裡也可以理解為,不聞佛法,不入正道,這樣的話更加的直白。不入正道,首先你沒有正見呀,你都不知道佛法的見解,那麼就引發不了你的正思維,引發不了正思維,一定會出不正的口業。後面就說:「爭服韓、歐闢佛之毒」。

你看,這裡講到的兩大,大文豪。我沒記錯的話,這韓就是韓愈; 歐就是歐陽修嘛。這不是我們常說,所謂的唐宋八大家,大文豪嘛,世智辨聰多可怕。這裡講到的「韓、歐闢佛之毒」,就是指的這兩位人呀,不相信佛法。不相信佛法也罷了,是爭先恐後的謗佛、排佛,不能篤信佛法,誹謗聖教,而且是十分頑固的。

比如說韓愈,他的思想,我們都知道韓愈,他是繼承所謂的孔孟之道,他認為儒家是正流、主流,所以就極力的排佛。就好像我們現在錯以為佛教就是迷信,在主流的知識分子中也不乏其人。那他們的話語權大呀,甚至有些大的這種代表性的知識分子,那他說話都能夠影響到國家,皇帝。

韓愈也是這樣,他頑固到冒然上諫,阻撓皇帝。當時的皇帝要把法門寺的佛指舍利,迎請到皇宮供養。韓愈也真是一個不知好歹的,他甚至說:‘東漢的皇帝就是因為信佛,所以死的快。’一下子就把唐憲宗給激怒了,說:‘韓愈作為大臣,雖然他是為我好、愛我,但是為人之臣不當言。’

意思就是,你是皇帝的大臣,不應該天天罵主子,說皇上短命。所以韓愈就因為這個因緣,給貶到潮州了,後來還與一位叫大顛禪師的還有來往,說明他還受過一點點佛法的熏陶。

大部分這種跟佛門有緣,又在那兒幹說,而不生信仰的。我看過楊仁山,金陵刻經處的主人,曾經也說過,這號人大部分都是,過去執著空性的這種禪者,投身轉世。因為他的才華有,但是他過去不從經教、信仰入手,光說那個心性、理性,妄談空。所以就導致這輩子雖然跟佛門有緣,但怎麼也不相信佛法。你看看這個因果多可怕,這種前生後世中的這種習氣多可怕。

後面講到歐陽修更為極力的反對佛教,直接說佛教是魔教。韓愈還只是說佛教叫夷教,因為他人是胡人,教是胡教。但是他們的結果也不一樣,韓愈其實一直沒有化,一直不化,他寫過《與孟尚書書》的時候,還表明自己,‘我就是沒有信佛,雖然和禪師有來往。’

歐陽修後來被雲門宗的一位祖師,居訥禪師給攝受了,皈依了佛門,那就說明,他還算落了一個好結局。因為當時歐陽修被貶到滁州,遊山玩水的,後來寫了《醉翁庭記》。一天無聊,到九江去拜訪居訥禪師的時候,他想發泄心中的不快。

居訥禪師就給他分析韓愈的過失,說‘他太小家子氣了,實際上是借排佛的名頭,顯示自己厲害,沽名釣譽。’歐陽修聽後很大吃一驚,又覺得言之有理,所以後來就釋然了。還讓禪師開示,禪師就告訴他說‘佛法是以悟心為本。’說世出世間法,既然以悟心為本,就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的都給掃淨了。所以歐陽修後來還痛改前非,留在東林寺去參悟。再回到朝廷以後,也不談反對佛教的事了,還讚揚禪師。甚至有時候還寫信,請教居訥禪師軍國大事,自己還美其名曰叫「六一居士」。

這裡印祖說:「不逢善友。未聞聖賢傳薪之道,」然後天天去研究韓愈、歐陽修排佛的這些文章,還稱隨喜心,想樹立這種見解,這就叫「從身語意之所生」。

後面講到一句:

「學問未成,業力先現。從茲病困數年,不能事事。」

確實印祖前期的時候,身體一直不好,特別是他的眼病,他幹不了了。意思就是說,病困數年,如同廢人一個一樣,那這裡其實就是「一切我今皆懺悔」。從這種懺悔發心中可見,他的陳露罪障之心,非常的坦誠肯切,也不避諱曾經的過失。後面反正人家已經改往修來了,所以這是這一段的大意。

我們再往下看:

「諦思天地鬼神,如此昭著。古今聖賢,如此眾多。況佛法自無權力以脅人服從,必賴聖君賢相護持,方能流通天下耳。」

你看,前面是爭服歐韓之毒,這會開始,大家要知道這就叫善根顯發。他的人生觀要開始挪移,他的福報要開始甦醒,所以你看「諦思天地鬼神」。諦思,「諦」就是認真想一想,我們常說捫心自問,憑心而論。

其實很多人不信佛也是迷信,我常說,盲目的信和盲目的不信是同一種過失。所以需要我們,要認真的去思維,要客觀的來意識。你看,這裡講到的天地鬼神,這也是印祖用慣了儒家口吻的一種本能。儒家也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他就相信天地。

天地這裡更廣義上應該理解成眾生法界,六道的眾生,「如此昭著」,就是非常明顯的存在的。我們現在有時候,相信個外星人都要討論半天,還取證。

實際上古人在這方面,他們的穿透力要比我們大的多。我們現在有時候打著科學的幌子,其實並沒有遵循科學的精神。大家要聽明白這一點,如果有科學的精神的話,辯證過來,怎麼會沒有異道眾生的存在呢。

自古以來,你像這裡為什麼印祖說「如此昭著」。為什麼?因為鬼神的感應事蹟太多了。自古這些名著裡邊,這些專門的記載裡邊,包括前面歐陽修他後來寫過《新唐書》,那是他在排佛的時候,他把好多有助於佛教乃至六道的這種證明的故事,他都給刪掉。

《舊唐書》裡面很多,這是印祖後來在文鈔裡面也講過的。所以古人的話,他能感應到這種鬼神。

據說像這種中醫,古來的中醫他都是通這種道的,他不僅僅是用物藥來給你調四大,他也知道裡面它還有一些另外的感應。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說昭著,因為大家都有所共知。第二個,像我們古代留下來這種祭祀文化,從上到下都說明相信有天地神明。剛才我們講到的還有,理論換位思考。所以這講到的「古今聖賢,如此眾多」。

大家想,如果佛法真的是妄說,是瞎說,那難道古往今來這些大福報、大地位的人,帝王將相難道都是傻瓜嗎?我們怎麼不這樣的來想想,反而是不能夠信受佛法的人,福報不夠,顯得愚癡,沒有智慧。

所以說「古今聖賢」這裡的「聖」就是,我們現在講佛法嘛,從佛來講,那肯定是指得大聖人。「賢」的話,就是世間的能人像孔子,孔孟之道,包括各種教主吧,這些都可以算作裡邊的內容,「如此眾多」明擺著的事。這是印祖在講的時候,也是說他的意識中的一種甦醒,因為,原來認為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唯物主義者。

「況佛法自無權力以脅人服從。」

我們佛法,佛教傳教的時候,這點我們真的要引以為豪,完全沒有暴力,一直以平等柔和的心,我們常講到攝受,因為佛法是無諍法。你身為佛弟子,你去爭鬥,清冷雲中霹靂起火一樣。佛法也是無為法,它是隨緣的。

我們常有一個話叫做召感,因緣殊勝,法緣殊勝。這個召感來的他就穩,他就相應,他就舒服,跟你爭取來的是兩碼事。所以我們說,用德召和用術去算計真的不一樣。我們佛法一直是立足於這樣的一種,乃至說非暴力、仁慈、義務。因為權力來講,國家有一種意義上的解釋,就是權力機關嘛,等於人民賦予他權力機關,有暴力的這樣的一種手段來治理。

所以,佛法想要弘揚「必賴聖君賢相護持」。

歷史上太多的帝王、將相都是大菩薩來,乃至是當時蒙釋迦牟尼佛靈山親自咐囑轉世為人,做王、做相,數不勝數。多的不說,武則天、梁武帝、雍正皇帝,這些人都明顯從歷史上的正史,從留下來的跡象上來講,跟佛法太有深厚的因緣。像裴休宰相還送兒子出家,這些大文人、名豪們都跟佛法有緣,都是來護持佛法。

很多老和尚也很有智慧,他有時候能把最大的似乎是障礙,有一些不受教的,哎,他能夠給他攝受,反而成為佛教的護法,那他的力量也大。都是借著這樣的才能夠流通天下,甘露法水灑滿神州,真的是這樣的。

我們有時候講法,老是提倡跟大家講到要恭敬三寶,這是對的。但是我們也不要聽的說,好像恭敬三寶就唯三寶是圖,外護也很重要呀。佛法要流通,各司其職,主法的跟護法的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所以印祖在這裡也反思了,說:「倘其法果如韓、歐所言」,如果佛教的教法,真的像韓愈、歐陽修所說的這麼的不堪,「悖叛聖道,為害中國。」真如他們所說禍害這麼大的話, 「豈但古今聖君賢相,不能相容於世。而天地鬼神,將亦誅滅無遺也久矣。」

有時候,我們中國自古的這種大意識,大意識裡面有點小我慢,所以韓愈、歐陽修不就是利用這個,說佛法是悖逆的。印祖就說了,君王、明相縱然他們不太清楚,不能瞭然,被洗腦了,蒙蔽了。那麼天地鬼神,龍天護法,我們的發心動念,他們是看得清楚的呀。

所以真要是佛法這麼禍害人間,不要人去反對了,另外道的眾生,有能力的眾生,就幫我們把佛法給滅了。

比如說四天王天吧,他是跟我們(人世間)這裡有直接的關係,他非常關注我們這裡。古來的這些皇帝稱為天子也是這樣,他(四天王天)看到有福德的人來治世為民,他也是要輔佐的、愛護的。所以,真要是佛法如此禍害人間的話,早就把它滅掉了,還要等到「又何待韓、歐等托空言而辟之也耶。」還要等著你來這兒說嗎。

這些闢佛之徒,真的也是仰天而唾、逆風揚塵,我們常知道,徒勞的。我記得,不是也有一個要寫闢佛論,滅佛論嘛,被他媳婦都給說住了。說‘佛有沒有,如果沒有還用你寫文章去滅嗎?如果真的有,你滅就能滅得了嗎?’你看,這就是最簡單的真理智慧。這些世智辯聰們搞不清楚。

後面印祖話鋒一轉,要出家為僧了。論文:「《中庸》謂君子之道,夫婦之愚,可以與知與能。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不能焉。」

這段話就是印祖他也在反思。後來的印光法師總給人提倡:「敦倫盡分,存誠邪閑。」其實他也一直提倡君子這樣的行持。這裡講到的「及其至也」,也就是說,修道已經到頂了,非常極致了。那麼,如果說世間和出世間來比的話,還是不一樣的。比如說,佛陀,他是叫大圓滿覺,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的大聖人。世間的聖人,我們也叫孔聖人,一比的話,怎麼能跟佛陀比呢,那就只能叫賢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印祖就說了,聖人也有所不知不能,何況韓愈、歐陽修只能算個世間的賢者。因為他們確實也是滿腔熱血、輔佐國主等等這樣的,要什麼變法呀。但是呢,他們離聖人都離的遠。比如說,比孔聖人來講,他都已經做不到那個層面了。「況聖人所不知不能者乎。」就是孔聖人都不能跟佛陀的大圓滿覺比。這麼想,越想越對。

所以這裡講:「佛法殆非凡情世智所能測度之法也。」

這一句話特別重要!我們好學、好辯,實際上好討論的人呢,咱們學教歸根結底,一定要把知見到達這個層面。你看,印祖入道就是以這樣入的。後來他雖然掀翻三藏教海,還一直提倡大家篤實篤行,不要說那麼多。為什麼?他已經認識到「非凡情世智」,凡夫的情見、世間的學問,所能測度之法也。

印祖不入則不入,一入就入到七寸上。所以「遂頓革先心,出家為僧。」

「 頓革先心,出家為僧。」我們有時候看印祖的文鈔裡邊,也有一些帶的內容,或者他的自序中,他也不容易。出家的時候也不容易,也是數次的來回往返,家里人也不放。但是這裡講到「頓革先心,出家為僧。」「頓革先心」就是指他在知見上,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這裡傳老也說的,印祖能對佛法有這樣的認識和覺悟,那麼他的精神世界、人生觀已經徹底的顛覆了,如此之善根,大根性。

這樣一來,出家對於一般人來講,特別難走的一步路,對他來講已經是必由之路,出家為僧,因為機緣已經成熟。出家為僧以後,我們前面不是講到,真正其實的是大善根。出家為僧以後,你得學修佛法。學修,到底是學教、參禪還是直入淨土,這也是要看因緣福報的。印祖不僅僅一入,入的是佛法的核心法義,而且人家抉擇法門,一抉擇就抉擇的是殊勝法門。所以我們再看下面的論文:

「自量己力,非仗如來宏誓願力,決難即生定出生死。從茲唯佛是念。唯淨土是求」。

大家看到這一段話呀,字字句句,都是決定性的作用。第一個「自量己力,」這是一個淨土行人必須要有的背景知見。像善導大師,我們也在講《觀經四帖疏》裡面講到,一定要認識到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在這個生死苦海里面,常沒常流轉出不去。既然沒有己力,那麼你要仰仗佛力,對佛力要生起決定的皈依心呀。

印祖就「非仗如來」,這裡是一種否定、遮詮地表達。說白了就是除了阿彌陀佛,你再靠不上了;除了阿彌陀佛的願力,其他的你就行不了了。只有彌陀的願力已經設置好了,你以信願持名,行這個法就能對接。否則的話,又是一個「決難」,「決難」就是幾乎不可能。

第二個「即生」,就是這輩子。「定出」,生死有把握,轉凡成聖。你看這兩個字,兩個字一組呀,全部說到點上了。

那麼最後剩下的,既然如此「從茲唯佛是念」,執持名號,「唯淨土是求」,願生西方。大家看這兩個「唯」字,說明人家已經斬釘截鐵,不含糊。印祖的智慧,把這個裡裡外外、世出世間、自力他力,一下子就給釐清。大家知道這裡邊,主要解決的修行。這裡傳老也說了,一個主要的關鍵所在,就是要突破生死之關。

我們前面大家聽講《彌陀要解》的時候,蕅益大師不是也說了,須知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這一關,其實就是跳出三界嘛,是最難透脫的呀。最難透脫,那就說明如果沒有淨土這個法門,你就沒有出路呀。這裡用的這麼兩個「唯佛是念、唯淨土是求。」

印祖最偉大的事情,就是他一開始發的這個心,入的這個道,那麼成就以後,他依然還是帶著這個願,弘的這個法沒有變過。所以,這也是說毫無異議的,大家公推為第十三代祖師的資糧啊。學佛中的關鍵問題,都在這短短的幾句話中,乾淨利落的說透了。

我們對照一下嘛,現在我們首先說,不聽聞佛法,不入聞思修,把不住佛法的脈,到底學佛是幹什麼的?是做點善法,培點功德,還是熱熱鬧鬧的小資一下,跟著熱鬧一下,乃至認認真真地建立見解,正知見。還是說,徹底的發大丈夫之決定,要了生脫死,出離苦海。這各有各的深淺定位。那麼在如此多的頭緒中,印祖一下就能找著頭緒,一下就抓住了這個主要的核心點,那麼成功就快。

如果說,印祖從本來剛開始,不相信佛法倒也罷,還誹謗佛法。那麼後來呢,學了佛法倒也罷,還一下子就知道,佛法不是用言行中的言,來把它弄成明白的,是用行而行持到的。既然行持有這麼多的諸多法門,他能夠歷歷在目,而且還獨具慧眼唯淨土為歸。

這樣的一種思路脈絡,可以是一個學佛修行者,入道、上道的優秀典範,一個代表經典。這是印祖從他不信,到入道,到抉擇法門,一卯一環,給我們這樣的一個陳述出來。

下面再看:

「縱多年以來,濫廁講席,歷參禪匠,不過欲發明淨土第一義諦,以作上品往生資糧而已。」

我們常給大家講嘛,你的淨土知見有了以後,其他的法都是往這兒會。而不是說,你有了其他的法太多,淨土知見不建立,把這個一點小小的見解都給滲透光了。印祖就很篤定,以淨土為根本。

印祖出家以後,雖然很多時候也在參訪嘛,他到處走呀。那會兒出家是在南五台,後來北京紅螺寺、龍泉寺都有他的足跡,又到普陀山這麼多年,最後到靈岩山,大開法宴。那他也說了,這麼多年來,他也有過這種經歷啊,你看「濫廁講席」,說明有人請他去講經。當時印祖在普陀山上,還講過《彌陀要解便蒙鈔》。

那麼「歷參禪匠」,他跟很多的大善知識,有過對接。這個在他的雲水生涯中,那麼多年了,肯定是有這樣的經歷。但是我們現在猜想,印祖為什麼沒有濃墨重彩地,把他的那些經歷都寫出來,而是只為後來淨土的這種因緣,來不斷地注入這樣的這種弘化呢,他可能也有他的意用。就是他覺得那些對我們現在來講沒用,沒怎麼說過。實際上像《印祖文鈔》裡邊的《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還有回應楞嚴七個問題的那些,已經很暗示的說明,印祖其實已經參禪都透。參禪都參透了,但是他這裡表白說,這一些講也罷,參也罷,一切的生涯中的佛事,都是為了讓淨土更加的明瞭清晰,顯明到究竟處。

你想想,特別是後來閱藏,他對各種大乘的經典,現在我們看文鈔裡面真的是信手拈來,那麼多的大部頭,說明都非常熟。不僅僅是淨土了,《心經》、《金剛經》、還有唯識,涅槃、楞嚴就更不用說。那這樣的經歷中,他這裡總結了一句,全部是為了「不過欲發明淨土第一義諦」。

禪宗來講,第一義諦就是明心見性嘛;教下來講,第一義諦是大開圓解。那麼淨土宗第一義諦是什麼?當然是一心不亂念佛三昧,就是為他的行門所服務的。那這裡說「不過欲發明淨土第一義諦,以作上品往生資糧而已」。那我們回去看一下,《觀無量壽經》裡邊,上品上生的材料就可以了。那印祖一輩子保準是上品上生。

所以,這裡也把他整個的一個雲水生涯,為僧這樣的一個歷程做了一個總結,根本就是要導歸淨土。

後面再看:

「所恨色力衰弱,行難勇猛。」

當然印祖他的個性,也是比較特立獨行的。人都有這個四大不調的時候,印祖可能是一種示現吧,他就是這個眼睛,後來倒是一直也不能看多了。但是他講到「行難勇猛」,這完全是一種謙卑的說法。印祖的勇猛精進,這是沒得說。

後來有人不是問到他的行持,他也勸導說,‘你剛剛開始念佛了,一定要拿珠子。’哎喲,這個拿珠子太重要了。我給大家講,你可能閑暇的時候沒啥事兒了,拿不拿珠子,這段時間相應的,反正泛泛的佛號能念起來,可能還可以。

如果你一旦是事務纏身,或者瑣碎點滴的,這樣的一種掐碎你的時間,那麼一定要拿珠子。因為珠子不僅僅是把珠子穿起來,是把你的信願,你的念佛,先不論散心、攝心吧,能把你的念佛,能把你的淨土法門這種仰信,行歸淨土的這個念頭,給你一直穿著,否則會散的。

印祖那會兒也是跟蕅益大師一樣,說剛開始你要好好拿著珠子念。但是他也講到,他那會兒,因為印祖已經入得三昧,所以他給居士開示的時候說,他一天除了好像念多少遍大悲咒,為了利益大眾。那會兒他持大悲咒、大悲水、大悲米,後來因為水米不好帶嘛,就包一點大悲香灰,都治好了很多人這些疑難病。這也是印祖一個神通妙用,不可思議。那他說,他除了持大悲咒之外,每天剩下的就是念佛,那他也不計數了。你說不計數了,一直能相續,說明他二六時中,念茲在茲,是行持非常勇猛的,而且是不使勁的勇猛。

我們有時候會誤會說,勇猛就是一定要卯足了勁,怎麼的千辛萬苦,跋涉艱辛。實際上會修的呀,很簡單,反正就是這個念,這個念看你轉到哪個念,調一下就行。所以印祖在這裡,說自己「行難勇猛」,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但是他也不客氣的說,「而信願堅固」。

所以大家看出來了,印祖他是想在這裡表這個法。縱然就像我們一般的人,雖然「行難勇猛」,但是呢,「信願堅固」是最重要,是根本。「信願堅固」了,你才能入金剛道,不可摧,不可更,不可改。

像徹悟禪師裡邊就講到了,說‘達摩祖師來了都不認帳,釋迦牟尼佛再來都不轉移。’到這種地步了,才說明叫「信願堅固」。

所以,印祖在解釋有禪有淨土的時候,他都說了嘛,堅固到什麼程度呢,一定要像前面說「即生」,我們前面不是有這句話嘛,「絕難即生定出生死」,就是要把這幾個關口都要搞定,要信願堅固到這種地步。

你想要來生怎樣怎樣,說明你不堅固;想要度化眾生怎樣怎樣,說明你不堅固;想要在其他法門裡邊還得點甜頭,兼而有之,說明你不堅固,不專一。印祖就講到的,是不求什麼人天果報,來生果報,得大總持,弘揚佛法,護持聖教等等,都不行。堅堅固固的就是「唯佛是念,唯淨土是求。」這個解釋的最為純粹,最容易得利的。所以,以這樣貌似極端的說法,實際上是表明自己的這種功夫。大家要曉得,這其實已經是一種功夫。

所以這裡他也講到:「非但世間禪講諸師,不能稍移其操。」不買賬了,「即諸佛現身,令修餘法,亦不肯舍此取彼,違背初心。」

你看,人家這表的決心,表的這個法。所以從這一點來講,印祖已經做到了這個,正因為他做到了這個,所以他得的功德利益也是,要一心就是一心,想三昧就得三昧。沒有違背初心,這一點來講是特別難得的。

我們現在來講,末法時代,我們真的是求脫離生死苦海,這種鐵心是特別難得。為什麼這麼多祖師,著書立述,就是已經意識到我們心性太不穩,特別容易退,特別容易轉,特別經不起這種花樣的誘惑,偷心太多。所以印祖就給我們立了一個法則,大家可以見齊,把自己的心也貼上去。「即諸佛現身,令修餘法,亦不肯舍此取彼,違背初心。」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我們能夠得到,這樣的一種大祖師篤定的這種情懷錶露,亦當生起法喜充滿。

印祖也罷,所有淨土宗的歷代祖師也罷,他們修行上各有一些特色,但是所有的共性、一致性,就是鐵定了修淨土,認真地弘揚淨土,再沒有生第二條心。

那我們一直這麼幾年了吧,給大家也是唯講淨土。雖然講一些其他的經典,所謂的導講,像那會講《楞嚴經》也想導歸淨土。希望這節課給我們的受用,就是決定修淨土,再不移志。好,時間到了,我們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隨喜大家的聞法功德,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