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佛教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直到隋唐形成三大主流,就是儒佛道三家。儒道是中國本土文化的產物,而佛教則是從域外引進的,與本土文化很好地結合,成為傳統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本文作者樓宇烈認為宗教與迷信不能畫等號,人是可以掌握和改變自己命運的。)

宗教與迷信不能畫等號

儒家文化雖然在中國歷史上地位崇高,但在中國走向近現代化的過程中一直遭到激烈批判。而且,儒家文化缺乏載體傳承,重新弘揚可能困難重重。道家對現實生活的關懷可能少一點,重視養生的成分比較多,不太主張同環境抗爭。而佛教文化要建設人間淨土,有廣大的群眾基礎。

為什麼過去很多人認為佛教是迷信?實際上是因為我們接受的這個宗教概念來自西方,也就是歐洲人在啟蒙運動時對中世紀宗教的描述和概括,認為宗教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對至高無上的神的信仰;二是追求彼岸世界,超越現實世界;三是非理性的、反科學的。近現代一些思想家就是以這樣的標準看待宗教,實際上中國文化中到底有沒有宗教,爭論一直非常激烈,大部分人認為中國歷史文化中沒有宗教,也沒有對神的信仰。中國人經常談及的儒道佛三教,通常我們理解這個教不是「宗教」,而是「教化」的意思。

佛教主張積極超越自我

許多人認為佛教很消極,這是完全不對的。其實佛教的真意是告訴我們要超越自己,要學會在今生造新的善因,結新的善果,這正是改變人命運的好辦法。佛教中常講「自作自受」和「自性自度」,就是說因和果都是自己造成的,出了惡果也必須自己負責,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解決問題。這麼來看,佛教宣揚的正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很多宗教都是膜拜神靈,而佛教倡導自立,強調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智慧和毅力來超越生死、超越自我。這麼說是有依據的,因為釋迦牟尼創立佛教並非宣揚神靈主宰一切。現在很多人以為拜佛像就能帶來好運,這是不符合佛教根本教義和精神的。釋迦牟尼提出事情都有因有果,但因果關係不是外在的,是每一個生命體自己的行為言論種下的因所結的果,這就是「業」和「報」的關係。從這個角度看,佛教認為人是可以掌握和改變自己命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