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這個天人的口業有四種,我們請合掌先念一遍:
四、不妄語-止善:止虛言誑他之惡行。作善:行實語之善行。
五、不兩舌-止善:止構斗兩邊之惡行。作善:行和合之善行。
六、不惡口-止善:止惡言加人之惡行。作善:行軟語之善行。
七、不綺語-止善:止綺側乖理之惡行。作善:行有義語饒益之善行。
我們簡單的說明一下。
第四個,不妄語。在天人的因地的不妄語戒,它也是有止作兩種善。從斷的角度來說,斷除虛妄虛言、欺誑他人之惡行;這個作善呢是講真實語。在律上說,說你這個人經常說謊話,除了你造罪以外,你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你的心就變成彎曲了,你的心不直了。你的心變成邪曲以後,有什麼問題呢?與道不相應。
你看經典看了半天,你就覺得這個道跟你好像有距離,就是你的心——心不入道。別人聽完經以後,聽得很清楚;你聽了以後,你不知道法師在講什麼,因為你的心是彎彎曲曲的,你就不是直,所以你的心跟道之間就有距離了。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雖然小妄語本身是過失不重,但是你時間長了以後,它會產生障道,因為你的心彎曲了。
第五個,不兩舌。這個兩舌就是構斗兩邊,向此說彼,向彼說此,使令兩方產生彼此的對立。應該怎麼辦呢?多講和合語,向甲方讚歎乙方的功德,向乙方讚歎甲方的功德,使令雙方和合無諍,這個是不兩舌。
第六個,不惡口,它的斷呢,是斷除惡言加人之惡行;它作善呢,是講柔軟語,多講鼓勵讚美的話,這個是不惡口。
第七個,不綺語,它是斷除綺;這個綺就是華麗,這個側就是不正;這邪惡的,華麗而邪惡的,違背世間業果道理的惡行;這種讓一個人放逸,講一些靡靡之音等等,風花雪月的這些話呢,都應該斷。這個作善呢,就講一些有意義的,讓一個人增上的話。
這個口業我們解釋一下。
這個口業,在菩薩戒是很重視口業的。諸位你打開菩薩戒,殺盜淫妄四根本戒不談,後面六條的增上戒,有好幾條是跟口業有關係的。在六增上戒當中,有兩條是很重要的菩薩戒,這個是關鍵根本,根本中的根本,其中一條就是跟兩舌有關的,叫做自讚毀他戒;第二個跟惡口有關的,就是說四眾過戒。這兩條戒很重要,為什麼重要呢?古人說,因為它很容易犯到,你不小心你的菩提心就失掉了,破壞菩提心,因為它是根本重戒。
我們先談談不兩舌引申的自讚毀他。
這個不兩舌,它這個菩薩戒的製定,偏重在團體跟團體之間的和合。菩薩戒意思就是說,佛教會攝受眾生,它有設立很多的團體,每一個團體都有它的特色,也就是說,每一個團體都不可取代,我不能取代你,你也不能取代我。
所以佛教的修學是多元化的,他這個時候參加這個團體,得到這方面的利益;另外的時候呢,他禮拜幾又去參加另外一個,得到另外一個利益,這個是非常好的。所以團體跟團體之間必須要合作,那這樣子,才能夠使令廣大的眾生受益,因為沒有一個人在一個團體裡面,得到他所有需要的養分,不可能。
他必須要透過這個團體,得到這方面的殊勝的功德;他必須透過另外一個團體,得到另外一方面的殊勝的功德。所以佛教的合作就變成很重要,這個就必須要靠菩薩之間要互相的講和合語。這個和合語,我們講一個小故事來做一個引證:
在春秋戰國時代,這個齊桓公是稱霸天下。齊桓公有傳了幾代以後,他有一個子孫叫齊景公。齊景公這個人,你看歷史上這個人不怎麼樣,但是他的好處呢,他用了一個非常有名的宰相叫晏嬰,所以使令他在諸侯國有一定的威德力。
齊景公他有一個嗜好,他工作忙完以後,他喜歡打獵,他特別喜歡一匹白色的駿馬。他經常工作之餘,就是騎著這匹白色的駿馬在山中奔馳,他覺得非常的快樂。但這個白色的駿馬,有一天被這個養馬人養死了。這個當然是大事情,養馬人被抓起來被綁在這個殿上。
這個齊景公,一聽說他的白馬被養死了,非常生氣,暴怒,就拔起他所佩的刀,就跑過去,看那個意思,是要一劍把對方給刺死。這個時候晏嬰趕快跑出來,把他擋在前面說,大王,慢!這個小事不用你親自操刀,我幫你做。他就把大王的刀搶過來,他用刀就指著跪在前面的那個養馬的人。
他說,你該死!你犯了三條重罪:第一個,你把這個大王最心愛的馬給養死,使令大王暴怒,乃至於要殺你,所以你該死,這第一個。
第二個,你該死,如果大王把你給殺死了,這個時候,齊國人民就議論紛紛,說大王這個人沒有威信,就為了一匹小馬,就把人給殺了,老百姓就會對大王失去了擁護愛戴,這樣子造成了齊國的不穩定,所以你該死。
第三個,你該死,這件事情傳到諸侯國去,這些諸侯就議論紛紛,說齊景公就這麼一點出息,為了一匹馬把一個人殺死了,使令齊國的威德喪失,那會招感諸侯對我們的侵略,所以你因為這三件過失,你該死。
齊景公聽了以後說,算了,算了,別殺了。
晏嬰的一句話,他做了三種功德:第一個,他拯救了這個養馬人的生命,這第一個;第二個,他保住了齊景公在國內的威信;第三個,他保住了齊國在整個諸侯國的威德,使令整個內部的安定,使令這個國跟國之間減少了爭亂,就這麼一句話。
其實我們佛教徒應該向晏嬰學習,我們應該要多多地促進佛教團體彼此間的互相合作,促進佛教的這種多元化發展。因為佛教是很難,哪一個團體能夠具備所有的福德智慧資糧,不太可能,所以必須要靠菩薩來穿梭其間,使令這個團體之間的合作,來提供眾生一個修學的機會。這個就是為什麼佛陀製定不能自讚毀他,應該要多講和合語。
我們再看看兩舌,講講惡口。這個說四眾過,這個在菩薩戒也是重罪。不說四眾過這條戒,佛陀在制惡口的時候,佛陀先講一個故事,來說明為什麼佛陀會把惡口的罪制得這麼重。
佛陀說,在劫初的時候有一個農村,這個農村有個農夫,他養了一匹牛,這匹牛叫獨角牛。他這個農夫呢,白天就帶著牛去田裡工作,晚上就帶牛回來,所以他跟牛就有深厚的感情,給這個牛很好的房子,很好的飲食,很好的生活設施,這個牛呢,也很感激這個農夫。
有一天黃昏的時候,工作忙完的時候,兩個就慢慢走回家的時候,這個牛就說話了,說,主人,你對我這麼好,我很想報答你。怎麼報答呢?它說,我聽說在隔壁村莊,有舉辦這個鬥牛比賽,一個人交這個十金。
鬥牛比賽,就是兩隻牛中間擺一個繩子,看誰把誰拉過去。它說,我這個牛,沒什麼本事,但是我力量很大,你幫我報名,我肯定可以幫你贏錢。這主人說,你有把握嗎?牛說,沒問題。好,就報名了。
比賽那一天,按照規矩要介紹自己的牛。這個農夫一上去的時候,他說我這個牛有四個特點:第一個他頭上只有一個角,他一出生就一個角;第二個,我這個牛幹不了細活,他只會做粗活,力量很大,他要是幹細活,不是把那個破壞,就是把這個碰壞,幹不了細活;第三個特點,我這牛力量很大,再重的東西都能夠把它搬動;第四個,我這個牛工作勤勉,特別的努力。講完以後就比賽了。
比賽的時候,竟然出乎意料,第一輪的時候這個獨角牛就輸掉。輸掉以後,當然兩個人就悶悶不樂回家。這主人就說了,這都是你,要我參加這個比賽,你看,我輸了十金。主人就很生氣,這牛也很委屈,它說,你不能怪我。這為什麼不能怪你呢?你介紹我的時候,你把我的缺點也講了,優點也講了,我這個獨角牛,我天生只有一個角,這是我的缺點,這是我人生的缺陷。第二個,我幹不了細活,這也是我的缺點,我聽到我的缺點以後,我的心就沮喪了,我就沒有這個氣勢了。
那主人說,怎麼辦呢?牛說,沒關係,我們再去比一次,再交十金,你下一次介紹我的時候,前面兩條就別講了,你就講我的優點,我這個力量很大,做事又勤勉。這個主人就知道了,下次比賽的時候,他就讚美它的優點,果然這個牛就一鼓作氣,就得到冠軍了。
佛陀在講完這個故事以後,佛陀說,我們佛弟子應當講柔軟語。就是說,聖人例外,凡夫都是需要鼓勵的,他來做工作的時候,你鼓勵他,他就得到激勵,下次會更用功。所以我們一句話,會讓一個人能夠努力地、積極地斷惡修善度眾生;當然你一句話,也可能會破壞他對三寶的信心。
所以說這個惡口,在整個菩薩道也是很重要。兩舌這一部分,偏重在團體之間的合作;惡口,偏重在個人菩薩道的修學。但這兩個在菩薩戒,佛陀在十重的戒法裡面,都把它當作兩個重點,都是重罪,因為這兩個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