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名顯體方稱妙,托境觀心易入真

阿彌陀佛的名號跟世間的名字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名字是能顯法性之體的。天親菩薩在《往生論》中就談到極樂世界三類二十九種莊嚴,就「入一法句」。二十九種莊嚴是廣,一法句是略。一法句即清淨句,清淨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真實智慧、無為法身就是實相的表達。真實智慧就是無量光,無為法身就是無量壽,無量光壽就是真如法性的體性,所以這個名號全體就是無量光壽。

這個無量光壽也是一切眾生本具的性德,所以這個名字跟眾生的性德密切相關。阿彌陀佛因地是依據一切眾生本具的無量光壽的性德來建立阿彌陀佛的名號。所以就像蕅益大師說,離開眾生本具的無量光壽的性德,哪裡有這個阿彌陀佛名號的施設呢?同時,離開了阿彌陀佛的名號,眾生又怎麼能顯發他的無量光壽的德能呢?是這麼密切的。

所以即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能顯現實相、真如,一真法界的那個體性。能彰顯出來,這句名號稱念,才「方稱妙」——奇妙不可思議。這要用信願去稱念。能夠產生信願的這個心就是不可思議的,名號的體性是不可思議的,這個相應了,那全體都是大不可思議。

「托境觀心易入真」。境,六字洪名就是這個境,我們藉托阿彌陀佛名號的境來反觀自己的心——能念的心。這裡面就很奇妙了,淨土宗常常叫「托彼名號,顯我自性」,自性就是實相、真如。在念這句名號的時候,要觀照「四性不可得」,就是這句名號是無生義。無生義,龍樹菩薩在《中觀》裡面有一個偈子: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這句名號本身就是無生的法體,離開四性,包括離開那四句,是有、無、即有即無、非有非無,完全離四句、絕百非,無四性,當下就是那個真如法性的理體彰顯出來。所以所念的這個名號是實相,能念的心也是實相。這就是常常講的以法界心念法界名,或者觀法界境,這叫以空印空、似水投水。這樣,托阿彌陀佛名號的境來觀能念的心,就容易契入到真如法性。

《勸修淨土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