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塵無體,你的心跟誰借來的

在楞嚴經中,提到「離塵無體」的概念。佛陀對阿難說:‘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

‘假設能夠分別我聲音的,這就是你的心。’這當然是「攀緣心」,我們內心跟音聲接觸才產生一個感受、一個妄想,我們感覺它是如此的實在,認為這就是我的本來面目,就跟著它走。

佛陀說:「好!沒關係,那我問你一個問題,如果它真的是你的本來面目,是你的主人翁,這個地方有個條件: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它既然是你的主人翁,它就應該永遠的陪伴著你才對,它就應該當音聲消失的時候,它必須繼續留下來。

我們現在一直在找主人翁,菩薩云何應住?如果我們認為說,妄想跟感受是如此的真實,那它就應該永遠陪伴在你身邊才對啊。音聲來的時候,把它帶過來;音聲走的時候,它應該留下來才對,但事實上是不然嘛。

你看我們今天:有時候很歡喜,因為別人讚嘆我們。那我們這種歡喜的心,是別人音聲的刺激,我們產生歡喜。你說這個心應不應該安住?當然不能安住嘛!因為這讚歎的音聲消失了。

別人一譭謗我們,我們歡喜的心,馬上失掉,痛苦的感受馬上生起。所以你看,我們老是跟著別人的舌頭轉,別人的舌頭一轉,我們的心就跟著轉,那怎麼是你真實的心性呢?

真實的心性它的條件:必須永遠對你不離不捨,永遠陪伴著你才對。要恆常存在,你痛苦的時候它也在,你快樂的時候它也在,這才叫真實嘛。但事實上,我們的感受跟想法是這樣嗎?

經文:‘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

佛陀比喻說:比方說一個客人,他暫時住在旅館當中,他暫時住,住完就要離開了,不能長住。但是這個旅館的主人,他是真實的永恆的住下去。那你現在分別法音,所產生的感受跟妄想,亦復如是!

如果它是你真實的心性,它不應該離開,它應該永遠陪伴著你才對啊。為什麼聲音走的時候,把它帶走呢?你聽到美好的音聲、美好的音樂產生快樂的感受。當美好的音樂結束的時候,你快樂的感受也被帶走,那這個算什麼真實的心性呢?你心中任何的感受跟想法,只要是要被帶走的,只要是假借外在因緣生起的,都不是你的東西。

所以蕅益大師他提到念佛的三資糧:「信、願、行」。他說,我們要建立一個真實的信心?大家會覺得很奇怪,信心就是信心,為什麼加上一個「真實」?意思就是說:有些信心是不真實的。你看,有些人他對阿彌陀佛有信心,因為他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的時候,他對佛號會通身靠倒。但是他病痛現前的時候,他對阿彌陀佛的信心沒有了,他這個信心,是「假借健康」的因素而有,當健康失掉的時候,把信心也帶走了。

所以,我們依止生滅心的修學,我們永遠跟著感覺走,就是你的心永遠是「借來」的。沒有一個真正你自己的東西,你都是借來的,臨命終的時候都要歸還啊。太陽出來了產生了光明,太陽一走,把光明帶走。風一吹產生搖動,風一走,搖動相就帶走。光明是跟太陽借來的,搖動是跟風借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