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諂曲貪瞋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明.憨山德清)

「人從巧計誇伶俐」,做人,不要自以為聰明,自命足智多謀,其實人算不如天算。

「天自從容定主張」,不管你怎樣的巧計、伶俐,老天自有主張,因果定律無處不在,誰都不能違背因果。要想怎樣收成,必須先怎樣栽植,沒有因,不會有果的。

有人希望發財,沒有佈施怎會發財?有人希望凡事順利,不結人緣不結地緣,如何能順利?有人種了殺盜淫妄的惡因,自然身受苦果,毫不奇怪。一個人光有巧計、伶俐是沒有用的,自己的行為,還是要自己負責,一世冤孽、三代福德,都是因果報應。

「諂曲貪瞋墮地獄」,地獄在哪裡?地獄在我們的心。心裡有貪瞋癡,就是地獄、餓鬼、畜生的心。在佛經裡面,我們的心有十個法界,這十法界就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每個人的心,都在這十法界裡來來迴迴。生起慈悲心,是佛;生起貪瞋心,就是地獄、餓鬼;生起諂曲愚癡的心,就是畜生,所以說「諂曲貪瞋墮地獄」。

「公平正直即天堂」,人心能公平正直,當下就是天堂。有人問天堂地獄在哪裡?第一、天堂在天堂的地方,地獄在地獄的地方。第二、天堂地獄就在人間:快樂幸福的人地,就是天堂;煩惱痛苦,無異地獄。第三、天堂、地獄就在我們心心念念中成形:一念心慈就是天堂,一念貪瞋就是地獄,天堂、地獄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82.麝因香重身先死,蠶因絲多命早亡;世界從來多缺陷,幻軀哪得免無常。(明.憨山德清)

「麝因香重身先死」,有一種名為「麝香鹿」的動物,身軀天生就很香,獵人為了取麝香,就到山中四處捕捉麝香鹿。「蠶因絲多命早亡」,春蠶結絲成繭,人們為了取絲販錢,不惜奪取它的性命。

「世界從來多缺陷」,大千世界缺陷多,尤其無常最可怕。「幻軀哪得免無常」,生命不過幾十年寒暑,百齡已是高壽,任誰有通天的本領學問,只要大限一到,也一樣不能免除無常。

一個人即使擁有極優越的條件,也未必能免除世間的災難。世界是一半一半的,好的一半,壞的也一半;白天一半,晚上也一半;生一半,死也一半;世間沒有絕對的。俗話說:打死會拳的,淹死會水的,你會拳術,武功很高,往往死在武功上;你會游泳,藝高膽大,一時疏忽而慘遭滅頂的也不少。

所以,身負絕技也不一定很可靠。有的人希望錢財多,人因財死也不乏其例;有的人要求名位高,往往爬得高跌得重。也有人一心追求美艷身姿,可惜紅顏多薄命,不少美人因美麗而慘遭殺身之禍!

佛住世時,大弟子大迦葉尊者在家時的未婚妻子,就是後來出家的妙善女,因為太美麗了,走到哪裡總被一群人指指點點,她的美麗帶來了很多苦惱,甚至悲哀!

所以,人要看破一點,缺陷自有缺陷美,缺陷有它缺陷的好處,凡事不容易十全十美。像愛迪生,耳朵雖然聾了,卻能集中智慧從事發明;有的人手臂殘廢,用腳苦練執筆的工夫,一樣可以寫字。不要為缺陷太煩惱,缺陷往往是另一種福報,只要把身軀當成幻影,我們也不會害怕無常了。

83.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回頭日望家山遠,滿目空雲帶夕陽。(明。憨山德清)

「滾滾紅塵古路長」,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滾滾紅塵古路上,究竟要走到什麼時候,才是人生的盡處?才是人生的最終歸宿呢?

「不知何事走他鄉」,一般人在生活上似乎沒有生命的目標,沒有精神的理想,不知來世間所為何事?更不知為什麼要到處飄流他鄉?人活在世間上,如果只知道今天,不知道明天;只想到今年,沒想到來年;只汲汲營營於現在,沒有策畫將來;甚至只貪圖日夜逸樂,不顧生死性命;上一小時不知下一小時的活法,這種茫茫然然、糊里糊塗混時光的人生態度,多麼可惜!

如果不在乎時光的迅速,不珍惜人身的難得,「回頭日望家山遠」,有朝一日,回頭看到自己離家鄉越來越遠,年齡越來越大,百種蹉跎,千萬淒清,都來到心頭,到了老病交加時更是「滿目空雲帶夕陽」,眼前一片空曠,萬事茫然,不知道哪裡才是自己的方向?哪裡是人生的歸宿?

所以,我們在世上,要積極不可虛度,要有「今日事,今日畢」的工作態度,不要等待明天。自己能做的事,不指使他人代勞,珍惜分分秒秒的時光,把握每一件事情的契機,不要讓機緣空過,不要讓人生空過。

珍惜光陰,珍惜生命,珍惜每一份機緣,這人間美好的生命,你才能掌握住,否則歲月不饒人,人生眨眼蒼蒼茫茫,露水人生空餘怨嘆,何苦呢?

84.少小離鄉不記家,迴思往事總堪嗟;故人猶想兒時面,枯木難開舊日花。(明.憨山德清)

我們流浪在生死海里,沉淪流轉太久了,不知道自己的故鄉在哪裡?

「少小離鄉不記家」,好像童年離開了故鄉,如今面目全非,記不得家鄉與爹娘。

「迴思往事總堪嗟」,回想過去的人事,總是很慨嘆!一個人在生死海中流轉,真是「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我們離開故鄉實在太久了,即使現在想回家,不是雜務太多,就是欠缺盤纏路費,人生的功德不夠,要怎樣才能回到無始以來的故鄉呢?什麼樣的故鄉?極樂世界是我們的故鄉,常寂光佛土是我們的故鄉,真如佛性的佛果是我們的故鄉。想回故鄉,就要趕快積聚珍寶,準備路費,像現在我們回去探親,大家就很高興歡喜;其實我們還有一個最後的真正故鄉,更應該要回去!

「故人猶想兒時面,枯木難開舊日花」,我們的故人還在想著我們的本來面目?真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一如枯木難開舊日花,我們離開家鄉太久了,兒時面容再怎麼努力記憶,也記不清了。一日不知自家面目,一日不能解脫生死,所以我們要趕快找到自己的根源,找到自己的故鄉,一旦無常到來,才有個千秋萬世的歸宿。

85.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做事好商量。(明.憨山德清)

這首偈語從字面上看,很容易明白。「休將自己心田昧」,是說我們做人不可以違逆天地、人情,昧著良心做事。

「莫把他人過失揚」,是提醒我們與人相處常讚美人,不要揚己長,揭人短,否則害人害己,到最後傷害到的還是自己。

我們要「謹慎應酬無懊惱」,做人處事最要緊是謹守中道,不要行差步錯,發生懊惱後悔的事。要「耐煩做事好商量」,對無理的人要忍耐,創事業要忍耐,學習技能更要忍耐,成功是屬於能耐煩能忍耐的人,做起事情左牽右制,又怎能迎風直上萬里青雲?

所以說,與人相處,不要昧著良心算計人,時時記住「你對我錯,你好我壞」的信條,嚴以律己,?以待人,心意就正了。人不是聖賢,誰能無過?別人的過失何妨多多寬諒,多多勸解,不要在背後張揚他的過失,否則不但不能助人幡然悔改向善,反而刻骨銘心的記恨。因此,在人際交往上,我們要力求圓滿才能減少懊惱,要謹記「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的道理,菩薩相信凡事種了惡因會有惡果,畏因不畏果;眾生則畏果不畏因,等犯下了殺人、竊盜種種傷風敗俗的事後,才開始懊惱畏懼,已來不及了。

我們學道人,要學菩薩畏因,要經得起人間貪瞋癡的折磨考驗,才能走上菩薩道,才有成功的希望。

86.學道容易悟道難,不下功夫總是閑;能信不行空費力,空談論說也徒然。(明.憨山德清)

「學道容易悟道難」,你要學道嗎?要學佛法嗎?要研究經論嗎?要參禪打坐?念佛誦經?學道是很容易的,悟道就不那麼簡單了,學道而不能悟道,是很可惜的。

「不下功夫總是閑」,未能下功夫悟道,下功夫精進修行,不肯吃苦,不經一番寒徹骨的磨練,想要有梅花撲鼻的芬芳,是不可能的。有人說:我們學佛修道,只要相信就好,不必太認真。光是相信,是不夠的,信而後能行,要知行合一,才能行解想應,能信而不去實行,是空信,學游泳的人不下水,光看《游泳大全》有什麼用?

我們求財富,想發財,但財富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俗語說得好,錢財隨著流水來,也要起個大早,趕上了潮汐,才能撈得到財富!所以「能信不行空費力,空談論說也徒然」,無論在學術上,在工作上,在宗教體驗上,光是空談理論而沒有認真實行是沒有用的。

你在公司做事,要樹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有的人斤斤計較工資的多寡、升等,反而忘了自己的面目。工資,並不是我們奮鬥的唯一目標,一個人服務社會,除了工資以外,還有其他更重要的財富。比方說人家感謝我們,讚美我們,給予我們支持,認為我們的形象很好,對我們的工作很肯定,這些都是實踐力行的收穫!

所以,如果把人家的感謝、歡喜,把社會成就、自我良心的安慰這些功德因果總結算起來,自然比金錢的價值高出很多!這才是我們終身工作學道的真正價值!

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擔,一劑養神平胃散,兩重和氣瀉肝腸。(明.憨山德清)

「老病死生誰替得」,人生旅途上,生老病死是人人必經的過程,誰也不能代替,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酸甜苦辣自承擔」,生活中所有的好好壞壞、甘苦酸甜,都要自己承擔。承擔的方式,是「一劑養神平胃散」,最要懂得養心神、修養自己的心地;「兩重和氣瀉肝腸」,凡事心平與氣和,才會受用無窮。

世間上,不要太指望別人給我們什麼幫助。有兩個學僧一同雲遊參學,由於旅途跋涉辛苦,甲學僧受不了,起了懈怠心,不想繼續雲遊了,乙學僧百般鼓勵,願代甲學僧背行囊,以減少他的勞苦,但有四件事卻幫不上忙。甲學僧不解地問:「是哪四件事?」乙學僧說:「吃飯、睡覺、大小便溺、生老病死,這是誰也幫不上忙的。」

人生的道路是崎嶇或平坦,都要靠自己去走,酸甜苦辣也要自己品嚐,沒有一個人是永遠的贏家,也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失敗者。只要你有信心,只要你養神,只要你和氣,能安忍而無慾則剛,能忍辱則能忍自安。

日本永平寺熊泰禪師曾以石頭之特性立下有名的「石德五訓」:一、奇形怪狀,默默無言,卻具說服力;二、沉著忍耐,埋於土中,取大地精髓;三、歷經寒暑,飽受風雨,仍悠然矗立;四、質地堅硬,擔當大任,做高樓基礎;五、增添情趣,舒暢人心,供眾生利用。人若具此五石德,則人生境界自然有一番祥和。

要人和,就讓對方覺得你很好相處;要理和,在事理、法制上一定要站得住腳;要氣和,凡事不跟人家鬥氣。能夠這樣,人生何處不自在呢?

87.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閑;身在關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明.憨山德清)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閑」,在佛門裡,常有一些人說要修行,要閉關,說得神氣活現,閉關,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所謂「閉關」,就是找一所房子,把自己關到裡面去,做一些專修的法門。譬如有的人要念佛,就閉念佛關;要看《法華經》,就閉法華關;看《華嚴經》就閉華嚴關。各種的閉關者,可以依照他的興趣、志願來專修,但閉關最怕的是「身在關中心在外」,關房裡面的修行,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如果在關房中,心不能安寧、不能自在,心有所執著,有種種的煩惱困擾,不能安住,那就「千年不出也徒然」了。所以閉關最主要的是要將身心都關閉凝注起來,斬絕紅塵俗念。一個修行的人在關房內,要先把自己縮小,以便養深積厚,將來出關後,再擴大自己,利益群生。

有的人犯了法,被關在牢獄裡,雖也算在關中,但他是心不甘情不願地被關起來,並不是在修行,不能稱為閉關,現在社會上一般人,雖沒有失去自由,但身心都有虧欠,常受良心道義的譴責,每天住在心的牢獄裡,不得自在,雖沒有關禁閉,卻是日日坐心牢。

所以在佛教裡,就有「不破參,不閉關;不開悟,不住山」的教示,自己沒有開悟時,不能一個人獨住深山;還沒破除煩惱時,不能隨便閉關;因為煩惱未除,在關房中容易盲修瞎練而走火入魔。所以奉勸一般初參學者,不要心心念念想到深山裡遁隱,不要著急,先打好修行的基礎,打好佛法知識的根基,等到開悟了以後再住山、破參了以後再閉關,那個時候不管閉關或住山都更上一層樓,能真正進入佛法的三昧真諦了。

88.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世事由來多缺陷,學道求真免無常。(明.憨山德清)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我們在社會上為人處世最要緊的是,是非來臨時不必太計較。處理是非的方法是不避是非、不說是非、不傳是非、不怕是非。果能如此,是非又能奈我何?

在人事、工作上,有些人一點利益也要計較,一點好壞也要計較,些微見解也要計較,職位高低也要計較,在斤斤計較的不平情緒下,生活當然不會自由自在了。其實,世間事本來就不可能十全十美,缺陷是免不了的,如何在不盡如意的生活裡過得自在如意?我有十六字訣奉獻給大家:一、你對我錯;二、你有我無;三、你樂我苦;四、你好我壞。

這四句話看起來,與我們的本心並不相應,但仔細深究人的心態,都是我的對,你的不對。我要快樂,你苦跟我毫無關係,因此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形成人與人之間的鬥爭。假如你說你好我壞,我就承認是我壞;你怪我豈有此理,我就承認是我豈有此理;你說我莫名其妙,我就承認我莫名其妙。時時接受對方的指責,反躬自省,舍己為人,不與計較,不論短長,我們就會有一個安身立命,海闊天空的生活!

「世事由來多缺陷」,世間本就有缺憾,如果我們能從缺憾裡享受缺憾美,在缺憾美中享受缺憾,心胸開闊,也是一種樂趣!

「學道求真免無常」,希望社會大眾都能孕育出道德、良心、智慧的人生,印證並實踐一些古德真理,不要浪費時間去計較無常的人我是非。

89.染塵容易出塵難,不斷塵勞總是閑;情性攀緣空費力,不成道果也徒然。(明.憨山德清)

「染塵容易出塵難」,人,很容易被世間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染污,人們每天在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法的五欲六塵裡打滾,追求聲色美,品嚐甜蜜滋味,享受馥郁香氣,種種觸覺,形成種種的攀緣。六塵染污了我們的本性本心,要能放下、超越世俗知見是很難的。

「不斷塵勞總是閑」,如果放不下名利,離不了人情,就永遠受名利的束縛、人情的左右。

「情性攀緣空費力,不成道果也徒然」,很多人為了人情、名利、不得不去攀緣、找關係、走後門,從事種種的拜託,沉淪在人情世相裡,認不清自性,失去了本真,如何能成就覺悟的自己?

南北朝時的僧旻禪師要閉關時,信徒想廣發通告做個法會,僧旻禪師始終沒有答應。因為做法會就要拜託你,拜託他來參加,自己還要灑掃、煮食的接待,種種費力,又不能安心用功修道,與閉關有何意義?所以僧旻禪師一生不做法會,不輕易攀緣。

民國初年,北京街道上的清道夫在塵土瀰漫、望不到盡頭的大街上,每天一勺一勺的灑水,哪管酷烈可怕的陽光,哪怕風吹塵揚。竟日,曬的盡管曬,灑的盡管灑,灑得又遠又均勻,直到日落天黑了,他們才抬著空桶慢慢走回,心中想到只是「今天的事做完了」。胡適先生對這種平凡本分者,特別有一份心靈的悸動。

今天的青年學子,應該先把自己健全起來,自己站不起來,東拜託、西找關係的攀緣也無用,不但凡事做不出成果,也終會被人輕視、貶抑。不如安分守己,充實自我,斷一分塵勞,守一分心閑。

90.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閑;自作聰明空費力,盲修瞎練也徒然。(明.憨山德清)

「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閑」,修行很容易,要遇到明師指點不容易。古德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明師難遇」,要覓得善知識,不是隨便能尋獲的。何況善知識必須具備:第一、自己要有證悟;第二、要能通達真理;第三、有慈悲心肯教人;第四、要能方便權巧的為人解說。

不遇明師可惜,遇到明師而「自作聰明空費力」更可惜。有的人自視很高,自認聰明,但沒有師承指點,反被聰明誤。比方我們念大悲咒「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南無喝囉怛「那」(音ㄋㄨㄛˇ),不是那麼的「那」(音ㄋㄚˋ),如果沒有老師教你,你一定不知道要念挪而念成那了。佛陀弟子大迦葉尊者,「葉」本來是樹葉的葉,但要念shè,如果你念成yè,就顯示你沒有經過老師指導,而自作聰明的人總是空費力氣。

「盲修瞎練也徒然」,一個人如果認不清目標在哪裡,很容易走錯路,一錯謬之千里,一錯難以回頭,要是有引路的人指點你,不就事半功倍了嗎?所以佛陀在《佛遺教經》裡說:「我如善導,導人善路,汝若不行,過不在導;我如良醫,治病予藥,汝若不服,咎不在醫。」意思是:我是引路人,你若不依著我走,我也沒有辦法;我可以給你藥方,你不吃,舊疾新病都消不了,不能怪我呀!

所以修行人最要緊的是學習前人經驗,在老師的指導下依教奉行,不依教奉行而盲修瞎練,徒然空費心力,也增加幾分危險!

91.悲歡離合朝朝鬧,富貴窮通日日忙;生前徒費心千萬,死後空餘手一雙。(明.憨山德清)

人應該要持續精進,不懈怠,有理想,有目標的為國家社會及一切眾生服務,去做些有意義的奉獻,否則大限一到,想做什麼也來不及了。

「悲歡離合朝朝鬧」,人在世上,一如在舞台上演戲一樣,悲歡離合的聚聚散散,你吵我鬧,鬧到最後戲終一聲鑼鼓歇,頓時不曉得自己在哪裡?

「富貴窮通日日忙」,人在世間上,為了生計日夜奔波、忙碌,忙到最後一命鳴呼,世間上到底什麼是我的?

「生前徒費心千萬」,人總喜歡計較,喜歡執著,卻不知種種計較、執著究竟有什麼價值?很多人為了自己的積蓄在忙碌,為了子孫的積蓄在忙碌,到頭來撒手塵寰,依舊是一場空?到底是積聚道德給子孫好呢?還是積聚黃金給子孫好呢?所謂遺愛人間,將你的愛心慈悲長留不滅,也就是常言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讓三不朽延續我們在人間的生命,才是智慧的選擇。

「死後空餘手一雙」,晉朝的石崇富可敵國,因為觸怒皇帝,被抄家處死,臨刑時有人問他有什麼遺言?石崇說:「只希望死後收尸時,棺材旁能挖兩個洞,將我的手伸出棺材外,讓大家看一看雙手空空的我,什麼也沒有帶走。我所有的錢財、田產、富貴榮華雖然彌天蓋地,一旦撒手塵寰,卻什麼都不是我的!」

所以,一個人在這世上,如果能夠體悟到什麼都不是我的,都是空花水月,就不會執著積聚,也不會執迷不舍了。錢財,用了才是自己的,不用都是別人的。

92.念佛容易信心難,心口不一總是閑;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明.憨山德清)

這首偈語是給念佛修行人的一種指導。念佛不光是口頭念,主要的是三業相應。三業,就是身、口、意。口中阿彌陀佛的佛聲清清楚楚、綿綿不斷;身體則端正合掌禮拜、打坐;心裡憶念不忘。三業相應,才能感應道交,念佛才會有效果。

念佛只要念「阿彌陀佛」四個字,是很容易的,要念得四大皆空,念出感應,念出成就,卻不容易。對於淨土法門你真的相信嗎?念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真的相信嗎?所以念佛是一個易行難信的法門。

念佛若想獲得感應,首先要培養自己的信心,對淨土極樂世界,信其真實不虛;對阿彌陀佛接引往生西方,信其真實不虛;你信仰越是真實,結果也就越真實。現在有些念佛的人,言行不符,嘴上念阿彌陀佛,心裡打妄想;身體在禮佛打坐,內心卻雜念紛馳,還有些人只是耍嘴皮子,口念不用心,內外不一,結果當然不會得到真實的福報。

從前有師兄弟兩人一起修行,師兄擅長講經說法,師弟只會念阿彌陀佛。幾十年後,師兄度眾無數,師弟還是老實念佛,師兄未免有些看不起師弟。可是師弟念一聲佛號,天空音樂齊鳴,一聲佛號滿室芬芳,一聲佛號終有感應。

所以心不散亂,就能感應道交,若是以散亂心來念佛,「喊破喉嚨也徒然」,最多隻能獲得一點福德因緣,不能往生淨土。所以,我們要真正的老實念佛,不要以散亂心念佛,徒然落了個表相。

93.聽聞容易實踐難,侮慢師尊總是閑;自大貢高空費力,聰明蓋世也徒然。(明.憨山德清)

「聽聞容易實踐難」,我們聽聞佛法、聽名人學術演講是很容易的,由聽聞而履踐,照著這些道理去實踐就難了。尤其人都有一個通病,講時似悟,對境生迷。聽講的時候,好像什麼都聽懂了,可是面臨真實境界時,又有些生出迷惑來。

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尊師重道,「侮慢師尊總是閑」,尤其佛法是在恭敬中求,你有一分恭敬心,就有一分道,你有十分恭敬心,就有十分道;恭敬心不夠,道行不過是幌子,當然也就沒有多少價值。

「自大貢高空費力,聰明蓋世也徒然」,時下一些青少年,往往自大貢高,在求法、求道、求學上生起我慢的驕心,就算聰明蓋世也沒有用。經典上說:求道要「如器受於水,應離三種失」──求道的人就像以器皿裝水,如果器皿有漏縫,水就沒辦法裝了;器皿倒覆蓋著,水也裝不進去;器皿如果骯髒,水裝進去就會變質。這三種過失裡,器皿有漏,比喻對真理迷惘;器皿覆蓋,喻貢高我慢;器皿骯髒,是指成見、執著的染污。所以我們拜師學道,應警惕勿犯這三種過失。

學道又如「種植於地,也要離開三種失」,在地上播種,如果沒有將種子撒入泥土,鳥會很輕易地吃了它;如果你播在荊棘叢中,種子就很難生長;如果把種子撒在堅硬的石頭地上,也一樣長不出東西。所以我們求道求學,不要輕易被人左右,不要自大自滿,忽略好的道理,或雜念妄想膨脹太多,能避開這些缺失,那才是一個學道者真正的態度,也才是一位智慧正見的覺者。

94.拋卻身心見法王,前程不必問行藏;但能識得娘生面,草木叢林盡放光。(明.憨山德清)

「拋卻身心見法王,前程不必問行藏」,我們想見到宇宙的真理,識見自己的本來面目、自己的前程,就要拋卻身心,不計較一己的榮辱得失,一切放下,真心的法王就會顯靈出來。至於自我的前程如何?富貴?榮華?疾苦?都不必問行藏了。佛教的經典中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因果的道理揭櫫得清楚明白了,所以不必再問行藏,問因果,只要看看自己的行事為人,就可以知道自己命運的好壞了。

有些人沉迷求籤問卜,不外想預知自己的未來怎麼樣?自己不積功德,不修因緣,向外妄求有什麼用?不必別人替我們預卜,自己就可以心裡有數。

過去有一位沙彌,本來世壽已盡,他的師父有神通,知道他餘日無多,就讓他回去和母親見最後一面。沙彌在歸途中,看到一堆螞蟻被水圍困,一念慈悲心起,就隨手摘一片樹葉搭在水上,讓螞蟻逃生。他回寺以後,師父一看,因果驟變,他的世壽又延長了。

「但能識得娘生面」,只要知道自己的本來面目,識知自己的娘生面,就會知道自己的好與壞,念念向善,就「草木叢林盡放光」了。常有人問:花草樹木能不能成佛?人能成佛,花草樹木當然也能成佛,只要我們的心正直慈悲,世界就能正直慈悲!猶如雲行雨施、風生水起,慈心世界多善人!

95.月色松聲總見聞,禪心妄想聖凡分;消歸一念無生處,此意如何把似君?(明.憨山德清)

這是一首表達禪者自悟心境的詩偈,一般人不容易體會。「月色松聲總是聞」,一輪皎潔明月,與山間松柏聲相輝映,景色多麼幽美!凡人看到明月是明月,聽到松聲是松聲,禪者卻不只看明月,不只是聽松聲,他還看到、聽到開天闢地以來的真理,你能說他證悟的世界與世間相違嗎?不是!唯有見到月色不是表相的月色,才是真正的月色;聽到的松聲不是耳邊的的松聲,才是大自然真正的音聲!

所以一般人以為「禪心妄想聖凡分」,禪心是禪心,妄想是妄想,聖人是聖人,凡夫是凡夫,還是有分別的。

佛教將世間分為十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我們稱為四聖;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稱為六凡。四聖六凡合起來,剛好是十法界。我們每天在這十法界裡來來去去,一天好幾回。比方說:我們心裡很清淨、很慈悲,就是在天界;一念瞋愚癡升起,是地獄界、畜生界……一天當中,我們的心緒時而慈悲,時而貪瞋,不是天上、人間來往好多次嗎?

「消歸一念無生處」,雖然十界俱在,要緊的是你不要任由妄想分別來來去去,要像《金剛經》上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否則你心有所住,有所罣礙,日子就會不得安寧。

「此意如何把似君」,這種無住才能安住的深意,要如何訴說?一切都要靠自己用心體悟,如人飲水冷自知,禪的境界是生死的境界,要靠自己去實地修證!

96.力耕火種是良方,秋到家家晚稻香;放不下時擔取去,何如福田待來春。(明.憨山德清)

凡事要平時先準備,有因有緣,才會有結果。農夫耕田?地,要先播種才收穫,我們做人處事,也需要先廣結善緣,不結緣而要人家對你好,那是不可能的。世間上沒有無緣而能成事的,凡事都是緣聚則成,緣散則滅。

所以因緣果報中,方有「力耕火種是良方,秋到家家晚稻香」,春耕方得秋收,春天播種是因,到秋天自然家家有收成的果。

「放不下時擔取去」,一個人如果缺乏修養,就會有很多事提不起、放不下。比方說:對我喜歡的人,愛戀交纏,我放不下;待遇少,錢不夠用,我放不下;應有的名位沒有得到,放不下;罣礙家庭骨肉,放不下;思念故鄉親朋,放不下;橫遭無禮批評指責,放不下;內心氣憤不平,放不下……世間上,放不下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我們要學習如何放下,不但要放得下,且要提得起。

對待人情世事要像皮箱一樣,需要時提得起,不需要時放得下。如果放不下,天天把皮箱提在手上,不是很累贅?或是提不起,天天死纏活拖不得解脫,不嫌辛苦嗎?所以當放下時要放下,當提起時就要提起。

「何如福田待來春」,人在世上,必須廣植福田,廣結善緣。經典上提到八大福田;敬佛、敬聖人、敬僧、敬和尚、敬阿闍黎、敬父、敬母、看護病人。在這八大福田中,看病是第一福田。對於有病的人,我們要多予慰問,替他治療,助他康復。目前社會上提倡器官捐贈運動,就是要我們將無用的器官捐贈給那些急需的病患,讓生命能因你的慈悲而衍傳下去,讓受苦的人因你的喜舍再獲來春,不僅有價值,也屬第一等福田。

97.寒梅帶雪嶺頭開,冉冉天花落講檯;好遣上方香積國,為予一缽盡擎來。(明.憨山德清)

「寒梅帶雪嶺頭開」,寒梅必經風霜雨雪的滋潤,才能開得茂盛芬芳。佛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因體悟到真空,所以每次參禪打坐時,天人都為他散花;維摩詰居士修行也能契入真理,天女一樣替他散花。如果有一天,我們修行到須菩提、維摩詰一樣的境界,自然「冉冉天花落講檯」。

三國時代,諸葛孔明先生具足臥虎藏龍的雄韜偉略,劉備三顧茅廬,而使漢氏一族能鼎足三國;唐朝道信禪師道聞遐邇,唐太宗三詔不赴,以疾辭旨;五代恆超法師,講經說論二十餘載,力辭皇賜紫衣,有「誓傳經論死,不染利名生」之說。

只要我們經得起考驗,經得起折磨,凡事不患無為,患己不立!不怕沒人欣賞,不怕沒有名位,不怕沒有機會,怕的是人家需要你時,你準備好了嗎?你充實好了嗎?你有能力擔當嗎?

「好遣上方香積國,為予一缽盡擎來」,只要我們修行有所得,不怕沒有助緣,不必掛念外面的東西是不是我們的,只要有道行,一切皆現成,甚至香積國的飯菜都能拿來給我們享受!

修道者要憂道不憂貧,只怕沒有道行,不怕貧窮苦難,只要時節因緣一到,凡事自然水到渠成。你要寺院,你能精進向道,寺院就現成了;你要人緣,你實行菩薩道,人緣就現成了。三千娑婆,八千淨土,只看你如何去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