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的道理當中,有兩句話提到內心的重要性:
第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古代的聖賢,能夠觀察到我們的內心有兩種狀態:第一個是人心,第二個道心。
我想我們研究過《唯識》,或者你平常靜坐,觀察內心的活動,你會發覺一個人,不完全是好人,但也不完全是壞人,每一個人都是善、惡夾雜。如果到好的環境,得到三寶的攝受,就把好的一面表現出來,變成好人;如果遇到惡因緣的刺激,就會控制不了自己,去造殺盜淫妄的罪業,變成惡人。所以,每個人在沒有成就聖道之前、沒有入正定聚之前,我們每一人都包括了人心、也包括了道心。
不幸的是,人心的勢力是比較強大的,私慾比道力更強大。人心惟危,這個危就是非常的危殆難安——躁動不安的,道心是非常微弱難明的。古人常說:慾望是我們的本性,善念是一種美德。換句話說,善念是要刻意栽培的,慾望是不用栽培。所以,一個人要犯錯很自然,但是要自己去拜佛、布施、持戒,非常的勉強。可見這跟我們的心態有關——煩惱的勢力強過於正念的勢力。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很小心的來克制我們的私慾!
第二、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
這地方說明一個人的行為和結果,是由心態來決定的。一個聖人,假設他放縱自己的心念,就馬上轉變成一個狂妄、兇惡的人;如果一個狂妄兇惡的人,能夠懺悔、改過、克制自己的心念,馬上就變成一個聖賢之人。所以一個人的好、壞是不決定的,完全是由你的內心來主導。
佛法講諸法無自性。沒有一個人天生就是一個好人,或者天生是一個壞人,要看你如何去栽培自己。
我們在平常修行中,應該會有一個感覺:如果你一天當中,老是做你喜歡做的事情,你這個人可能就沒什麼進步,因為你一直放縱自己,沒有自我要求,讓自己增上的力量就消失掉了——你喜歡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另外一種人,就是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說:欸,這件事情我不太想做,我現在不太想去拜佛、我現在的心情也不想去講經,但是我勉強自己去做。為什麼?因為這是我的理想、我的目標。當一個人已經不再去隨順內心的煩惱——不隨妄轉的時候,就是說,雖然煩惱還是存在,但是已經慢慢不隨煩惱活動,這就是在進步當中。
那我怎麼知道我修學有進步呢?
如果你一天當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做你應該做的事,你是以理想來引導你的生命,那你在進步當中,這是很清楚的。反之,如果你一天當中,都是在做你喜歡做的事,那今天的你跟昨天的你完全一樣,依舊沒有突破。
所以,這個觀念很重要,在於克制跟不克制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