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宗要略——唯識宗

學統

唯識宗,又稱法相宗。說明萬法唯識所顯及分析諸法相狀。

佛滅後九百年頃,彌勒菩薩應無著之請,說了《瑜伽師地論》,最初發明此唯識理。無著造《顯揚聖教論》,世親造《唯識三十論》,護法等菩薩造《成唯識論》。

南北朝時,真諦及菩提流支於法相經論雖有翻譯,但未竟全功。至唐代玄奘大師親往印度,就學於戒賢論師,先後十七年之久,回國後進行譯傳,遂成立法相宗。有弟子窺基、慧沼、智週次第相承作論疏,盛行一時。

典籍

本宗所依據的經論有六經十一論。六經:《華嚴經》、《解深密經》、《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未有譯本)、《阿毗達磨經》、《楞伽經》、《厚嚴經》。十一論:《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經論》、《五蘊論》、《攝大乘論》、《百法明門論》、《分別瑜伽論》、《三十唯識論》、《二十唯識論》、《辨中邊論》、《雜集論》。

判教

此宗依《解深密經》無自性品,立三時教。

(一)有教:諸異生趣無始來迷執沉淪生死,佛初成道後為說《阿含》等諸小乘經,示四諦十二因緣等法。

(二)空教:聲聞、緣覺等小根執法為實有,著小果,佛以方便說般若等經,言一切法本性皆空,除其法有執,令迴心趣大。

(三)中道教:為墮偏空者,開顯三性三無性理,說非有非空之中道,除空有之偏執,令入究竟了義教。

教義

此宗論究諸法之體相,故名法相宗,又依唯識論明萬法唯識之妙理。

萬法唯識為本宗的主要思想,將萬象略為百法,說明有情身心之相狀。宇宙萬物相狀千差,此宗略以三相(依他起、遍計執、圓成實)說明。闡述萬法是心識所變,意在破除人法二執,轉識成智,以智轉境為目的。

本宗以五重唯識觀為行果。

(一)遣虛存實:遣遍計執之虛妄,存依他,圓成之實有,為空有相對。

(二)舍濫留純:外境的相分是內識見分所緣,舍除雜濫之外境,而存留純粹的心識。為心境相對。

(三)攝末歸本:見相二分是從心體上變出的作用故為末,識體為本,攝枝末歸心體。為體用相對。

(四)隱劣顯勝:識的自體有心王心所,心王為主體,心所為從屬,隱心所之劣,顯心王之勝。為王所相對。

(五)遣相證性:心王具有事相和理性,事相是依他起相,理性是圓成實性,遣事相,證理性。為事理相對。

雖列五重,實際修證不一定重重經過,若修一重亦可證無漏智,悟中道理。但重在轉識成智為根本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