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與物質文明的繁榮發展,現代人的物用生活愈來愈豐富,但是相對的,人心並未因為物質豐厚而獲得滿足與提升,反而愈來愈貧乏、空虛,甚至感到不安、恐懼;尤其社會結構變遷、人際關係疏離、道德淪喪、價值觀產生偏差等,致使人人活在不安定當中,繼而衍生出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因此經常有人慨嘆說:「我們的社會生病了。」

我們的社會到底生了什麼病?社會到底發生了哪些問題?二○○六年三月一日,星雲大師在西來大學主持「遠距教學」課程中,針對現今社會發生的諸多問題,如「高齡化社會」(人口老化)、「家庭少子化」(人口減少),以及「憂鬱症」、「自殺」、「色 情」、「亂 倫」、「家暴」、「虐待兒童」、「青少年流連網吧」、「卡奴族以債養債」、「網路犯罪」、「環保」、「傳媒」、「治安」等問題,分別從佛教的觀點加以分析、探討,同時提出解決之道。

大師表示:很多社會問題都是大家所共同遭遇的困難,雖然有的問題一時沒有辦法究竟解決,但是大家要自許成為一朵淨蓮,要能出污泥而不染,千萬不要與社會的諸多問題共舞,更不要成為製造問題的一份子。

由於當天正逢西來大學為全校的植物花草施肥,大師開場白第一句話就說:「肥料的氣味不好聞,這是自然的,也是環保問題;不過,施肥以後,對它未來的生長有所助益,乃至生活環境也會改變,這是我們種植花草的目的。」由於大師探討問題,都是從正面與積極面提供看法,因此總能帶給人無限的希望。誠如大師所說:「盡管這個社會像污泥,只要大家能做一朵淨蓮就好了。」以下是當天的座談紀實。

時  間:二○○六年三月一日晚間七點至九點三十分

地  點:美國西來大學

主 持 人:星雲大師

英文翻譯:妙光法師

對  象:西來大學校長、副校長、教務長,以及遠距教學位在世界各地幾十個地區的學員近千人。

--------------------------------------------------------------------------------

一、佛教重視「心法」,強調「心地用功夫」,然而現在是個資訊發達,科技文明一日千里的高科技時代,由於新道德尚未建立,舊道德不被重視,所謂「人心不古」,導致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因此,首先想請大師從佛教的觀點來為社會把脈,看看現在舉世到底發生了一些什麼樣的社會問題?請大師開示。

答:現在社會到底發生了哪些問題?總的來說,由於社會變動太快,所謂「人心不古」,導致社會道德一直向下沉淪,整個社會的價值觀產生了偏差,對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之認知也產生問題,因此不但個人有個人的問題、家庭有家庭的問題,機關團體或者大家共處的社區,也有各種問題。甚至國家有政治、經濟、軍事、治安上的問題,乃至隨著醫學科技及醫療保健的進步,人類壽命不斷延長,銀髮族的增加不但是全球普遍的趨勢,「人口老化」與「家庭少子化」造成人口結構變遷,更是未來舉世共同面臨而急待解決的重要課題之一。總之,這個世界好像到處都有問題,今天我們就是針對「社會問題」來討論,看看究竟這個社會有哪些問題跟我們有關係,需要我們一起來關心。

首先,人打從出生接觸到這個世間以後,第一個所要面臨的就是安全問題。在家庭裡有父母保護我們,進了學校有師長教育我們,但是一旦出了社會,社會的安全問題則是我們所最關心的。現在的社會治安敗壞,殺人、搶劫、詐欺、綁票,乃至現在的恐怖主義猖獗,甚至宗教之間的對立、種族之間的衝突,這些人為的災難,都直接對我們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威脅。

除了人為的災難以外,大自然的天災,諸如地震、海嘯、火山爆發、風災、水災、土石流等。不管天災還是人禍,其實都是源於人心的問題。例如,社會大眾缺乏環保觀念,使得山川大地飽受污染與噪音的侵害,國土已開始生病了;現代人類被功利與虛榮沖昏了頭,導致世風奢靡,暴力連連,時代也罹患重病了;為人師長者不知道關懷下一代,或濫用體罰,或縱容惡行,久而久之,教育就百病叢生了;愛的觀念偏差,方法不對、對像錯誤,感情也會發生病變,於是網路援交、一夜情,甚至網路犯罪、網路相約自殺等問題一一浮現。

此外,現代青年男女「不立、不婚、不生」,衍生出人口減少、男女失衡、單親家庭、不婚生子、隔代教養等問題叢生。尤其現在人際關係疏離,很多人得到憂鬱症,甚至自殺;乃至青少年迷戀網吧、盲目追星、崇拜名牌、吸毒、亂 倫、色 情、家暴等,也都成了社會問題。

近年來台灣還有信用卡問題;刷卡容易,還錢卻不容易,於是不少卡奴族為債所苦。尤其現在政黨惡鬥,選風敗壞,每到選舉時,諸如買票、賄選、抹黑、互揭瘡疤等,乃至媒體報導失真、隱善揚惡、報壞不報好、沒有是非,只有立場等。可以說現在的社會問題之多,弄得整個社會治安混亂,因此現代人的痛苦指數不斷上升。

照理講,這個時代科技發達、物質豐富,人們應該生活得很快樂才對,但是卻有越來越多的人覺得心裡不快樂、不安穩,這種心理問題沒有解決,也將造成社會層出不窮的問題。所以面對當前的諸多社會問題,包括價值觀偏差、風氣敗壞、道德淪喪、輿論不公、公權力不彰、正義難伸、公理不明、缺乏道德勇氣等,凡此都是源自一顆有病的心靈,所以現在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從「心」開始。

佛教之於世間,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雖然一般人認為佛教應該從事社會服務,甚至把佛教定位為「慈善救濟」,其實這不是宗教的最大任務,因為救濟人人能做,社會上任何一個團體、機關都可以從事慈善事業,但是唯有宣揚教義、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這是宗教界當仁不讓的,尤其佛教更應該擔負起這個任務。

總之,社會問題就是大家的問題,需要全民一起來關心;世間上無論再怎麼困難的問題,只要喚起大家的關心,問題都會減少,甚至根絕。

--------------------------------------------------------------------------------

二、近年來國際間災難頻傳,各種天災不斷,諸如地震、海嘯、颶風等,造成無數的財產損失與人命傷亡。有人說,這是人類不重視環保,不懂得善待地球,長期過度開發、使用,以致引起大自然反撲的結果。請問大師,您覺得現在舉世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環保問題呢?

答:所謂「高齡化社會」,根據聯合國衛生組織(WHO)的定義,當一個國家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人口佔全體人口百分之七以上,稱為「高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y);當比例超過百分之十四,則稱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

談到老人問題,「老人是寶」,老人的體力、眼力等各方面功能雖然退化,但老人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可以作為後代學習的榜樣,可以把智慧、經驗傳承給後代,所以「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實在不能輕視。

在佛教裡有一則「棄老國」的故事。有一個國家的國王,認為老人只會消耗糧食,對國家的發展毫無助益,因此下令全國人民,要把老人趕離國境,如果家中藏有老人,一旦被查獲,將會受到重罰。

有一位大臣不忍心把年老的父親遺棄,於是私下把父親藏在地窖中。有一天,敵國送來一份挑戰書,使用的文字全國無人能懂,後來國王昭告全國,哪一個人能認識這種文字,將有重賞。結果就是靠著這位大臣的父親讀懂挑戰書的內容,並把文中的問題一一解答,化解了國家的危機,這時國王才發現,老人是國家之寶,老人不是負擔,也不是累贅。

不久前,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則故事,台灣話叫做「歐巴桑救台灣」,也可以說是「老婆婆救台灣」。話說在一部公共汽車裡,一個中學生趕著上學,急急忙忙下了車,座位上留下一個便當沒帶走。同車的許多年輕人看到,「啊」一聲,但是都沒有任何行動,只有一個老太太看到了,不顧旁人怎麼看她,大叫:「囡仔啊!你的便當喔!」這個動作、聲音當然引起了大家對她的側目,但是她也不管那麼多,還是繼續叫:「囡仔啊!你的便當喔!」當然還是沒有人問起,小孩也繼續往前走著。

這時候,對街的一個老婆婆發現,很是關心,她遠遠的就說:「耶!你講什麼啊?」車上的老婆婆就說:「便當啦!那個囡仔的!」街上的老太婆一聽,說了一聲「喔」!隨即趕了過去。於是車上的老婆婆把便當丟給她,她快步迎頭去追趕那個孩子。一瞬間,公車已經開動了!

從這個故事可以知道,老婆婆對社會的愛心、關懷,有時候更甚於年輕人。所以,上了年紀的人,尤其是退休的老人,對自己要有信心,要讓自己越老越有雄心壯志,要想方法創造自己生命的第二度春天。例如:組織「松柏聯誼會」,交友往來;成立「銀髮族俱樂部」,讓身心有所寄託;參加旅遊活動,促進身體健康;倘若手腳動作還算敏捷,不妨做些手工藝,讓身心有所寄託。

我自己到現在還沒有感受到老人問題的嚴重,原因是我從小研究佛法、喜歡看書,憑著一點佛法的功夫,所以年輕人與我能和諧相處。也就是說,人一定要勤於讀書,要有智慧,即便將來老了,由於自己的智慧不老,一般人還是需要你。或者在年輕時候,能夠廣結善緣,為人服務,有了善名美譽,結的緣多,幫助的人廣,到了老來的時候,自然也會有人幫助你。

老人本身最需要的是親人的關懷與精神上的支持,家人應多陪同說話,而不只是定時提供足夠飲食物品。過去中國家庭有所謂三代同堂,甚至五代同堂,但是由於社會變遷,慢慢地演變成小家庭。反而現在新加坡提倡三代同堂,鼓勵兒女能跟老人住在一起,因為老病時,最需要、最希望的就是有親人陪伴。

佛教講的地獄裡有一種叫「孤獨地獄」。所謂「孤獨」,就是身旁沒有因緣,沒有人歡喜跟他在一起,太孤單、太孤獨,也會如同生活在地獄一般。因此,如果我們讓一個老人獨自住在一棟房子裡,雖然每天按時供應三餐,不也如同生活在牢獄一樣嗎?現代父母辛苦養育兒女成人,但是兒女長大之後,都像小鳥一樣離巢而去,鳥窩裡沒有小鳥,老鳥當然會有忽然失去一切的感覺。所以,對於老人,不能只是供給物質,還要豐富他的精神。

現在社會上有幼稚園、託兒所,看起來今後社會要解決老人問題,也要成立「托老所」。人老的時候,喜歡講話,喜歡分享過去的經歷,所以最好有個聚會所,然後再有一些義工來聽老人講話,這也是一種發心!我在年輕初出道弘法的時候,有一個自己覺得很好的習慣,就是喜歡聽老人講話,聽老人家眉飛色舞的講述過去,你只要點頭、稱讚,就可以交到很多老人朋友。

其實,老人問題一般家庭都會面臨,即使暫時沒有老人問題,自己也會有老的時候,所以年輕時就要想到老年,要懂得未雨綢繆。好比美國有社會保險,主要就是防範年老以後,沒有人孝養,因此年輕時繳稅,日後國家就會幫助你。

另外,針對老人問題,目前舉世對老人的醫療保健、社會福利、關懷照顧等,都很積極在推行,就是一般民間也有很多慈善、公益團體投入關懷老人的行列,尤其針對獨居老人進行居家訪視、居家服務等。

佛光山目前在全世界辦有許多的老人中心、老人院、老人公寓、老人學校等,平時指導老人做一些簡單的運動,促進身體健康,同時安排有下棋、打麻將,以及各種才藝班,幫助老人透過學習,充實晚年生活。此外,佛光山的慈悲基金會並設有友愛服務隊,定期或不定期的為孤苦無依的老人服務,內容包括居住環境的清理,為老人盥洗、洗頭、剪指甲、縫補衣服、增添日用物品,尤其教他們念佛修行。

過去中國有「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的說法,現在看來不一定行得通。養兒不一定能防老,自己應該要有一些儲蓄!另外,老人要注意運動,要多走路,一天能走一萬步,那是最幸福不過的事,尤其要培養自己廣闊的心胸,要能看到未來,甚至看到自己老病死後的未來,讓生命充滿希望。

所以,關於如何養老?第四等的老人靠子孫養老,第三等的老人靠儲蓄養老,第二等的老人靠緣分養老,第一等的老人靠學問智慧來養老,最高等的老人,則是靠信仰養老。

一個人如果從年輕時就有信仰,老來自己可以看經、念佛、禪坐、冥想,一樣可以在生活中「以佛為伴,以法為用,以僧為友」,甚至跟自己同樣信仰的老友必定會很親,所以有信仰的老人不會孤單寂寞,有信仰的老人一樣可以活得怡然自得、豐富多采。

總之,老人要自我肯定,要做自己的主人,只要自己有條件,現在的老人還是有很多生存之道。

--------------------------------------------------------------------------------

三、現代社會的另一個大隱憂,就是罹患憂鬱症的人愈來愈多,因憂鬱而自殺的人數也不斷增加。有人認為現代人工作壓力大是造成憂鬱症的主要原因,請問大師對此有何看法?佛教在防患憂鬱症及治療心病的方面是否有什麼有效的方法呢?

答:近年來,「憂鬱症」好像流行病一般,在社會上流行開來。有人說,之所以罹患憂鬱症,是因為社會帶給人的壓力太多、太大了。但是我的看法不認為全然如此,回想我在童年到青少年的時期,在接受近乎專制、獨裁的教育下,天天被老師打罵,所受到的委屈、壓力才真的是大,但是我們受到的壓力越大,卻是越健康。

現在的青少年可以說要風有風,要雨有雨,怎麼會得到憂鬱症呢?分析憂鬱症的產生,雖然不排除生理因素,但是絕大多數是由於心理不健康,比方多疑、嫉妒、見不得人好、比較、計較、看不開、想不通,乃至自我閉塞、孤僻、偏激、執著等,這些心理的毛病很容易造成精神異常的現象。

也就是說,現代人之所以有憂鬱症,不在於壓力太大,而是不願接受壓力挑戰,禁不起各項考驗,尤其希望一夕成名,一旦欲求不遂,就自我閉塞,甚至忿忿不平、憤世嫉俗等,這些都是造成憂鬱症的因素。

總說憂鬱症產生的原因,跟現代人普遍生活富裕,日子過得太平順,平時沒有受過困難、挫折的磨練,因此經不起壓力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我認為現在的父母,從小就要培養孩子勇於接受困難、挫折等逆境考驗的毅力,才能增強他的抗壓性。

日本知名的企業家松下幸之助,有一次他的公司招考高級職員,預定錄取十名,結果幾千個人前來報名。考試的門檻很高,一關又一關,花了好幾天,最後終於錄取了十個人。這當中,松下幸之助很早就注意到一個年輕人,覺得他很優秀,但結果這名青年卻落選了。松下幸之助心想:「好奇怪,為什麼那麼優秀的年輕人沒有考取呢?」於是他把考試的資料調來一看,發現是分數算錯了,原來這位沒有被錄取的年輕人應該是第二名,由於分數算錯才會落榜。松下幸之助趕緊叫人通知那個落榜的年輕人來上班,結果回話說:「那個人因為落榜,已經上吊自殺了!」大家一聽:「唉!真可惜啊!」松下幸之助說:「不可惜,經不起一點壓力就要上吊的人,還是早一點死了比較好。」

另外也是一則關於求職的故事。有一家公司招考員工,一位東京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前去應考。董事長問他:「你有替爸爸、媽媽擦過澡、捶過背嗎?」青年說:「小時候有,長大後就不曾做過了。」董事長說:「好,你今天回去先替他們擦背、捶背,明天再來考試。」青年心想:「爸爸很早就往生了,媽媽每天在外面賺錢給我念書,平時跟媽媽互動不多,現在要我跟她說『我替你擦背』,怎麼說得出口呢?」不過年輕人還是很聰明,等到晚上媽媽回家,他就跟母親說:「媽媽,我替你洗腳。」母親一聽,非常驚訝,問道:「今天怎麼突然想到要替我洗腳呢?」青年說:「我求職的公司主管要我先為您服務。」母親一聽,「喔!既然有這個需要,好吧!就讓你洗腳吧!」

就在洗腳的時候,年輕人發現母親的腳上長了好多的硬繭,甚至還有凍傷、龜裂的傷痕,心裡非常不忍,這時他忽然體會到:「原來媽媽賺錢供我讀書,都是她辛苦用血汗、健康換取得來的啊!」

第二天到公司見了老闆,他說:「老闆,我今天不是為了求你錄取我而來的,我只是來感謝你,因為你昨天叫我回去替父母服務,讓我學到人生最大的學問,你為我上了人生最寶貴的一堂課,使我終身受用不盡,這樣已經足夠了!我已不介意你錄不錄取我了。」董事長一聽,說道:「你已經被錄取了,你就來上班吧!」

人不能自私,不要凡事只想到自己,能夠敞開心胸,多為別人著想;一個心中有人,而且知恩報恩的人,才不會容易得到憂鬱症!因此,當我們看到家人、朋友面臨事情想不通、想不開或者孤僻的時候,應該主動協助他融入到大眾裡。尤其,平時若能為自己製造一些壓力來源,勇於接受挑戰,就能從中健全自己,讓自己不斷成長,自能與憂鬱絕緣。

--------------------------------------------------------------------------------

四、青年是國家的棟樑,然而現在不少青少年因流連網吧而荒廢課業,甚至沉迷網路的虛擬世界,造成人格與價值觀的偏差,不但愛慕虛榮、注重吃喝玩樂、生活起居不正常,尤其上網交友不慎而誤入歧途的案例時有所聞。面對這個問題,家庭、學校、社會似乎都難以防範,甚至束手無策。請問大師,佛教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青少年的問題嗎?

答:現在的青少年,有兩個狀況如果沒有處理好,將會影響到他的未來。第一是好奇心,第二是慾望。

好奇心和慾望都是人的本能,不能不隨順發展。但是由於青少年的人生閱歷淺,自制能力不夠,所以往往因為好奇心的驅使,加上不良朋友的引誘,容易誤入歧途。例如,因為好奇而抽煙、賭博,甚至吸毒等,尤其現在很多青少年迷戀網吧,沉溺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以致荒廢學業,引生種種問題,所以身為老師或家長,要能培養小孩子正當的興趣,以代替他的好奇心與慾望。

四十年前,蔣經國先生在台灣倡導青年救國團,讓青年利用寒、暑假的空檔參與團康活動,到戶外接觸大自然,從事正當的育樂活動,當時青少年的問題明顯比現在少很多。

除了提倡正當娛樂之外,建立健全的家庭,營造家的溫暖,也能把青少年從網吧乃至一些不良場所搶救回來。現在的小孩子教育不好,行為偏差,父母也有責任。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小孩子到寺廟裡,見了法師就說:「師父!我撿到十塊錢,我要添油香。」法師一看,很親切的讚美他:「你拾金不昧,真是一個乖孩子!」第二天,他又到寺廟裡,告訴法師:「我又撿到十塊錢,我還要添油香。」法師說:「你運氣真好,又撿到了十塊錢,真是太好了。」第三天小孩子又如法炮製,再到寺院添油香。法師覺得奇怪,怎麼你運氣這麼好,每天都能撿到十塊錢?小孩這時從口袋裡掏出一把錢來,說:「師父!我跟你說實話,其實我家裡很有錢,但是我不快樂,因為爸爸媽媽幾乎天天吵架,吵了架就罵我,而且罵得很難聽,但是我到寺院裡來,你都讚美我,說我很乖、很好,你講的話很好聽,所以我來添油香,就是為了要聽你講好話。」

人活在世上,最大的慾望就是希望過幸福快樂的生活,但是有很多家庭因為父母不和,或者管教不當,讓兒女在家庭裡得不到快樂,所以就會往外發展,希望從外面尋找刺激,獲得快樂。

尤其,一般年輕人一心追求的,大多以愛情為重。只是愛情往往是無常變化的,萬一情海生波,一時經不起,很容易就被情感打倒,有的消極頹唐,自暴自棄,甚至鬧自殺。我曾經遇到一個年輕人,失戀後準備跳水自殺,我把他救起來以後就問他:「為什麼要自殺?」他說:「就是失戀啊!」我說:「天上的星星千萬顆,地上的人兒比星多!你真傻瓜,為什麼自殺只為她一個呢?」每一個人都有父母、兄弟、朋友,為什麼只為一個人自殺呢?所以年輕人有時會鑽牛角尖,做父母或老師的,應該給予養成教育,在他們童年乃至少年時期,就要預備這方面的知識,要知道事情隨時會有變化,「無常」隨時可能發生。

另外,有的年輕人希望有錢,可是有錢也可能會被騙、被搶;有的人想要有名,可是有名的人,爬得高也跌得重!所以,世間所謂「五欲」:財、色、名、食、睡,這裡面的快樂與痛苦,究竟何者為多?實在難有定論!不過能夠肯定的是,以有限的物質,想要滿足人類無窮的慾望,這是不可能的。

二十年前,中國大陸人人都夢想能有一部腳踏車,但是改革開放以後,腳踏車不能滿足大家的需求,又希望能有摩托車;有了摩托車,又希望能有小汽車;有了汽車,就滿足了嗎?沒有。看到人家的進口車,心想如果我也有一部就好了!當你擁有了進口車,真的就會快樂嗎?還是不快樂,因為「我還沒坐飛機」呢!所以,人生在物質上追求快樂,永遠不能滿足。我覺得人生最大的財富,就是知足、明理、懂因果,當有則有、當無則無,不要做無謂的妄求。

在佛教有所謂的「八正道」,主張人要有正常的經濟、正當的職業、正見的思想、正命的生活。過去中國的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一般稱作「舊道德」,但是「舊道德」能安身立命,所以現代的年輕人可以有新思想,但是為了保身立命,「舊道德」還是很重要。尤其人「寧可正而不足,也不要斜而有餘」,所以行走「正道」,才是人生最平坦的道路!

--------------------------------------------------------------------------------

五、剛才大師提到,「環保」也是現代社會問題之一,現在舉世經常發生天災人禍,例如去年(2005)卡翠納颶風橫掃美國的紐奧良,乃至前年南亞地區因海嘯造成幾十萬人死亡等,都引起世界的關注,紛紛加入救災行列。請問大師,發生這種世界性的大災難,是否乃人類的共業所造成?自信「人定勝天」的人類有辦法防止這類天災的發生嗎?

答:佛教講,「苦」是人生的實相,所謂:「天堂地獄有時盡,人間苦難無盡期。」你和我不協調,我很苦;金錢、物質、愛情求不到,我很苦;不喜歡的人趕不走,我很苦;身體上有老、病、死,我很苦;心理上有貪瞋、愚癡、邪見,我很苦;社會上的詐欺、拐騙、冤枉、委屈,讓我痛苦;人言、是非、利衰、毀譽,給我痛苦;刀兵、戰爭、政治壓迫,給我痛苦;自然界的地震、颱風、水火等等,讓我不安全,很痛苦。

痛苦究竟從哪裡來?它是從「我」來的,我欲、我貪、我私,只想到個人,所以有很多的苦。苦,是由「業力」引生而來,也就是我的所做所為如何,所感的果報就有不同,因此要想解決世間上所謂的「三災八難」,一定要全人類自省、自覺,還要自修。

說到業力,有「共業」,也有「別業」,也就是有自己個別的業,也有大家共同招感的業。例如:卡翠納颶風橫掃美國的紐奧良,這是紐奧良居民的「共業」;但是當中有的人活、有的人死,各人業力有所不同,這就是「別業」。無論什麼樣的災情發生,該死的沒死、不該死的死了,這都與業力有關係。

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業力是「自作自受」,沒有人能代替我們受報。有一個小孩子正要寫作業,母親對他說:「你去睡覺,媽媽替你做。」「你去看電視,媽媽來替你寫字!」有一次,小孩子不小心被刀子割破了手,大喊:「好痛喔!好痛喔!媽媽,請你代我痛一下嘛!」有很多事情是別人不能代替的。所以「禍福無門,唯人自招」!

在佛教裡有一部《普門品》,記述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精神。裡面說到「救三毒」,也就是觀世音菩薩可以解除你內心的貪、瞋、癡三毒;能「救七難」,即:火難、水難、盜難、風難、鬼難、囚難等。觀世音菩薩也能滿足人「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的願望;甚至觀世音菩薩能變現各種不同身份來度化你。

舉個例子,若人陷入大火,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火不能燒;遇到風災,風不能吹。真是這樣神奇嗎?我們點個火,把手擺到火上燒,然後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火燒不燒?會燒死啊!那怎麼說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火就不能燒呢?有些事情不能單從事相上來論,有時候要從理上去做深入了解。

從理上來說,當一個人心頭起了仇恨的火、無明的火,想要殺死某一個人、打死某一個人,到了觀世音菩薩的面前,合掌稱念「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這時心理不但不會有「殺死他」、「打死他」的念頭,反而會想:「算了吧!算了吧!」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力。你稱念觀世音菩薩,無明火自然會息滅,無明風也會自然停息,所以諸佛菩薩或者其他宗教的靈感,都含有一些理論和意義在。不過,我們遇到什麼災難,除了他力的救助,還是要靠自力,所謂求人不如求己,自助才有人助!

總之,世間上的災難是一定有的,然而有福德的人自然會消災免難;有了災難,寄望別人或是祈求神明,都不一定有用。甚至事後救災,不如事前防範,所以只要自己行善積德,培植福德因緣,善因自然會有善果。

--------------------------------------------------------------------------------

六、宗教旨在引導人類追求真善美的生活,然而有一些宗教彼此互相對立,經常引發衝突,造成部分社會人士對宗教產生反感,甚至有人倡言「人類不需要宗教」。請問大師對此有何看法?

答:世界上無論哪一個宗教,都不是宗教自己本身想要怎樣就怎樣,而是各種不同的人會需要不同的宗教。

宗教信仰是發乎自然、出乎本性的精神力;宗教的發展,也是隨著民智的開展與人生的需要而有不同的進程。例如,過去民智未開的時候,人們對大自然不了解,遇到颳風,就認為有風神;下雨了,有雨神;閃電了,有電神;乃至有山神、海神……等,由於對自然界的不了解,因而產生敬畏自然的「自然宗教」。

隨著民智漸開,英雄人物不斷出現,於是崇拜自然的宗教就漸漸進化為崇拜英雄的宗教。譬如,關雲長赤膽忠義、岳武穆盡忠報國,值得人們傚法學習,因此大家就把他們奉為神明來崇拜。

之後,人類的思想再開展下去,慢慢發覺到不能只是個人的崇拜,而要信仰真理,所以有了「真理的宗教」。所謂「真理」,一定要合乎宇宙人生的定律,比方要有普遍性、平等性、本來性、永恆性,也就是要普世所共同認定,而且合乎自然的法則,這才是真理,而不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宗教的產生是基於人的需要,因此盡管有人說:「我什麼宗教都不信!」但是當他遇到重病、苦難、挫折、失意,一時找不到救援的時候,總會脫口而出:「佛祖呀、神明呀、上帝呀,你來救我啊!」可見他還是需要宗教。可以說,人只要有生死問題,便離開不了宗教,宗教的重要,在於能領導生命的大方向,能將生命之流的過去、現在、未來銜接,所以人人都應該有宗教信仰,有信仰生命才有規範與目標。

宗教的發展,有其合乎人性需要的必然性,但是也衍生出一些現代的社會問題,例如邪教的出現,如多年前美國的「大衛教派」,自稱上帝,能在死後三天復活,造成八十多名的教徒被活活燒死;日本的「奧姆真理教」,教主麻原以基督自居,要求教徒膜拜他的肖像,花數十萬的日幣買他的洗澡水,謂之「神水」,藉此加強功力,由於麻原的心理扭曲,最後造成五千多人死傷的東京地鐵毒氣事件。

因此,信仰最怕「邪信」,若要邪信,不如「不信」。但是不信也不好,不信不如「迷信」,不信任何宗教,對於生從何處來,死歸何處去,完全不想探討,人生猶如無根的浮萍;比起有些人雖然迷信,但他信得很虔誠,憑著一片純真的心,對於防非止惡也能產生很大的功效。

當然,迷信也不究竟,最好、最高尚的信仰就是「正信」,能夠信仰於史有據、道德高尚、戒行清淨、正法圓滿、智慧超然的正信宗教,才能幫助我們昇華人格,解脫煩惱。

信仰除了有正邪的問題之外,有時宗教本身也會因為教派不同,而有互相內鬥的問題。就如政治人物,為了實現理想,當別人與我的目標、理念不同,尤其彼此利益衝突時,自然就會有政爭,這就是「我執」作祟;因為我的「執著」而互相排斥,有人說這是「宗教的排他性」。

其實,我覺得一個好的宗教只有包容性,沒有排他性。因為每個宗教信仰的對像或有不同,但是不管是信仰天主、上帝、阿拉、佛陀,乃至地方性的各種神祇等,其實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規畫出來的「本尊」,名稱雖有不同,意義卻是一樣。

由於各人心中各有本尊,所以不管耶穌、穆罕默德、孔子、上帝、關公,認定就好,不要互相排斥,也不要以自己心中的本尊去要求別人,所以大家要和平共存,你信你的耶穌,我信我的佛陀,各信各的。就如世間的學問,有人喜歡醫學,有人喜歡哲學,有人喜歡數學、科學、文學等;學科很多,各有所愛,何必要互相排斥呢?

再說,宗教一向倡導世界和平,如果宗教徒彼此互相內斗、互相排斥,自己都沒有和平,世界怎麼能和平呢?所以宗教之間應該互相尊重、包容,才不會失去宗教追求真善美的本質。

總之,人是宗教的動物,除了物質的需求之外,還要有精神的、心靈的、藝術的、信仰的生活等等需求。尤其人一定要有宗教信仰,因為有信仰,人生才有目標,心中才有主。因此,不管在家庭或學校裡,父母、老師都應該灌輸孩子正當的信仰觀念,免得長大後因為對宗教沒有正確的認識而亂信。

--------------------------------------------------------------------------------

七、從歷史上看,流行病對人類造成的傷亡極為慘重,例如瘟疫,乃至SARS、禽流感等,都曾對人類的生存造成威脅,尤其現在的愛滋病被認為是二十一世紀的黑死病,是世紀的公敵。請問大師,佛教對各種流行病的看法如何?有什麼辦法可以防範嗎?

答:天災人禍,在歷史的長河裡經常發生;尤其瘟疫的流行,翻開歷史的長卷,更是時有記載。其中較為嚴重的,例如,一三四八年到一三五一年,歐洲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死於鼠疫;一八三二年,倫敦萬餘人感染霍亂,半數死亡;一九一八年,一種新型的流行性感冒幾乎傳遍全球,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受到襲擊,死亡人數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死於炮火的人數還多。乃至2003年的SARS流行,一時舉世人心惶惶,尤其現在的愛滋病之傳染,更是讓人「聞滋色變」。傳染病的流行,可以說比起洪水猛獸更為可怕。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向有「敬天畏神」的觀念,尤其要求身居高位的人,要修德、修身,自我省悟;要養廉、養眾,利益群生。但是一旦遇到全民失去良知美德,那麼瘟疫的流行、洪水的氾濫、蝗蟲的肆虐、山石的流變等,世間種種奇異的現象就會接踵而至,不斷發生。

瘟疫等各種傳染病的流行,對有情世界來說,就是苦空無常的寫照,同時也印證佛教所說共業與不共業的問題。人生在世,不管幸與不幸,都是自己的業力造作所成,也就是佛教所說的「業」。

業,就是人的行為,包括身、口、意的造作。從古到今,由於眾生殺業的造作,瘟疫就會悄悄跟進。當然,這當中也有個別的善男善女,行持修善,也會挽救災變,使之減少。如《觀音經》所說:一切貪瞋愚癡,自有定數;一切慈悲喜舍,自會功不唐捐。

所以,當2003年SARS流行時,我曾經發表一篇「為SARS疫情祈願」,說明SARS的流行,如果僅止於某一人、某一行政機構的應變、努力,都緩不濟急;只有喚起全體人民的覺醒,大家共體時艱,人人修德淨心,改善社會風氣,淨化全民人心,才能轉化共業。

其實,不管SARS或是各種瘟疫的流行,都是人類的共業,要靠全民淨化身心來改善。因此,要想杜絕各種流行病的發生,重要武器就是淨化身心,只要人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內心有了善的力量,即能消除惡業,只要人人心中有佛法的慈悲智慧,自能得到好的果報,這就是所謂「有光明就能去除黑暗,有佛法就能求得平安」,所以消災、消業比祈福重要。

總說,很多天災都是源於人禍,乃至人的貪瞋愚昧也是可怕的流行病,所以能夠借助宗教信仰,以及倫理道德的倡導,先從人「正常」做起最好。尤其現在被視為可能讓人類滅種的愛滋病之傳染,雖然患者不一定都是由於行為不檢點所致,例如有的護理人員在工作時被感染,或是因為遺傳而來,但是不可諱言的,愛滋病的感染,多數是因為不正常的性行為造成。佛教的「五戒」,主要就是對治人的不正常;如果人人都能持守戒律,相信必能杜絕愛滋病、SARS,以及各種瘟疫等流行病的傳染。

--------------------------------------------------------------------------------

八、「器官移植」是近代醫學科技造福人類的一大突破,捐贈器官在歐美國家也早就蔚成風氣,但在東方,尤其是中國人一向有保全全尸及死後八小時不能動的老舊觀念,因此器官捐贈尚不能普遍的推行。請問大師對此有何看法?在這些舊有的觀念下如何推動「器官捐贈」的運動?

答:「器官移植」是近代醫學科技的一大成就,「器官捐贈」在佛教看來,是內財的佈施,是資源的再利用,是生命的延續,也是同體共生的體現。

佛教認為身體不是「我」的,乃「四大假合」而有,人死後器官都會腐爛敗壞,與其棄置無用,不如「廢物利用」,在臨終前捐贈給他人,遺愛人間。

佛教裡有一則寓言:有一個旅人,錯過了住宿的旅店,於是在荒郊野外的土地廟歇腳。豈料半夜三更,忽然見一小鬼背著一具死尸進來。旅人大驚:我遇到鬼了!就在此時,又見一個大鬼走來,指著小鬼說:「你怎麼把我的尸體背來?」小鬼說:「這是我的,怎麼可以說是你的!」兩鬼爭論不休,旅人驚恐觳觫,小鬼一見:「喲,神桌底下還有一人!」當下就把旅人叫出來說:「不要怕,你來為我們做個見證,看看這個死尸究竟是誰的?」旅人心想,看來今日難逃一劫,橫豎會死,不如說句真話:「這個尸體是小鬼的!」大鬼一聽,大怒,即刻上前把旅人的左手摺斷,兩口、三口吃入肚內。小鬼一看,此人助我,怎可不管?即刻從尸體上扳下左手接上。大鬼仍然生氣,再把右手三口、兩口吃完,小鬼又將死尸的右手接回旅人的身上。總之,大鬼吃了旅人的手,小鬼就從尸體接迴手;大鬼吃了旅人的腳,小鬼就從尸體接回腳。一陣惡作劇之後,二鬼呼嘯而去,留下旅人茫然自問:「我是誰?」

這是佛經中的一則寓言故事,主旨雖然是在闡述「四大本空,五蘊非我」,但是故事的情節不就是今日的器官移植嗎?

器官移植讓許多生命垂危的人,得以延續軀體生命;也讓捐贈者的慈悲精神得以傳世。

根據報載,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夫婦早就立下遺囑,願意在逝世後,將身上任何器官捐作科學實驗之用。在佛光山,也有不少弟子隨我立下捐贈器官的遺囑。捐贈器官,不僅能帶給別人生機,也是自我生命的延續。試想,當你捐出一個眼角膜,就能把光明帶給別人;當你捐他一個心臟,就能給他生命的動力;當你捐贈骨髓,就是把生命之流,流入他人的生命之中。所以,器官捐贈可以讓生命的價值得以再延續,是非常有意義的。

然而,中國人向來有「全尸」的觀念,甚至認為人往生後八小時內不能觸碰、移動,否則痛苦難耐,若瞋心生起,恐怕墮入惡道,因此「器官捐贈」的活動一直很難普遍被接受。

其實,一個人如果生前就發慈悲心,立菩提願,希望遺愛在人間,那麼願力勝過一切,摘除器官時應該不會感到痛苦;縱有痛苦,「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正是菩薩道的實踐。

至於人死要保持「全尸」的看法,其實人生在世都有缺陷,何必要求死後一定要「全尸」呢?佛經裡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就有「割肉餵鷹」、「舍身飼虎」的義行,可見佛教並未標榜「全尸」的觀念;相反的,能夠全心喜舍,全願助人,這才是佛教所提倡的真理。

所以,只要有願心,人人都可捐贈器官。器官捐贈打破了人我的界限,破除了全尸的迷信,實踐了慈悲的胸懷,體現了同體共生的生命;透過器官移植,可以讓我們把慈悲、愛心,無限的延續、流傳。因此,我讚成器官捐贈,因為與其讓身體被蟲蛀、腐爛,不如將有用的器官加以移植,讓別人的生命能夠再延續。

--------------------------------------------------------------------------------

九、現代人對婚姻的態度日趨開放,「結婚」已不再是人生必然的選擇,所以有很多「不婚族」樂於當單身貴族,也有人以「同居」來試婚,請問大師對不婚或同居有何看法?

答:家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婚姻則是組織家庭的基礎。一對成年男女,經過正常而公開的結婚儀式,彼此結為夫妻,從此展開家庭生活,這是人倫之始。

所以,結婚是人生的大事,過去中國人把「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視為理所當然的事。但是隨著民風日趨開放,以及女權日漸抬頭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現代人不但離婚率愈來愈高,甚至有些人抱持「單身主義」,有愈來愈多的「不婚族」樂於當個單身貴族。

不過,有些年輕人其實也想邁向結婚這條路,只是又怕婚姻出現問題,不知道對方適不適合自己,所以先行「試婚」、「同居」。這種作法顯示自己對婚姻沒有信心,由於一開始就對婚姻失去信心,接下來在兩人的共同生活中,一旦遇到問題,很容易就會選擇逃避、放棄,無法真正負起責任,因此衍生很多的後遺症,這種把婚姻當兒戲的心態實在不足取。

例如,同居之後如果有了孩子,萬一不適合,還要分開嗎?這是不能的,一旦有了下一代,雙方就要負起責任,所以結婚一開始就要想到責任問題,要對結婚有信心,要想辦法建立一個健全的家庭,否則就不要輕易嘗試。

在「一夫一妻」制的正常家庭裡,夫妻是家庭的兩大支柱,但是現代社會也有很多「雙薪」家庭,夫妻分居兩地,可能一個在台灣,一個在大陸,或是一個在台北,一個在高雄。對於夫妻分居的情形,這是不得已的情況下,短時期還可以,如果長期如此,何必要結婚呢?既然結婚,彼此都要履行組成家庭的義務,盡家庭的責任,否則日子久了,對於維繫感情真的是一大考驗。

很多人在談戀愛時,對結婚懷著很美的憧憬;結婚應該是組織幸福家庭的開始,但是也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事實上,結婚後夫妻要怎麼樣共同生活,如何才能維持愛情不會消失?的確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有一個青年結婚後,逢人就說:結婚真好,有個家庭真是幸福,因為每天下班回家,門一打開,太太就拿拖鞋給他穿;進了屋子,小狗就圍著他汪汪叫,他覺得有個家,人生真是幸福無比。

一年以後,青年逢人就說結婚很苦,結婚不好。因為現在回到家裡,打開門不是太太替他拿拖鞋,而是小狗銜著拖鞋給他穿;進到屋子裡,不是小狗圍著他汪汪叫,而是太太圍著他汪汪叫,嫌他沒有陞官發財,怪他每個月的薪水不夠生活開支等,真是苦不堪言。

旁邊有一個老師聽到,他說:「青年朋友,聽了你的話,我覺得你應該繼續歡喜才對,因為你現在回家,雖然沒有太太拿拖鞋給你穿,有小狗銜拖鞋給你,一樣有拖鞋穿嘛!進了屋子裡,小狗沒有圍著你汪汪叫,太太圍著你汪汪叫,一樣有汪汪叫嘛!」

這個故事的意思是說,我們要求外境永遠不變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自己的心不能變。回想當初結婚時,彼此互相體貼、信任、了解的心,這顆心要保持到婚後,要讓他更加的散發愛的光輝,所以結婚不是走進墳墓,結婚就如同一朵花,要用心施肥、灌溉,讓花朵開放得更加芬芳美麗,這不是一個人的責任,需要兩個人共同來營造,因為結婚之後是兩個家庭的結合,不僅是兩個人要磨合,還要面對很多現實的問題。

例如,結婚之後要侍奉的不是一對父母,而是兩對父母;結婚是兩個家庭的延伸,不只夫妻相處要互相尊重、體諒、包容,尤其婆媳之間,乃至家庭中的每個成員,如果都能「待人好」,並且奉行「你對我錯,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樂我苦」的處世哲學,則不管一家也好,兩家也好,必能和諧相處,其樂融融。

人就怕自私,如果凡事只想到自己,無視於他人的存在,如此即便是再恩愛的夫妻,日久感情也會變質,再好的人也難以相處下去,所以夫妻的感情要建立在相互尊重之上。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相敬相愛的婚姻才能維持長久;如果只顧自己耍大牌,經常堅持「我要怎麼樣」,完全不去體諒對方的感受,那麼婚姻就可能會亮起了紅燈。

--------------------------------------------------------------------------------

十、有人認為治亂世要用重典,但現在有許多的國家,包括台灣的部分人士都主張廢除「死刑」,請問大師對這兩種主張有何看法?

答:過去我主張政治犯、貪污犯等,罪不及死,可以免除死刑;但是如果殺人犯,殺了人自己卻可以免於一死,似乎不合因果。不過現在我又有不一樣的想法,我覺得即使是殺人犯,也不一定要判他死刑,有時候他殺了人,自己受到良心的譴責,生不如死,反而比讓他死了一了百了的處罰更難堪。

基本上,這個社會需要靠法律來維持秩序,但是道德良知、因果觀念,對社會的安定還是很重要。日本有一位楠正成將軍,因受冤枉被判死刑,受刑後在他的衣服上留有五個字:「非、理、法、權、天」。意思是告訴我們,無理不能勝過理,理不能勝過法,法不能勝過權,有權力的人可以改變法律,但是權卻無法勝過天,天就是因果的法則。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所謂「如是因,招感如是果」,造因不受果報,這是不對的,因此對於社會上有些人主張廢除死刑,死刑一概廢止,未必是好;但是如果動不動就殺殺殺,也不能解決問題。基本上,只要不是傷害到別人的生命,例如有些國家貪污罪也要判處死刑,我認為貪污有罪,但罪不及死,可以用別的方法,例如改以「終身監禁」來代替死刑等等。不過對於有些人權團體,質疑一個人沒有權利去剝奪另外一個人的生命,因此主張廢除死刑,也是值得商榷。

多年來我一直有個願心,希望到監獄中與死刑犯談話,不是短暫的會晤,而是長談。讓死刑犯對自己一生的過程有個檢討的機會,並對未來的生命抱持希望與信心,讓他們能夠死得很安心,同時將懺悔經過記錄成書,將來對社會教化必定是很好的教材。

一個社會要長治久安,不能只靠法律的制裁,法律的制裁雖然能恫嚇於一時,卻不能杜絕犯罪於永遠;唯有持守佛教的戒律,體現慈心不犯、以法攝眾、以律自製、因果不爽、懺悔清淨等教義,才能確實改善社會風氣。因此,有人主張「亂世用重典」,但嚴刑重罰只能收一時治標之效,正本清源,應該宣揚因緣果報的觀念,才是治本之道。

總而言之,死刑是不得已的手段,一個人犯了罪,當然可以用種種的處罰來代替死刑;但是廢除死刑,在因果法則上要怎樣來看,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不過,有關單位對判決死刑要很慎重,如果案情的真相沒有辦法完全釐清之前,還是應該槍下留人。

--------------------------------------------------------------------------------

十一、大師一向很重視教育,並且主張老師對學生要有愛心,應該「以鼓勵代替責備」、「以讚美代替呵斥」,但是有些頑劣不受教的學生,老師在無法可施的情況下,不得不施以「體罰」,不知大師對此有何看法?

答:教育是人類傳遞和開展文明的方法,人要受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甚至不只是傳遞學問的知識教育,還有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生活教育等;受教育才能知書達禮,因此每個人都有接受國民教育的義務與權利,父母、師長也都有施以兒女、學生教育的責任與義務。

教育要寬嚴適度,恩威併濟,就如一般寺廟,才到山門口,迎面就有一位胖胖的、笑咪咪的彌勒佛,用慈悲的笑容接受你;彌勒佛身後,常可看到一位威武凜然,手執金剛降魔杵的將軍,就是韋陀天將。意思是說:佛教是用大慈悲攝受你,盡量給你歡喜,給你滿足;但是,如果依然冥頑不化,只得用力量來度化你。這就等於一個家庭裡,兒女需要父親嚴格的教育,也需要母親慈愛的照顧;嚴的折服,慈的攝受,同樣重要。所以《禪林寶訓》有一句話:「姁之嫗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也就是說:春風夏雨,可以使萬物生育;秋天的霜,冬天的雪,也可以助長萬物成熟。

世間的一切,從自然界乃至家庭的教育,都需要愛的攝受與力的折服,因此父母、師長對下一代的教育不能溺愛,但也不能讓他受到傷害,尤其管教時要維持其尊嚴,不能動不動就施予體罰。雖然適度的體罰,有時也能收到一些教導的效果,但是嚴格說起來,只有不懂教學法的人,才會以體罰做為教學手段。所以理想的教育應該以鼓勵代替責備,以讚美代替批評,讓孩子在健康的環境中,快樂、積極的成長,才能培養出人格健全的下一代。

過去,在佛學院,有的糾察老師罰犯錯的學生去拜佛,學生正好趁此機會拜佛修行;我則罰犯錯的學生不准拜佛,為的是要激發學生的慚愧心與榮譽感。

人要有榮譽感,有了榮譽感,自然能自動自發的向上、向善。我個人一直深感,一味的打罵教育,只有使學生更畏懼、退縮。因此,對於功課不好的學生,要依根機加以輔導;性格頑劣的學童,更要施予愛的教育,沒有人是用打或罵而變聰明的。尤其有的老師處理問題,在事情還沒有完全明白究理時就施加處分,甚至集體處罰,這都容易造成學生心理不平衡,所以我認為處罰學生的方法要慎思,不能傷害他的自尊,要用鼓勵的方式使其向上,能夠「愛的攝受」與「力的折服」相輔相成,這才是最好的教育法。

--------------------------------------------------------------------------------

十二、現代社會風氣日益敗壞,道德觀念日漸薄弱,誠所謂「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尤其部分媒體缺乏專業素養,罔顧職業道德,不但報導不實、不公,而且煽情暴力,甚至只有立場、沒有是非等,無形中都在引導社會向下沉淪。請問大師,如何才能重建社會的道德、秩序,如何才能喚起大眾的良知、勇氣,共同伸張正義、彰顯公理,使社會風氣獲得端正,民風重回淳樸呢?

答:平時我們講環保,不只是環境要保護,其實心靈的環保、語言的環保、行為的環保等都很重要,尤其媒體更需要重視語言文字的環保。

照理說,在一個文明進步的國家裡,媒體應該是扮演著傳播文化、提升人性,肩負著淨化社會、引導大眾追求真善美的角色與使命,但是誠如剛才所說,現在的媒體反而使社會向下沉淪。原因是有些媒體只為搶頭條,提高收視率,不顧職業道德,無所不用其極的揭人隱私,挖人瘡疤,造成當事人二度傷害。甚至未經查證的爆料新聞滿天飛,不但報導的內容不實,而且立場不夠超然、客觀,有失公允。尤其有的媒體專門報壞不報好,甚至充斥著八卦、桃色、煽情的文字,讓人每天打開電視,翻開報紙,都是一些殺盜邪淫、殺人放火的消息與畫面。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心靈怎麼會寧靜呢?

有感於媒體報導不當,不但污染了閱聽大眾的思想、心靈,造成社會風氣敗壞,道德淪喪,甚至眼看著世風日下,社會治安日益敗壞,所以我曾經在一次對媒體記者講話時說:「口中有德可以救自己,筆下有德可以救社會。」並且率先在二○○二年九月,由《人間福報》與「人間衛視」共同發起「媒體環保日、身心零污染」的活動,呼籲媒體奉行「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運動,及「不色 情、不暴力、不扭曲」的三不運動,希望喚起媒體自律,還給閱聽人一個乾淨的社會。

乃至為了發揮佛教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的功能,早在一九九二年國際佛光會成立之後,就不斷舉辦各種大型的「淨化人心」社會運動,諸如「淨化人心七誡運動」,透過七誡宣言、街頭簽名、校園輔導,以推行「誡毒品、誡暴力、誡貪污、誡酗酒、誡色 情、誡賭博、誡惡口」為目標,期能淨化人心,建立祥和社會。

此外,也曾聯合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舉辦「把心找回來」的公益活動,尤其一九九七年舉辦的「慈悲愛心人列車心靈淨化之旅」活動,平時以街頭佈教方式,在台灣各鄉鎮巡迴宣導「心靈淨化、道德重整、找回良知、安定社會」之宗旨,並於一個月後,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大會師,共有八萬名慈悲愛心人及數十個友教、異教團體共襄盛舉,大家以實際行動發揮慈悲愛心,並且推己及人,期能蔚成社會善良風氣。

其實,要解決社會的問題,除了透過宗教導人為善的力量以外,加強社會教育,重視職業道德,伸張正義公理,提升公權力量等等,都是刻不容緩的事。當然,能夠喚起每一個人的自覺、自省,更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