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散亂者,能障正定

隨煩惱二十:散亂者,令心流蕩為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言惡慧所依者,謂散亂者發惡慧故。

散亂心可以生惡慧,就是心飄來飄去的到處流蕩去了不該去的地方,錯誤的惡慧就出來了。什麼是散亂?就像我們說的水應該是在水渠裡走的,如果有了缺口水到處亂流,散亂就像是這個樣子。本來你是在修定或者是在看書,應該是專心在這裡,結果散亂一來,心就流蕩出去了,不再有正定了。

「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在修定的時候散亂是最初步的,也是犯得最多的,不可能開始一坐就昏沉,最初還是會保持一定的清醒。但是散亂則不一樣,幾乎是百分之百都會有的。你不要說我在念佛,我很專注,實際上把時間細分開來,在微細的地方你還是會有許多妄念夾雜在其中,只是因為時間很短你觀察不了這麼仔細而已。

就像我們洗了很多遍手,覺得已經很乾淨,其實肉眼哪裡能夠覺察出來,再放到顯微鏡下面去看一看,無量的細菌就在裡面。「能障正定」,開始是比較粗重的散亂心,有了散亂心根本生不起正定,反而助長惡慧。那麼這個惡念生起來了怎麼辦呢?其實心中的惡念是具有普遍性的,每個人都會有一點,就是程度的強弱不一定。

有的人惡念來了會很快把它甩掉,有些人甩不掉,越是不想生這個念頭越要生,反而更強烈,相互之間有一種對抗,它一起來你是心不由己的。有的居士在念佛拜佛的時候總是想著恭敬,但是每次總是要把三寶大罵一頓才能心裡平靜,然後再去念佛,這就是魔障、煩惱障,就是惡念逼迫的一種障。

這個惡念就是以前的種子,就是你過去經常謗佛、罵佛的原因,現在碰到佛的境界它馬上跳了出來。那麼如何對治呢?這就需要你加強善法,要讓對三寶的恭敬心增長起來,呵斥惡法不讓它增長,然後再去思維惡法的過患和危害,煩惱心生起來做了壞事,將來要墮入惡道受苦。每出來一次對治一次,讓正念不斷地積聚起來把惡念壓倒,慢慢對治。

惡念是你無量劫以來積聚的無量的種子,你想一個方法把它掃除的乾乾淨淨是不可能的。我們平時要多做懺悔,懺悔惡業,平時要修善,同時也要斷惡,你光修善不斷惡,過去的惡都破不了,新的惡又生起來,你想修點善都修不成。

就像你的心是一座房子,你要讓它窗明几淨,就要把垃圾去除掉,不然這個東西不去掉,一個是好的東西裝不進來,另一個是即使裝進來了也被它染污掉,受它的影響。所以要先清理,邊清理邊裝進來,清理多少就能裝進來多少。電腦不是也要處理垃圾嘛,垃圾太多佔據空間,好的東西就裝不進去,被垃圾給障住了。修行也是這樣的,經常要清理內心的垃圾,殺殺毒,不好的東西趕緊把它刪除掉,一次不行就再來一次。

另外,對於自己內心的惡念也要平平靜靜的,不要一見到惡念就像見到仇敵一樣地痛恨,這樣也不好,要平平靜靜地把它刪除掉,對待它。如果你用的方法太強烈,好像是以惡治惡,但是舊的惡念治服了新的惡念就又出來了,而且這個惡和那個惡還有一些相似性的東西,這樣反而不是特別好的方式。

散亂和掉舉的區別是什麼呢?同樣是令心離開了要觀的境界,但是也有區別。我們先看看掉舉的定義是什麼?「令心於境不寂靜為性。」散亂的定義是「令心於境流蕩為性。」一個是不寂靜,一個是流蕩。掉舉並沒有散亂這麼厲害,掉舉是在這個境界上但是內心是波動的,一會兒上浮一會兒下沉;散亂就是根本不在這個境界上,跑到其他的境界上去,迷失的更厲害。

從《廣論》裡來說,掉舉是從貪引發出來的,散亂是從其他的煩惱引發出來的。它是根據《阿毗達摩集論》解的。那麼唯識《百法明門論》中的解釋是「散亂令心易緣,掉舉令心易解,是所別相。」比如說你修定的時候觀阿彌陀佛,散亂心一來不是觀阿彌陀佛而是觀昨天看的電視去了,所緣的境界改變了,不在念佛的境界了。

掉舉是令心易解,就是把它的形相改掉了,緣的境界沒有動。就是說境界還在原來的境界上,本來是緣阿彌陀佛三十二相和種種功德,但是掉舉心一起來雖然還是緣這個阿彌陀佛但是改成緣阿彌陀佛身上的色彩多好看,或者身上的瓔珞,就想到這些地方來了。就是由這個境界引發另外的一些想法,沒有離開這個境界,但是又不是真正在這個境界上。相對來說散亂心更粗重,緣都緣不到,跑到其他境界上去了。

掉舉起碼沒有跑到很遠,但是心裡的相錯了,不是真正的相。掉舉就是在一個緣上有多種解,你看到這個東西,在想這個東西,但是想到其他的地方去,一境多解,一字多譯,緣一個境界但是有不同的理解。散亂就是一心多緣,一個心緣很多的境界,而不是一個境界,這就是兩者分別的地方。

修定的開始粗重的散亂是比較多,範圍比較廣,到後面掉舉就來了,一緣多解,實際上掉舉更難克服,是更微細的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