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根據《楞嚴經》以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的方法,提到二個念佛的原則:第一個「都攝六根」,第二個「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這是成就我們的專注力。我們講到本尊相應,我們這一念心怎麼跟阿彌陀佛相應呢?當然主要是「以名號為所緣境」,就是說這個心中的名號,我們要相信這句名號,名以召德,總持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
那我們這一念心,怎麼跟彌陀名號相應呢?這當中有三個步驟:
第一個,念。「念從心起」。這個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念佛,他這個佛號不是從心念的深處生起,而只是從嘴巴生起。他很隨便就把這個佛號念出來,他心中依舊打他的妄想。
換句話說,你這個佛號的根源,不是來自於你內心一種皈依的心,那這個佛號不能成就淨業,因為你佛號最初的根源不對。這個佛號不能只是從嘴巴生起,要「念從心起」,要從你內心深處,那一念至誠的皈依的心生起來,這第一個。
第二個,誦。「聲從口出」。你內心當中生起作意要念佛,但是這個時候還沒有聲相,沒有一個明確的所緣境。這怎麼辦呢?靠著嘴巴的震動,把這個佛號的聲音給創造出來,聲從口出。
當然有時候念佛有時候止靜、從理論上來說,這個出聲是比這個不出聲好。因為你出聲,有一個明確的聲相,你取這個所緣境容易取得。但是你經常出聲,久則傷氣,有這個問題。念半小時還好,念一個小時、二個小時,念太久就不行。怎麼辦呢?
之前黃念祖老居士,他提出一個辦法叫作「金剛念」,這嘴巴要動,但是沒有什麼聲音,乃至你止靜的時候,嘴巴動。從嘴巴的震動當中,冥冥當中會創造一種聲相,但是他沒有聲音,聲音在唇齒之間。所以第二個「聲從口出」,我們也可用金剛持,在止靜的時候用金剛持。
第三個,聽。「音從耳入」。你前面所創造的聲相,要把它聽回去。有時候我們參加共修,有很多很多的佛號,一百多個人在念佛,在這個大殿當中有一百個聲相,這怎麼辦呢?我取誰的佛號呢?這當中要注意了,你只能夠聽你自己佛號的聲音。
就是你這一念心現前的時候,面對一百句的佛號,當然一百句佛號有通、有別,合起來那是一種聲音,但是詳細的分,有各式各樣高低的聲音。這個時候我們也不去排斥其它的聲音,但是你只能夠去聽你的聲音,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你去聽別人的聲音,你一下子就打妄想,心隨境轉。因為你聽其他人的聲音,心是向外攀緣的。但是你聽你自己的聲音,那是「反聞聞自性」,那是「迴光返照」。這二個方向是不一樣的。其它的聲音可以幫忙,旁邊的聲音可以當啦啦隊,可以。但是你真正要取所緣境的相貌,是取你自己的聲相。可能它大聲,可能它小聲,甚至於是金剛念,都沒有關係,你一定要取到你自己從內心當中生起、從嘴巴裡面震動所創造的那個聲相,把它取到,這個就是所謂的「聽」。
那這個佛號經過這三個次第,「念、誦、聽」,以後,這叫作你跟彌陀相應了。
所以這個念佛法門,它還不是強調「觀想」、「觀像」,一般的本尊相應,你看密教,它一開始修中觀、唯識的一些顯教基礎;到密續的時候,那就是需要修本尊相應了。本尊相應,身口意三密相印:身結手印;口持本尊咒、或者持本尊的聖號;而意要觀想,它要觀想的,觀這個本尊的身相。
但是因為這個彌陀名號的法門,它是跟「本願相應」,彌陀在本願當中,他就明白的咒願:信、願、持名就可以相應。所以它不必涉入觀想、觀像,這是它特別的地方。你只要能夠把這個佛號,念、誦、聽,經過三個次第的運轉,你就能夠跟本尊相應,就是這樣的一個特色,這個叫都攝六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