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宗八祖蓮池大師圓寂紀念日

農曆七月初二是淨土宗八祖蓮池大師的圓寂日。

蓮池大師,公元1535~1615,明代高僧,淨土宗第八代祖師。法名袾宏,字佛慧,自號蓮池。俗家姓沈,杭州人,因久居杭州雲棲寺,又稱雲棲大師,與紫柏真可大師、憨山德清大師、藕益智旭大師併稱為「明代四大高僧」。

蓮池大師出生於世代望族之家。二十七歲喪父,三十二歲母亦永訣,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投西山無門性天禪師落髮,並於昭慶無塵玉禪師座下受具足戒。

大師一生致力於弘揚淨土法門,主持雲棲道場四十餘年,言傳身教接引無數佛子同歸淨土。融合禪淨二宗,定十約,僧徒奉為科律。

清雍正中賜號淨妙真修禪師。臨終前半月預知時至,於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七月二日安詳念佛而逝,世壽八十一,僧臘五十。

蓮池大師因弘揚淨土宗貢獻頗大,被後世尊為中國淨土宗第八代祖師。

萬千山水路 一顆虔誠心

大師有深厚的善根, 十八歲時,就知道要了知本具的佛性。他三十一歲出家,出家之後到處參學。大師游五台山時,感應文殊菩薩放光。也曾行腳數千里,去參拜北京的兩位大善知識笑岩和遍融。這兩位大禪師要求他「要守本份,不要逐名逐利,深信因果,要老實念佛」。蓮池大師認為他們把真實受用的幾句話傳授給自己,正是二老的可貴之處。

由於他有這種至誠恭敬心,就這樣參笑岩回來的路上,聽到鼓聲,一下子,他的桶底脫落。當時他就作了一個偈子:「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他一下把這種不二的心性給悟到了。憨山大師認為,這是蓮池大師的開悟偈。

憑悲心祈雨  感龍天策應

蓮池大師求法歸來後,就在雲棲山搭茅棚苦修。當地正好大旱,老百姓就請他祈雨。他說:「我沒有祈雨的法術,我只會念佛。」老百姓堅持請求,蓮池大師就敲著木魚,循著田埂去念佛,他所念佛的地方很快就下雨。

此外,雲棲山上多虎,環山四十里內每年咬傷達數十人,大師因此發悲願,誦經施食,虎患不久也得到平息安寧。

當地老百姓因此就對他很崇敬,幫助他建了一個寺院即雲棲寺,四方學子也依他來修行,大師教化遠近,很快成一方大叢林。

蓮池大師愛雲棲之環境,此地既離杭州不遠,又是山幽境勝之地,大師結茅駐錫,終使雲棲寺成為歷數百年而不衰的專修淨土道場。

山徑紆徐日,溪聲到處聞。

竹深陰戛日,木古勢幹雲。

倚檻聽啼鳥,攀崖采異芬。

韶華春已半,萬物各欣欣。

此詩為清康熙皇帝巡幸雲棲寺時所留下的五言詩,短短四十字,道出了雲棲幽靜深奧的特色。這片曾宗風廣扇的淨土道場,如今已是名為「雲棲竹徑」的旅遊盛景。遊人到此,往往感慨其韻味幽靜,卻再無人見「老僧半間雲半間」之禪境了……

一心淨土 生死如戲

蓮池大師一生通宗通教,於華嚴宗很有造詣,然而他卻一心淨土,在戒律方面注重菩薩戒、比丘戒,注重專修,非常具有戒德。有人問:「大師,你修行的方法是什麼?」他說:「我平生所務,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

臨終前半月,大師預知時至,到城中告別諸弟子及故友。回到山中寺院,大師便用茶湯供養大眾,作為往生前的告別。

七月初一晚上,大師進入大堂坐下,囑咐大眾說:「我的話大家可能不愛聽,我就像風中的燈燭,油盡燈幹了,只等一撞一跌,才相信是真的。明天我要出遠門了。」

第二天夜,大師入方丈室,示微疾閉目無語。城中諸弟子趕到,圍繞其旁,大師方才睜眼言道:「大家要老實念佛,不要裝模作樣,不得標新立異,壞我規矩!」說完,便面向西方念佛,端然而逝。

碩德傳法脈  功德振蓮風

大師一生教化眾生,於明末時期享有盛名,得度弟子中既有出家僧,更有在家弟子,數以千計,其中不乏高官、名士。

大師於萬曆十二年,編《往生集》,記傳古今往生者之事蹟。二十年,開法於杭州淨慈寺,又興戒壇之制,行自誓受戒之法。於山中及城內外造放生池,作《戒殺放生文》,誡害物命。弘揚淨土,著《阿彌陀經疏鈔》等,融會事理,統攝三根,至於淵奧。

大師的著述《雲棲法匯》一書,真是度世的寶船、法門的柱石。其中經典註疏及《竹窗隨筆》等20多種著作,都風行於天下。大師平日教誡弟子:貴真實修行,勿顯示神異。所以大師的許多神奇的故事,未曾記載流傳。

憨山大師曾盛讚蓮池大師

總結大師一生的操履——操守和踐履,是以平等大悲心來攝化當時的眾生:「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非佛事不作」。就是他身口意三業都是想到佛法,故憨山大師認為蓮池大師就是法門的周孔,就好像儒家有周公和孔子一樣。

憨山大師眼裡,蓮池大師是應身大士,法身大士再來的人物。

「惟蓮池大師的才具足以經邦濟世;悟性,足以傳心印;教理,足以契合根機;戒律,足以護持正法;操守,足以警勵世人;規約,足以療救時弊,若不是應身大士來開朗末世重重昏暗,誰又能做得到這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