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悍精進無懈怠的常精進菩薩

常精進菩薩,又名常應時菩薩,以修行精進波羅蜜為最勝,雖證至等覺菩薩聖果,因眾生常有諸苦,發願於無量劫中晝夜恆時濟拔一切眾生,精進至極,永無退墮。

據《法華曼荼羅威儀形色法經》記載,菩薩妙冠,發垂兩耳,身色柔白,左手摩膝,右持寶珠,跏趺而坐,光如熾虹,寶蓮以為座,安住月輪殿,以無邊廣大之心,開淨法門,饒益有情,入佛智海。

精進至極無退轉,自利利他入佛海

《阿彌陀經疏鈔》釋「常精進菩薩」之名號有二義,一者,「見法性常住、行無作正勤故」;二者,「此菩薩為一眾生經無量劫、隨逐不舍、猶不受化,曾無一念棄舍之心,乃精進之至極也。」

菩薩因常時精進而能自利利他。在自利方面,菩薩常時勤策於己,令未生善增長,已生善保持,未生惡預防,已生惡速滅。事實上,菩薩已現見萬法實相,故一念不生,行真精進,以不修善而修,以不去惡而去。

《阿彌陀經疏鈔》云:「一是自利,未生善增長,已生善保持;未生惡預防,已生惡速滅。而言見性無作,則了知法性本非善非惡,雖云修善,不修而修;雖云去惡,不去而去。所謂一念不生,是真精進故。」

常精進菩薩常時利益一切難度能度之眾生。雖然能於短時間內利益眾多易度化的眾生,已是殊勝善行,猶未足為難;能常時利益一切難可度化之眾生,無有一念棄舍之心,才是常精進之菩薩行。《阿彌陀經疏鈔》云:「二是利他,為多眾生,猶未為難;今曰為一眾生,少時為一眾生,猶未為難;今曰無量劫、多劫而易可化度,亦未為難;今曰猶不受化而不棄舍,不棄舍猶未為難;今曰無一念棄舍,如是精進,更無退墮,故名曰常。」

常精進菩薩為攝受一切有情,不顧身命,發勤精進,如理修學,絕諸雜染,因見法性常住,成無作正勤,雖精進而無精進之相。

《大寶積經》云:「是菩薩不唯自為證涅槃故發勤精進,然為攝受一切有情,具足成就不退正勤,不顧所重身命,無恐無怖,無驚無畏,不怯不退,如理修學,於雜染法終不隨順,於諸所行終無退轉,只以見法性常住,成無作正勤,雖精進而無精進相也。」

此外,《阿彌陀經》記載,佛說西方極樂世界淨土法門時,文殊菩薩、彌勒菩薩、乾陀訶提菩薩與常精進菩薩同於此集會,四位大士皆是等覺菩薩,共同發願求生淨土。《阿彌陀經註》:「常精進菩薩,精則不麤,進則不退,恆常如此。故能以淨土之法,自度而度人也。」對此,蕅益大師《淨土十要》云:「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淨土,以能速疾圓滿菩提故:常精進者,自利利他無疲倦故,此等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淨土,以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乃能速疾圓滿菩提故。」

《法華經》被稱為諸經之王,其教法微妙無上,如蓮花般純潔芬芳,廣演權實法門,弘揚三乘歸一,發明眾生心地,標月直指佛道。在諸經中,是宣揚精進修行精神篇幅最長、最為有力的經典。其中,常精進菩薩是精進波羅蜜的典範。

在《法華經》第十九《法師功德品》中,世尊特別為常精進菩薩說法,開顯六根清淨功德。由於行五師之妙行,獲六千之勝德,非極致之精進而不可證,以常精進菩薩名行雙符,因此特對常精進菩薩宣說此法。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法華統略》卷下釋雲,佛告常精進菩薩有二義,一是令菩薩懃遮凡夫、二乘有所得心,不令入;二為懃習無所得中道觀。具此二懃,得六根淨。

常精進菩薩還曾為文殊師利菩薩宣說為集一切福德三昧所應勤修之法門,寧舍身命不退菩提,無所觀作不著身命,起大慈心廣利眾生,修大舍心絕諸妄想,怨親平等無所侵害,牢強精進集菩提因。

了知自苦極輕微,為斷他苦常精進

大乘六度有精進度,常精進菩薩是難得的直接以六度之名而命名的菩薩,其意義甚為殊特。

佛經中言,人身難得,猶如優曇華之綻放;佛法難聞,猶如盲龜值浮木孔。然而眾生卻常為愚癡所縛而不覺眾苦纏身,如不能把握修行因緣,將難有解脫之期,當來追悔莫及。如《大寶積經》中所言「愚癡放逸人,焉覺苦不斷?汝等當速求,見佛聞正法,若聖涅槃已,雖悔難可追。魔網深可怖,汝等為放逸,既被覉羅已,寧有解脫期?」

懈怠者為煩惱所纏而感苦無量,造作不善而輪迴生死。五蘊之身不久散壞。懈怠之心,燒諸功德,譬如毒食,初雖香美,久則殺人。智者當勇猛精進,勤求解脫,因《華嚴經》云:「懈怠者不能解深方便海,精進力成就,能淨佛世界。」

精進能對治懈怠,是成辦善法及菩提之因。《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卷十三云:「若為對治懈怠過失所緣,即起精進成辦如來勝力心住。」《阿毘曇毘婆沙論》卷三十七中,佛告阿難:「精進能生菩提,若我弟子具足精進身者,能舍不善法,修行善法。」

毗尼中教誡:「一切諸善法,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從精進不放逸生。」《菩薩地持經》卷二闡明精進四事能成就一切功德:「云何精進四事,一者精進對治懈怠,二者成菩提具,三者依勤精進,同利攝取,是名自攝,精勤修善,不以身口恐怖眾生,眾生見已亦樂精進,是名攝他,四者以是因緣,於未來世能成大人奇特功業,是名精進四功德力,無餘無上。」

菩薩應離於一切放逸懈怠,以大精進攝益一切懈怠懶惰,度一切有情出離苦難。《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五云:「以常不懈怠,方便護世間,眾生得安樂,無有苦惱者。」《佛本行集經卷第六》:「精進度,是法明門,悉得一切諸善法,教化懈怠諸眾生故。」

月稱菩薩《入中論》云:「了知自苦極輕微,為斷他苦常精進。」此是常精進菩薩願行的切要寫照。

精進性無罪,安身乃核心

佛弟子都知道精進的重要性,那麼怎樣努力才是「精進」?

精進,是凡夫砥礪生死宿業、斷惡修善,培養福慧二種菩提道資糧的必經過程,也是轉濁世為淨土、成就佛道的必要條件,被列為小乘有部七十五法之一、大乘百法之一和菩薩道六波羅蜜之一,貫穿於凡夫整個修行過程的始終。

《阿含》的教誡中,四正勤的修持可謂是精進的核心,而大乘佛法則將「精進」作為六度之一。

在六度中,精進度最為特殊,如果將前六地的菩薩進行橫向比較,相對其他五地菩薩而言,四地的精進承上啟下,是管帶其餘諸地趣證菩提果的關鍵力量。與其他幾度想必,精進是菩提道上的樞紐,是由福德資糧轉變成為智慧資糧的一個核心轉捩點。

在六度中,精進度最能圓滿其他一切度。在戒、定、慧基本三學中,精進能導福德資糧為智慧資糧,殊勝清涼,慧學增上。

在大乘佛法的六度萬行中,佈施的能舍、持戒的無熱惱、忍辱的不恚、靜慮的能攝、般若的無著,都只有具足精進力才能成辦。多大程度上需要六度,就多大程度上需要精進;六度有多少正理,精進就有多少正理。故《宗鏡錄》卷八十七云:「精進波羅蜜多,二資糧攝,何以故。若為智慧而行精進。是智慧資糧。若為福德而行精進。是福德資糧。」

就像「能舍」是佈施的指標,「無熱惱」是持戒的指標,「無罪」是精進的指標。佛法鼓勵大眾要為了畢生死而精進,認為其餘「精進」都只具備暫時性意義,甚至絕大多數努力,不能被稱為精進,只能謂之「執著」。而精進的指標、精進的自相是「無罪」。

印度中世紀那爛陀寺方丈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裡強調精進時說「精進性無罪」,意為:只有不發生歧變惡果的精進才能被稱作精進。但是,這不是唯一解釋。另一個解釋是,只要努力,就是精進。因為,墮性害人。

如此努力精進:即使一時努力失敗了,也可以彌補,因為我們還有光陰和能力。因此,有生命,就表明可以精進,大不了「再來」而已。如果竭盡全力,就不用擔心失敗。其實,不精進並不代表沒有付出,只是說努力不合時宜。

古云:有才必韜藏,如渾金璞玉,黯然而日彰也;為學無間斷,如流水行雲,日進而不已也!謂:有才能的人必須學會收斂,像沒有經過雕琢的玉和未經過冶煉的金那樣,雖不炫人眼目,但日久便會漸顯光彩。做學問不間斷,像奔騰的流水和浮動的白雲那樣,每天不停地一直向前。

此即《易經》「地天泰」唯一逢處皆吉之卦象,是一種穩定努力而並無歧途的真實精進,是大乘佛法「精進」的題中之義,也是《道德經》中「知榮守辱、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的,「知道易而守道難、應當守道」的「知、守」分離的修養智慧。

因此,單一形式的循規蹈矩,刻板努力不一定是精進。對於長遠的精進目標,身安是更為首要的方便,這甚至是一種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捷徑。

且看那捶胸頓足的修行勇士,有不少人的精進就是被「精進的形式」拖垮,有幾位持戒人又不是被持戒的形式包裹得身疲力竭,對於好奇的初發心修行者而言,「形式」就像一件馬甲,易穿難卸,當今的商品經濟時代,如果是一位佈施者,唯有被挪用為「名利慾望」的盾牌時,「佈施的形式」才具有長遠的價值。因此,精進需離變異,安身乃是核心。安身始能精進無歧,乃能得到真精進、正精進、常精進。

精進相不息,般若為攝持

在「無罪」的自性前提下,「只要努力,就是精進」便有了正見的保障,也可以稱為「精進相不息」。

《大智度論》云:「於事必能,起發無難,志意堅強,心無疲惓,所作究竟,以此五事為精進相。」

具體而言,《智度論》云:「精進相者,身、心不息故。」 「精進」包括身精進與心精進。從身精進而言,常精進菩薩勤修六度萬行來教化眾生,永離睡眠,永無疲厭;從心精進而言,常精進菩薩於諸法離相,以三輪體空的方式行持六度萬行,成無作正勤。

又云:「求諸法實相,不為諸結使所覆,身心不懈,是名精進相。」「於一切善法中懃修不懈,是名精進相。」常精進之菩薩必「於諸善法修行信樂,不生疑悔而不懈怠,從一切賢聖,下至凡人,求法無厭,如海吞流。」

而在六度萬行諸精進中,唯有「為佛道精進」,才是精進波羅蜜;諸餘善法中精進,但名精進,不名波羅蜜。

大乘的菩薩是精進波羅蜜的踐行者。《大智度論》指出菩薩行精進波羅蜜有如下特點:

菩薩精進不休、不息,一心求佛道,如是行者,名為精進波羅蜜;

菩薩精進但為佛道,利益眾生。如是相,名為菩薩精進波羅蜜;

菩薩精進,修行一切善法,大悲為首;

菩薩精進,以實相智慧為首,行六波羅蜜,是名菩薩精進波羅蜜。

精進性無罪,精進相不息,實則是同一回事。因為,大乘修行「精進」的真實義乃是「知諸法實相無為無作,以本願大悲欲度眾生故,於無作中,以精進力度脫一切」。般若(實相)無相,精進看似努力奮進實則無為。因為性空無相,故無有對精進形式的執著,不至於產生歧變;因為無為,故無造作,而能長時不止息,身心無疲厭。如是,《大智度論》云:

「菩薩精進,不見身,不見心;身無所作,心無所念,身、心一等而無分別。所求佛道以度眾生,不見眾生為此岸、佛道為彼岸,一切身、心所作放舍;如夢所為,覺無所作。是名寂滅諸精進故,名為波羅蜜。

「所以者何?知一切精進皆是邪偽故。以一切作法皆是虛妄不實,如夢、如幻;諸法平等,是為真實。平等法中,不應有所求索,是故知一切精進皆是虛妄。雖知精進虛妄,而常成就不退,是名菩薩真實精進。」

精進不息,安身無罪,般若為攝,這正是常精進菩薩能常時勤修六度來教化眾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大乘修行人真正的精進力量的正見來源。大乘的殊勝之處正在於,真正的精進來源於非形式的力量,來源於知見的離惰,由般若正見的獲得自然引發的身口的離惰。

對於精進的深度理解又反過來成為大乘菩提道修行人痛念無常的內在力量,而能發起真實的不懈努力,如《普賢警眾偈》所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菩薩示現常精進,無間辦道無歧變

安身進道無歧變,身心不息常精進。此是佛陀的教誨,是常精進菩薩不思議劫常行精進的楷模,也是歷代祖師大德一生不懈的踐行。

五代時期,法眼宗三祖永明延壽禪師應吳越王錢弘俶之請,駐錫杭州永明寺(即淨慈寺),接化大眾。期間日日精進,日行百八件佛事,未有暫廢。禪師每日禮懺、禪修、說法不斷。並每天早晨放生,晚上施食鬼神,黃昏則往別峰繞佛,稱念彌陀聖號十萬聲。每於深夜時分,寺裡大眾都可聽到螺貝天樂及大師念佛聲。吳越王見之嘆未曾有,於是特為禪師立香嚴殿,以助成其修行之志。

《宋高僧傳》及《佛祖統紀》記載,唐代有大行法師因為修行精進,親見西方三聖,而獲賜「常精進菩薩」之號:

「大行,齊州人初學天台教,後入泰山居焉。結草為衣,拾果為食,行法華三昧,感普賢大士現身。一日嘆曰:人命無常,不久磨滅,未知來世,何處受生?遂入大藏叩禱,信手探之得《阿彌陀經》,於是專心思念阿彌陀佛。閱三七日,夜半忽覩琉璃地,心眼洞明。又見佛及二大士湧立空中。僖宗聞行名,詔入內,賜號常精進菩薩。後一年,琉璃地復現,謂左右曰:寶地復現,贍養之期至矣,即日右脅而終。」

禪宗的修持更是於話頭工夫上直接強調念念不息的無間精進。趙州禪師云:「一心不生,萬法無咎。但究理而坐二三十年,若不會,截取老僧頭去。」高峰原妙禪師更立誓而說精進:「若論此事,如萬丈深潭中投一塊石相似,透頂透底,了無絲毫間隔。誠能如是用工,如是無間,一七日中,若無倒斷,妙上座永墮阿鼻地獄。」

求菩提道者應常隨學常精進菩薩,從初發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佈施,行種種難行苦行,樂習菩薩之不退勇猛精進心。固然暫時還無法同常精進菩薩一般常時精進,念念勝前無有間斷,但欲證菩提之果,非精進無以為入。從世尊到後世所有高僧大德,無不是以精進勤勉圓滿福慧二種資糧,發明自心本有佛性,度盡妄想,拯拔群生,方成佛道。因此,大乘行人當時時常念眾生之苦,勤加精進,斷除懈怠放逸,令精進增廣具足,乃至盡此生而不退轉。

圭峰宗密禪師有《讚精進波羅蜜》偈策勵修行人:

放逸生諸念,如來既自陳,

唯緣隨妄念,不肯?元身。

努力常精進,終須積佛因,

火由鑽燧者,水在鑿源人。

莫筭三祇劫,但行四正勤,

頓門無定位,心淨即名真。

佛經中亦有讚偈云:

不思億劫常精進,懈怠邪意狹劣除,

昔諸苦行皆能忍,廣大精進覺菩提,

經行不睡亦無乏,尊重供養無量佛,

眾生所須常隨順,熏修成佛無上法。

欲界不淨四種惑,眾生煩惱界本淨,

既知實淨眾生本,得具六種波羅蜜。

誰能說此智方便,勤求無盡佛福聚,

發勝三業向如來,來世得佛我頂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