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紹升。法名際清,字允初,一字尺木,蘇州長洲人。幼年時聰穎有智慧,十六歲中秀才,第二年鄉試中舉人,第三年到京城考試中進士。最初不信奉佛法,喜好世間的典籍文章,心中有利人濟世的思想。
一日忽然省悟說:「我尚未明瞭自己的本心,又如何助人呢?」有人告訴他道家的修煉方法,學習三年之後,沒有效驗。後來讀到佛書,才快然感慨地說:「道之所歸就在於此啊!」然後開始信奉佛法。
彭際清極為孝順,母喪期間,住在墳墓旁邊三年。父親過世時,為他建立念佛道場,又以平日所誦《華嚴經》十部、《阿彌陀經》一千部、《金剛經》一千部、佛號一千萬聲,代父親迴向往生西方淨土。
年二十九歲,斷絕肉食。五年後,追隨聞學定公受持菩薩戒,至此以後不再親近婦人,並以「知歸子」自稱。說他自己「志在西方淨土,而行在梵網經菩薩戒。」
並自作發願文說:
「若我際清,受戒之後,還回頭破戒,增長惡法,毀壞善根。唯願護法諸天,盡速將我誅殺殛斃,以為世人的殷鑒警戒。
若我際清,能夠精進奮發克勵身心,恭敬護持戒品。願我盡此形壽,必生極樂世界。十方三寶,為我證明,令我速得念佛三昧。臨命終時,遠離煩惱塵垢,親見阿彌陀佛,安然快樂地向西而去,更無任何的遮蔽障礙。
凡是見者聞者,都能如我一樣地發起菩提心,得生極樂國土,獲得無生法忍,回入娑婆,普度有情,同成正覺。」
後來閉關於文星閣,修一行三昧,將居所命名為「一行居」。又令畫工繪畫極樂世界圖,經過四次的修改,歷經半年才得完成。
彭際清憐憫末法眾生不具學法的正眼,互相衝突,因此譔寫了《一乘決疑論》《華嚴念佛三昧論》《淨土三經新論》等著作以解除各家的爭論。編輯了《居士傳》、《善女人傳》、發起編輯了《淨土聖賢錄》,隨機接引眾生。這些著作在世間都被廣為流傳,普為讀誦。
彭際清還把募集的黃金創建佛寺、刊行教典、齋請僧眾,開設「近取堂」「潤族田」以周濟及贍養貧苦的族群。創建「恤釐會」救濟寡居的婦人。創立「放生會」以保全眾生的性命,如是種種善行事業都各有發願文,盡皆迴向同生西方淨土。
彭際清在蘇州、杭州一帶的僧坊隱居修行十多年,每日定有功課,也自己事先製定了臨終喪葬事宜。
清乾隆六十年,也就是西元一七九五年秋,患下痢,居於文星閣。入冬後,精神漸漸衰退,將種種善會的資財交代其侄子彭祝華,令他承繼下來勿使這些善業中斷。
當時有位僧人真清,問他曾有過瑞相感應嗎?彭際清說:「有什麼瑞相感應!我的大事在明年正月官府開始辦公的那一天!」到了第二年正月二十日清晨,作辭世偈曰:「出沒閻浮塵點身,流離瑣尾竟何因。而今驀直西方去,瞥眼收回萬劫春。」而後向西正身端坐,持念佛名而安詳解脫。果然是年初官府開始辦公的那一日,時年五十七歲。
編者按:
彭際清居士不僅毫不捨棄入世之行,盡心盡力在世間廣行功德,其離情去欲,了生死求往生的出世之行也無比堅定,可謂修行人中功德圓滿的典範。他「發心」的純粹令我們當今修行人深思,做了世間無量功德的事,沒有一絲一毫為了今生的欲樂而迴向,而是全部迴向一個目標:往生極樂。
我們也要往生極樂,看似信願都很堅定,但反觀自省,做了「功德」之事時,是堅定信念把全部功德迴向往生極樂嗎?還是念念為娑婆世界的生活留了一半功德呢?如果是前者,那麼,淨土法門萬修萬人去!如果仍然心牽娑婆,那麼萬人修行罕一得道!
《淨土聖賢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