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師說: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

什麼叫做禪?簡單的講就是真空妙有。 有些人以為禪就是完全的攝用歸體,完全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三昧,對因緣所生法完全無住!其實你完全修無住,從大乘的角度,你還是很淺。

你如果了解到大乘佛法的真實義,大乘佛法所追求的不是空性,是萬德莊嚴,這個空只是破除遮障的一個方便,以無所得為方便。每一個有志於大乘佛法的人,都是追求未來的法身跟淨土。

當然你有二種選擇:

第一個,你自力成就,我完全靠我的本事,以六波羅蜜來成就我未來的淨土,也是可以,值得讚歎;

第二個,你選擇仰仗佛力,先到彌陀的淨土,然後在那個地方成就你自己的淨土,就是《本經》說的為菩提道求生淨土,因為娑婆世界充滿太多的不確定。

總而言之,你在整個念佛當中:一個就是回歸到你一念能念的心;第二個,從心裡面出來,用一句佛號讓你安住。

這種意境呢,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講出一句話: 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

當我們依體起用的時候,一一理性,真空的理性當中全體是佛號,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但是一一莊嚴你迴光返照的時候,又是全體理性:真空妙有、禪淨雙修、理事無礙。

我們一個初學者,一般念佛人,大部分是向外的。你看一般在家居士念佛,他很少修理觀的,他剛開始是住在生滅法;但是慢慢慢慢的,時間久了以後,他了解到能念的心:哦,原來我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議,我這念心跟十方諸佛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這個時候他會注意 :能念的心不可思議,這是第二個階段。

剛開始會注意所念的佛不可思議,因為他沒有辦法觀照摩訶般若波羅蜜,他遇到事情,只有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通身靠倒。

這樣也不錯,反正你妄想多,我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以佛號來對治妄想,剛開始是事修。

慢慢的,你開始觀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個理觀能夠破障,就注意到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議,這第二個階段。

到第三個階段的時候,你又開始注意佛號,又從心性出來。

所以我們在修習念佛止觀的時候,你就是有二個處所:

第一個是攝用歸體,回歸到一念心性;

第二個是依體起用,安住在佛號。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你臨終的時候,你心中的所緣境只有二個:一個是真如三昧,一個是萬德洪名。

你學那麼多的經論,你臨終的時候、正式操作的時候、功夫提起來的時候、一念心性的時候,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不可思議。

從這個地方,以我空、法空的真如三昧破除所有的障礙,在破障的無住當中,生起一句佛號,跟彌陀感應道交,這個叫做真空妙有,那個就是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大家好好體會體會。

我必須告訴大家一個修行的觀念:大乘佛法的修學,他跟小乘最大的差別,諸位知道是什麼嗎?

小乘的修學是對立的:生滅次第,以空來破有; 大乘的修學永遠是走中道的路。

如果諸位去看大乘的經典就知道,佛陀講無住,他一定講生心;他講猶如蓮華不著水,他一定也講亦如日月不住空;他告訴你要放下,他一定告訴你要徹底承當:他永遠是中道的,走第三條路。

所以我們念佛也是這個道理:真空妙有,一方面安住無住,一方面生心,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在整個理觀、事修的互動當中,是有一個業力在引導的──就是往生淨土的願力。這樣子你的蓮華就慢慢在八功德水當中,成就功德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