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好,我們各位聞思講堂、正法學堂的同學們,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各位晚上吉祥,我們今天還是《淨土決疑論》的第七講。晚上我去閱藏室找法本的時候,也打妄想。回想了一下,自己號稱講法也這些年了,不知不覺就老了。我們有時候會感覺到,人和這個老,這個老不僅僅是年齡上的老,今天我們開始打個閑岔,請大家見諒。

一個學佛學得越久,以佛弟子居士的身份自居了很久;還有一個活得越久,這個也就是確實是從年齡上來講;另外一個自認為修行了很久;這個學和修是兩碼事。如果說沒有很大的進步;如果說虔誠、恭敬心已經麻木了很久;就很容易落入到一個固執的地步。大家捫心自問一下,看看有沒有。

為什麼呢?你看這個《淨土決疑論》,跟印祖問答的這位禪者,我感覺到在他身心的世界中,也已經體現出來這方面的一個弊端。

所以大家聽聞佛法是這樣的,有時候為什麼說我們聞法太重要了,甚至是決定性的重要。是因為我們的心性或者是我們念頭,從來沒有到過諸佛菩薩祖師開示的這種靈性的境地。比如說,我就是在依樣畫葫蘆,大家聽到以後很受用,往往是一念間的事;或者有的人善根比較深厚的,能夠相持片刻的事。

可是真的究竟圓滿,是要我們念念在這樣的一種法性的相應中,所以說這個成佛的難度可想而知。如果真的沒有淨土法門這樣的攝眾,廣結法緣,成就末法時期的話,佛法確實真的有時候是形同虛設。因為修的人,證的人沒有嘛。

所以大家在此,我們也要洗心革面。每次把這一念前的這些,此前所有所謂的法喜,修行,覺受等等,都把它再進行歸零。每一次的聽聞,每一次的學修,都讓它像初發心一樣的純正,虔誠起來。我想這是對一個已經老化程度的人,會有些許的幫助。

在上一講中我們落腳點講到了,他說到淨土,也說到華嚴。今天是從禪法講起,說到棗柏大師,關於他說‘淨土是一個權巧法門,不是究竟法,是方便法。’印祖回應到說:這個是因為他沒有看到《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

那麼他又拉出來一位大德說‘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這不是也是同一種,這個雖然經典沒來的預判嗎。那印祖說:這兩者是不一樣的,一個是因為經典裡面可以推出來確鑿的證據;但是另一個是淨土法門無上的這樣的一種究竟法,菩薩都不可以預斷。所以盡管李長者註釋《華嚴經》,但是他對於淨土方便的判法,是有所偏頗的,這個我們明確就可以了。

好,我們今天開始再從另一個環節問答,開始了解。首先這個禪者,真的有時候有不知好歹者。有些問題,我們學佛,佛教界明顯存在的問題,他不是一個人容易犯,而是一個群體都在容易犯。所以往往就有一種法不責眾的感覺,看你能怎麼樣。所以下面一個新的問答,他已經不是針對一個人,而是可以說引火到一個宗派的風格呈現上。

你看這個禪者問:「禪宗諸師,多撥淨土,此又何說?」

這個確實是在佛教界存在的一個常相容易犯爭論的一個地方。那麼我們也可以說這個禪者,此言一出,卻也正好證明了他不是什麼好的真的禪師,不是什麼究竟的禪師。為什麼?因為禪淨本來是一門,淨是禪之淨,禪是淨之禪,怎麼會禪宗去誹謗淨土呢,排斥淨土呢。

你看,最有名的徹悟禪師,他在講到說禪宗的祖師(待會兒我們也要講到「佛這個字我不喜歡聽」),徹悟禪師會通的非常好。他說:哎呀,這才是念真佛呀,實相念佛。傳老那會兒(這個話我常提起),他說一個人學教、學宗是否通透呢,就看他對淨土的態度。所以說真正的禪者,他是不會撥淨土的;開悟的人,更絕不會去排斥淨土。

這禪宗諸師都是半吊子師,以宗師自居,但是沒有見性、空口無憑的禪者,那麼他容易犯這個毛病。印祖因為是通宗通教通淨土的人,所以這點問題,當然不在話下。

你看印祖說:「禪宗諸師,唯傳佛心。所有言說,皆歸向上。汝參禪有年,尚不知此。則汝之所解,皆破壞禪宗之惡知見也。」

禪宗的大師、大祖師們,他叫唯傳佛心,以心印心。所以一方面禪子高妙,確實釋迦牟尼佛跟迦葉尊者當時對法的時候,那不知道的人太多了。但是禪者簡潔明快,也是所有的法門所難以企及的。其實它很簡單,很簡單。什麼是佛心?就是無心之心,心就在了不可得處之心,這就叫佛心。

當然我們這樣說一下,這個法能有一念相應的人也不多,我們也是照著祖師的說一下。可是所有禪宗的開示,他是想方設法讓你上道,悟這個言外之境,不在思維語言中,所以叫「皆歸向上」。就是讓你「見月」,看月亮。

所以禪宗的手法,那它當然一定是要掃除一切當真的一切知見,認真的知見。它從這個法上來講的話,它不僅僅是掃除淨土的知見,包括禪宗的知見它也要掃除的呀,是這樣的一個要究竟就徹底往究竟了說,這才叫「所有言說,皆歸向上。」說你自己參禪了這麼多年,你居然連這個基本的教義都拎不清。

所以印祖才說:你不僅僅是破壞淨土,你也是破壞禪宗的一個惡俗知見的人。

我們在這裡再把《印祖文鈔》中,給大家分享兩段話,來體悟一下,所謂的禪境。

印祖就講過:「至如禪宗,若單提向上,則一法不立。佛尚無著落處,何況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從理性上說。「此真諦之泯一切皆泯,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顯性體也。」是顯這個性體。

性體是什麼呢?它的當體就是平等法,無差別法,這叫性體。可是無差別法是指的相上無差別,不是指的作用上無差別,因緣上無差別,所以又說:如果論修持的話,一法都不能廢。

你看,禪宗認真到什麼程度啊,因為我們一聽禪宗的暢快淋漓,就覺得禪宗肯定是無所謂,很瀟灑。我們很多時候把瀟灑和這種玩世不恭給弄在一起;那包括禪宗,我們也往往容易把不著相和什麼都不幹弄在一起。

可是禪宗認真到什麼程度呢,不做即不食,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你想想,祖師爺們對於因果的緣起法中的認真程度。所以說:何況念佛,求生淨土。這是說:此俗諦中之一立一切皆立。就是任何一法,都要認認真真地依照世間的事相上的套路來。

「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顯性具也。」前面講到性體,就是它的平等。這裡講到的性具,就是它的差別,平等性,差別相。差別相中去掉這個相的虛妄、執著,那麼就是平等性。平等性中不妨礙緣起的千差萬別,千變萬化,那麼就是它的差別性。差別、平等都是在性上體現,都是在相上當體就是性的體現。如果我們非要拋開修行具體的這種事相上去認真的操作,你去覓這個佛心,到哪裡去覓嘛。

就好比我們五個手指雖然長短不一,但是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個手呀。你要是非得把五個手指全部剁了,才能夠見這個手嗎,這個差別相全部抹平了,才見手,手也沒了。所以在這點上,大家再再的我們講,大家也要數數的去熏習正知見。

這個禪師他還是有料的,他又說了,「問:博地凡夫,豈敢自任。」

你看看他是懂,我一個凡夫哪裡敢自己就這麼說,說禪宗的祖師們去排斥淨土,是非淨土,不是我自己在這兒杜譔的,是:「諸祖誠言,斷可依憑。」

說我有證據,什麼證據呢,大家來看。

「六祖謂:‘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這是一個公案。

第二個:「趙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又云:‘老僧念佛一聲,漱口三日。'禪宗諸師,多有此等言句,則又何說?」

首先第一點,他提出來的這兩個人物,確實是非常偉大。一個六祖慧能大師,那是我們中國佛教的也可以說是一個命脈源頭,我們大乘佛教禪宗真正的這種開拓啟動者,這個是不容懷疑的六祖大師。那麼另外一個趙州,就是指的趙州從諗禪師。他在這個禪宗乃至佛教史上的地位,也如同泰山北斗一樣,非常重量級的一位人物。所以他們所說的話,我們現在就明確,是可以所依憑的,沒有問題。

但問題出在哪裡呢,反記法義。我們此前不是跟大家說了,我們聽法的時候有一個「五不記」,其中有一個就叫反記,他把法給聽反了。

所以你想,如果一旦聽反了,他還拿出來這樣權威的大祖師,你總不能指責他了。像六祖說的這個話是在《壇經》中,那《壇經》怎麼會有錯呢。確實有講述:東方人造了罪的求生西方,那西方人怎麼辦。所以我們一般一讀這個話呀,從字面上就容易錯解,怎麼錯解呢?就好比說淨土提倡的帶業往生,好像在投機找靠一樣。他就是說,東方人有罪的可以靠,為什麼?靠到極樂世界,帶業往生。那西方人造罪靠誰呢?從字面上淺白的這樣用分別心去理解,其實就是說,那你往生淨土有什麼用呀。對吧,你天天求生淨土,你所謂的求生淨土,那淨土中的人也在煩惱了,求生哪兒呢。所以往往這個確實千百年來,被人用作撥淨土的證據,確實是可憐可笑。

這一句話我們自己學習一下,也依照祖師們的一種匯通。他的正義(正面的義趣)是哪裡呢?一個:六祖慧能大師他是禪宗之人,首先禪就是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對吧,這是佛法的核心,禪也是這樣子的。那麼他(慧能大師)說道:「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他意思是要勸我們要修善,而不要造罪。你要聽到,你要往這兒聽,不管東方人也罷,西方人也罷,不造罪,那就無妨,對不對。這個法是把我們往這兒引,這是從修一切善來講。另外一點,從離一切相上來講。他(慧能大師)不是在破往生呀,他是在破人執著東、西的定向,而不是破這個往生之法。

所以下面印祖也提出了,說這句話如果你要真的依著六祖這樣去死執崖板的理解,印祖就提出了,西方淨土何來造罪之事呀,極樂世界沒有造罪這麼回事,連造善都了不可得,何況造罪呢,是不是。這是六祖的名言,但是很容易聽錯。六祖絕不會說錯,我們一定要有這個見解。

那像趙州從諗禪師也講道說:「念佛一聲,漱口三日。」其實這樣,大家要知道,因為禪宗跟淨土,確實用功夫它的手法不一樣,一個是泯一切法,一個是具一切法。所以它泯一切法,當它的功夫用到極熟的時候,它就只剩下一個貼身的布衫,一個小貼身內衣,馬上就要成佛知見了。

所以在這個時候必須要下這個狠手,斷他的意識流,讓第六意識的妄想生滅給它截斷,第七識的我執,即刻給它打開、打破,所以來這麼一句。就好比我們後面的「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你看另外祖師也有公案,說上面寫一個「佛」放在椅子上,他就不敢坐。就問說,‘哎呀,你還有這個。’就是這樣子的。

所以他是為了讓他見性,而說這麼一個險法。為什麼說危險?不是說祖師爺說的不對,是我們聽的人很可能聽歪。所以它不是破淨土的,不讓念佛。我們不能把祖師的悲心當作險心來用,就是用心險惡的來用。那實際上你自己是什麼居心呢,對吧。祖師們的公案,在緊急關頭,他一次性的用一下,你如果當作真實法的話,還在那兒第二次,不斷地在那兒強化見解,不斷的說這個法。

那麼趙州禪師說:「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他已經是老師,他老人家已經真實證到這個地步了,才敢如此地獅子大開口,說這個究竟義。可是真正一般的人,他口裡說的禪理多,但是他心裡真實是輕慢實行。口說禪理,心輕實行,這是所有人,大家一定要明瞭,就是真的會這樣,每個人都會這樣,你、我、他,是個人就會這樣,不要以為自己是例外。所以你說破這個執著,破這個定見,問題是我們現在連惡見都沒有除,你怎麼去除這個善見,對不對。

我們現在還沒有起三乘的見解,我們就打算先把佛見給破了,這行嗎!你還沒起佛見,你怎麼去破這個佛見?佛的見解。這都是大祖師過來人,已經徹底入到這個佛知見,那麼他們知道佛知見不是執著佛的定見,而入的佛知見,是破了佛的定見,正好入佛知見。這個真的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所以說:「念佛一聲,漱口三日。」如果真的是要漱口的話,誦經,那就嘴都不要動了。所以我們要知道,禪宗是為了得這個義,故而忘這個言,才說這種話。

我們現在義根本沒得到,倒把言給記了個深刻,用此言來破彼言。從印祖的回答中,我們也可以總結幾條。

大家來看:「答:六祖直指向上,令人識取自心。汝當作訓文釋義,辨論修持法門。所謂認驢鞍橋作阿爺下頷,幾許誤哉。」

這是一個比喻。就是說六祖的這句話是直取自心的,你把它當作常理來推廣、運用的話,是不對的。你不能以這個思辨,不能用這個來思辨修行的法門。「所謂認驢鞍橋」是指的什麼呢?就是毛驢背上那個鞍,你把那個鞍,好像也是這樣彎的,認成自己親爹的這個下巴殼了。那差的不是一點,實際上就是比喻沒見到佛性,錯認了消息。

所以傳印長老這裡也引用,他說:「因言薦理彰吾教,得意忘言顯本宗。」這是引省庵大師的詩,這才是對的。這裡本來是辯論修持法門的訓文釋義,當作直指之語,幾許誤哉。「幾許誤哉」就是你差的太遠了,你聽到哪兒去了。

當然對於六祖的直指語作為契入,印祖也做了一個大段的回應。我們大家來學習這個《淨土決疑論》,也是需要有淨土根本的一些見解的,乃至說知識吧。比如說娑婆世界的教法次第修行,怎麼能夠超凡入聖,要經歷怎樣的一個過程;極樂世界之所以稱為淨土,淨在哪裡,起點又如何,這些我們都要明辨了解的。否則就不能知道說淨土的好處的好,方便的便。

印祖的回答我們來看:「汝須知西方之人,見思淨盡,進破塵沙,及與無明。只有進修,絕無造罪之事。」

首先第一個就是說,往生極樂淨土的行者,這就關係到我們對於淨土法門的好處的判斷,已經與生死無關了,見思煩惱在這兒已經斷了,這是一點。所以他就不存在造罪之事,三界之內的惡業,沒有這個因緣。

再往下看:「謂彼求生何國者,若在此間,未斷見思,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人,則生凡聖同居淨土。一生彼土,則見思二惑徹底消滅。喻如洪爐片雪,未至而化。德人覿面,鄙念全消。若是見思淨盡,則生方便有餘淨土。分破無明,則生實報無障礙淨土。無明淨盡,福慧圓滿,則生常寂光淨土。」

這段話是說極樂世界往生的菩薩,已經不再造罪的層面上論。那麼再進一步論的話,這不是問了說,‘那西方人造罪,求生何國。’那你一定要說他求生何國呢,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行者,他也是有求生淨土的增進的。也就是他到底選擇求哪一個國土呢。

那我們一聽這個話,感覺說‘怎麼往生到極樂世界,還又要往哪兒生呀?’所以大家看,我們學《彌陀要解》的時候,極樂世界也是有四種國土。我們一般帶業往生的人,比如說沒有斷見思惑,仗佛慈力帶業往生的人,是生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一生凡聖同居,見思二惑就徹底消滅了,這就是前面講的怎麼還會造罪呢?見思煩惱都徹底消滅了。

你看印祖講得多好「譬如洪爐片雪,未至而化。」生的紅撲撲的一個爐子,熱得要命,烤得要命,那天上下的雪還沒有挨著它呢,就已經化掉了,煩惱就斷得這麼利索乾脆。

「德人覿面,鄙念全消。」就是碰見一個有德行的,非常真誠善良,人格完美的人,那麼我們一看到他,我們的這個惡念,這一些不好的念頭都全部消掉,徹底斷盡。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生方便有餘淨土。一直在修,不造業,只管修。那麼修著修著,開始破無明瞭,就開始生實報無障礙淨土。如果無明徹底破了,那你在極樂世界就屬於成佛了,那當然顯現就是常寂光淨土。

所有的這一切既可以說是,往生到凡聖同居土的一種求生次第,也可以說當體就是極樂世界的不斷顯現,就這樣。那麼這個次第它並沒有壞。

印祖也在這裡說:「在此土現證者如是,在彼土進修者亦然。」

也就是說,不管在咱們娑婆世界,在極樂世界,這種修行的增進之路,是一條路,一模一樣的。

「汝何過慮彼無生處,而自障障人。」你何苦說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還往哪兒生呢。

「不肯求生?聞噎廢食,自喪性命。則天下癡人,莫汝若也。」

你聽人家說了這麼一句,你又沒有理解對,又說什麼念一句佛就不要跟我講話,不想聽,等等諸如此類。你聽錯了,本來這是人家一個上好的藥,吃了以後,馬上喉嚨一哽就好了。結果你聽了以後覺得這一打嗝是吃藥吃的,飯也不吃了,藥也不吃了,那你自己要死定了。你是愚癡人中排名第一了,一聽到這個就以為淨土法門有問題了,自己就不相應。所以你怎麼就咬定極樂無處可生,有佛也不必去念呢。

這段開示,我們要明白幾點。一個:總而言之兩土的成佛之道,他是一個路程,斷惑證真。但是難易來講是天壤之別,而且往生後也是要修的,但是他這個修這麼的妙喻。往生後的這種修就如同「洪爐化雪」,那跟往生前的修法舉步維艱,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這是印祖回應他(禪者),關於六祖《壇經》裡面講的四句話的一個內容。

下面我們再來看,因為他舉了兩個代表性的人物,第二個是趙州從諗禪師。我們來看一下印祖是怎麼回應的。

「汝但知趙州‘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何不領取下文僧問‘和尚還為人也無’,州雲‘佛佛’乎?」這是第一個部分。

第二部分:「但欲依‘念佛一聲,漱口三日’,何不依僧問‘和尚受大王如是供養,以何報答’,州雲‘念佛’乎?又何不依僧問‘十方諸佛,還有師也無’,州雲‘有’。問‘如何是諸佛師’,州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乎?」

這一段話是單單針對前面講到,趙州禪師所謂的不喜歡聽佛這個字,「老僧念佛一聲,漱口三日」。那麼法,這些公案,確實:"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也是趙州禪師親口說的,沒有錯。可是問題是什麼呢?這個傳誦的人,印祖在這裡痛說了這個盲禪。傳誦的人,說是禪,眼睛沒有睜開,沒有開悟,以開悟自居,或者是口舌稱快。那麼這個大利的法,一定讓他就弄得有大害了。

講這段話之前呢,我們也反省一下,幾乎學佛修法者很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斷章取義。從佛經中,從論典中,從公案中,都同樣如此都有這種弊病。

因為祖師們講法是事理圓融的。但是由於我們的這種分別心念,所具足的分別知見,下意識地就給它進行增減或者重點陳訴。乃至一句,這個死執崖板。可是我們的下意識,它的效果是怎樣的。是為我服務的,稱合於我的心意,才進行取舍抉擇。所以這些禪者說的這些祖師的公案,實際上還都有後話。也就是說道人也極容易犯這個思想懶惰,會人云亦云的這種集體無意識。

因為趙州禪師確實他開示過,在語錄裡面講到,當時有好多四眾(問法眾),在法堂裡邊,他直接就說「佛之一字,吾不喜聞。」我不喜歡聽這個話。結果我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印祖在這兒就給他點出來了。因為確實佛這個字,我不喜歡聽,也不悖佛理。我們聽了也不要以為說,好像祖師們在這兒欺師滅祖,連釋迦老子也不認,實際上他也是出自佛經的。

你看《心經》裡面講到的「無智亦無得」,我們也講過,這個「得」不就是去佛這個字的概念嗎,沒有個佛果可得嗎。說上面寫一個「佛」放在椅子上,你就不敢坐。這不是也是妄想嗎。像永嘉禪師講到的:「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其實也是這個意思。《金剛經》裡面的「應無所住」,那你「住」也不能「住」在佛字上,「應無所住」對吧。

我們前面講到性體和性具,從性體上來講沒有問題。趙州禪師越看上去大逆不道,實際上越體現出他的悲心到極致,為眾生,為弟子。但是不要忘了他不但泯一切法,他還有立一切法,立起來。在事相上也有開示,可是千百年來就幾乎無人傳誦,為什麼呢?因為接著的一條開示中,就有人問:「那既然這樣,和尚還為人也無,州雲‘佛佛’」。那你這個佛之一字,你都不喜聞了,你一天干什麼呢。對吧,你怎麼修呢,怎麼持呢,就說「佛佛」。

又雖然說「念佛一聲,漱口三日。」可是你不要忘了同樣一個人,趙州禪師。有人在說,‘哎呀,老和尚呀,你受大王這樣的供養,你怎麼去報答人家呢?’這個所謂的受大王供養,是當時趙州禪師下面有兩個大的弟子,都是稱為王。因為趙州禪師在河北,現在的柏林禪寺嘛。柏林禪寺不就是所謂的「庭前柏樹子,喫茶去」的發源地。

河北當時稱之為燕趙大地,不是說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嘛,那這些人裡面信佛的善根也有。有兩個當時鎮守的王,一個叫趙王,一個叫燕王,他們兩個就是從諗禪師的弟子。他們是從諗禪師的大護法,畢恭畢敬的護持,常相供養。所以在這時候就有人問,你接受了大王的供養,那你怎麼報答檀越呢。趙州禪師就說:「念佛呀。」

所以印祖就把這列出來,你只記得人家說,「念佛一聲,漱口三日」。你怎麼不說,有人問禪師怎麼報答這些護持的弟子、外眾,趙州禪師還說「念佛」呀。說你光記的前面,為什麼不記得後面。

說實在的,其實這個「念佛一聲,漱口三日」。傳印長老這裡也考證,他說:‘其實在禪師的語錄中沒有。’他說‘有可能是後來的人,圖添點口裡的這種稱心快意,就弄了這麼一句出來。’就像我們坊間流傳這種段子一樣。

後來確實在禪堂裡邊,甚至有的人如果一聽到你念了一句佛,那麼就是罰他要挑水來洗禪堂。這裡長老也說,‘這是一種已經發揮到極致的一種偏頗狀態,不太好。’

說你只記得前一句,咋不記得後一句呢。你看後面還有,再加上說‘十方諸佛,還有沒有師父了。’趙州從諗禪師就說,‘當然有啊。’問:‘誰呀’。從諗禪師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哎呀,這才叫光中至極,無量光,無量壽。你看,十方諸佛的師父,法界藏身。

所以印祖就反諍他,說‘你怎麼只記得這些,你咋不記得後面還有後話。’

「汝謂禪宗諸師,多有此等言句。」

你只知道禪宗的大祖師們說這個性體,往理上向上一會的這個話。但是你不知道他的用意,他的功能怎麼顯現,大家怎麼來正確的看待這個事情。

你看:「不知禪家酬機之言,名為機鋒,名為轉語。」

這個我們在講《宗教不宜混濫論》的時候,印祖說得更透徹。名為機鋒轉語嘛,機鋒轉語就是現場活捉、活用。一切但凡就是不擇手段往這個法上會,只要讓你能心開意解就行。但是它也有一個交匯處,就「問在答處,答在問處,」斷你的意識相續心,直接把你給一悶棍,悶在那裡,不讓你起分別了,停、止。

但是問題是什麼呢?印祖說,你不知道:「不知返照回光,叩己而參。一向但噇酒糟,逐土塊,有甚了期?」

這就說到這個禪者的一個問題,因為你不知道,迴光返照,這才叫莫向外求。我們有時候平常有句話,修行就是修自己;想要改變別人的是神經病,能改變自己的才是神;這些話都說了,實際上就是這個道理。就是你不往心性上悟,既然他說‘佛之一字,吾不喜聞,’那麼就說明一切世出世間的這種概念,你都得把它清掃乾淨,一法不立,那這是對的。你咋不往自己的煩惱海中,意識心上把它用起來呢。結果你把它像刀子一樣,不把自己的煩惱砍清、修剪,反而向外去傷人。這你就用錯了。

所以說他「叩己而參」。真正說參到極處,什麼念佛的是誰,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這些所謂的話頭呀,只把一個人這種疑情給提起來,不斷的究,參究,參究,不斷的參究,不斷的參究,一直參參參,參到、非得到山窮水盡,沒有路之處,那必然會柳暗花明,言下大悟。

所以說禪法也真的是無上妙法,我們必須要讚歎。雖然我們修淨土,因為無上妙法,我們妙不起來。那麼淨土同樣是無上妙法,但是我們可以妙得起來,僅此而已。

所以這個禪人,說他一貫只知道「噇酒糟」。「噇酒糟」也是出自出於古時候祖師們這種公案。有一個黃檗希運禪師當時呵斥說,‘有些禪者,本來把這個機鋒轉語臨時用的,拿出來借用一下的。他就開始當作實法,然後依這個話去深解,還虛妄的去種種分別這樣,這種愚笨的禪者。’就比喻他們把精華都給舍棄掉,取剩下的酒糟一樣的。那釀酒是用糧食釀的,最後就像我們說的豆腐渣嘛,這個豆腐腦、豆漿,你沒吃著把它扔了,天天弄這個豆腐渣。真可憐,所以叫做「噇酒糟」。

還有個「逐土塊」。「逐土塊」就是狗出去找吃的,看見一塊黃土它以為是骨頭,就去啃去。所以說「有甚了期?」

下面一句話可以說是印祖為諸禪宗的大祖師們來鳴冤的,喊冤叫屈,正本清源。

「吾出家三十餘年」

印祖說,我出家三十年來了,他也見多識廣,深入經藏,閱人無數。

所以說「漱口佛不喜聞之言,則眾口同宣。」

你看,一語真的道盡了。現在我們還是都喜歡津津樂道這些話,那幾乎稍微沾點禪的都知道這些話,但是怎麼樣呢?

「至於以佛佛為人,以念佛報恩,以阿彌陀佛為十方諸佛師,絕未聞一人說一句者。」

我出家三十多年來,從來沒有人提起後話,只說前言,不說後話,那就不圓滿了。所以說這一點呀,印祖為禪宗祖師們的千古奇冤給鳴冤,在此也把這個禪者給呵住。因為確實他頭一句就是給禪宗的祖師們亂扣帽子,說「禪宗諸師,多撥淨土,此又何說?」說明他的立論,實際上是在誹謗禪宗的祖師,太過分。

所以印祖就在這裡說,我三十多年來就沒聽見,有一個人說過一句,後面還有這些話,說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但是十方諸佛,老師還是阿彌陀佛。

再往下看:「夫言出一口,既以彼為實為可依,則此亦是實是可依。何受損者即依,得益者即違?一依一違,自相矛盾。」

這個我們就一目瞭然。說:為什麼同樣的一個人,一張嘴說的這麼多話,你現在就有挑有撿的。按照我們常情來講,這個人說話是權威,那麼他說的這個話,我們要信受;他說的那個話,你同樣也要作為依憑呀,憑據。你現在怎麼就,他說佛之一字,以為是真的說了,我們可以依據他來討個說法。

那麼報答檀越的供養之恩,也是在念佛念佛,這也是他說的,也是可以所依、所憑的,你為什麼就不說呢,不憑呢。不去依據他,不去憑藉他呢。你為什麼讓受害者不得利益,反而去依附他。但是讓人得真實利益,說念佛,念佛,你反而絕口不提。所以說「一依一違,自相矛盾。」

下面還有一段話時間關係,我們今天就先到這裡。今天可能連續的這個節奏比較快,大家要結合《淨土決疑論》的法本一起(如果有的話),大家盡量能聽著對照的稍微預習一下子,來聽法。

確實印祖他老人家的文字三昧,他所有的這些論典,特別是這樣經典的這些論文,一個是特別值得我們學習,常要把心緣在他的開示上;另外一個還是確實要費些心力,才能夠稍微有所深度的去了解和受用。好,今天我們就先到這裡,請大家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隨喜大家聞法的功德,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