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的兩個階位

智者大師把整個成佛之道簡單地判作兩個階位:一個是般若道,一個是方便道。

什麼叫般若道呢?就是你從凡夫到大乘的見道位,就是我們別教所說的大乘的初地,叫般若道。般若道的修學特色,就是以智慧引導慈悲。雖然我們在因地的時候依止大乘兩種善根——清淨心跟菩提願,但是在證得初地之前,我們的菩提願是有所收攝的,偏重在內心的作意,少有實際的行動,它是以智慧的力量來主導整個修學的。

到了方便道就相反了,方便道的特色就是以慈悲來引導智慧。因為你已經到了初地,所以你開始怎麼樣?從空出假,你就是把你因地的願望開始付諸行動。所以智者大師對般若道強調智慧;對方便道,就是強調菩提願。

當然,我們如果根據《法華經·譬喻品》裡面的三界火宅喻來看,其實我們可以在般若道的中間過程再安立一個解脫道,就更圓滿。也就是說,整個成佛之道,《法華經》的思想是解脫道、般若道跟方便道。

我們一個凡夫眾生,一開始要處理的就是解脫的問題。因為不管你是修自利、修利他,你一定要離開三界火宅,沒有例外。如果你離不開火宅,你什麼事都做不成。你不要說行菩薩道,你自身都難保。所以你看佛陀在面對生死凡夫的時候,他只有一個要求,就是你趕快離開三界。不管你是喜歡羊車、鹿車、牛車也好,方便有多門,但是目標是一致的,就是「三乘共坐解脫床」。

所以,其實初發心的佛弟子整體上差別不大,你只要在生死凡夫的階位,你要做的事情,可能你的下手處不同:你出離心強,你修四諦十二因緣;你宿世的大悲心重,你修六度。這叫做方便有多門。但是,凡夫的指標只有一個,就是我空的智慧。不管你用什麼方法。

所以判定解脫與否,不是說你有多大的佈施,你有多清淨的持戒,這個都是助道法,是看你對身心世界的掌控放棄了多少,就是放棄主宰。所以你看火宅喻講得很清楚,整個三界火宅的門不多,只有一道門。就是你要出去,不管你是羊車、鹿車、牛車,是同一道門出去的,就是我空的智慧。

所以《金剛經》講得很清楚:「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說你不管是用什麼方法,重點是無為的真理,就是你對真理的體會有多深,這是一個判教的指標。因為你佈施、持戒、忍辱,這個都是助道法門,這都是生滅的因緣法。它會讓你果報殊勝,但是跟解脫沒有直接的關係,它只有助道、間接的關係。

那麼,你三乘成就我空以後,恭喜你,從三界火宅出來了。接下來,就不是三乘法的問題了,是《法華經》的問題了,這個時候你必須學《法華經》了。因為,你要從權法的解脫的我空智慧,要進入般若道的一心真如,就要明白怎麼樣能夠會權入實,怎麼把我空智慧對接到真如本性。

從前面《法華經》的意思,它強調兩個重點:

第一個,順從佛意。佛陀很清楚地告訴你,三乘法是佛陀的方便,這不是佛陀的本意。因為「眾生處處著,引之令得出」。我們凡夫無始劫來希望得到一點東西,這是根本無明,這一點是很難去碰觸。一開始你要他無所得,他就失去了修學動力了,他可能學外道去了。所以對於無所得這個根本煩惱,佛陀是不碰的。佛陀說,好,你想得到東西,佛法也有東西讓你得到,比方說涅槃寂靜,比方說功德莊嚴。佛陀會有一種清淨的法讓你來執著。

所以,佛陀剛開始不碰眾生的法執這一塊,因為法執不會招感分段生死。法執叫做不染污無知。這種愚癡不會產生煩惱,但是它會障礙無上菩提。但是在初階段,它不構成障礙,所以佛陀在剛開始允許你有法執。但是佛陀對我執是對治得非常嚴格,他先用法執來對治我執,這是合理的。到了解脫道以後,欸,不管你是羊車、鹿車、牛車,你總之是離開了三界火宅,你躺在外面的草皮上,接下來就是大白牛車的問題了,你趕快坐上大白牛車。

所以第一個,你順從佛意。

第二個,迴光返照。佛陀講三乘法,是因為你不安穩。其實你迴光返照來說,你的內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也就是說,其實你本來就安穩,你幹嘛去找一個安穩的東西來對治不安穩呢?按照佛陀的一心真如的意思,本來就沒有生死。本來沒生死,生死由心現。就是說,因為我們攀緣心很重,所以佛陀用一個法門讓你抓住,然後慢慢地把生死了了。把生死了了的時候,你就應該把那個真如本性現出來了,你不是執著那個我空的相狀在那裡。所以,從《法華經》的思想,就是迴光返照,放棄所攀緣的我空的相狀,因為他的我空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了。佛陀會教我們修我空,只是讓你了生死用的,你的內心本來就沒有生死。

所以你生死了了以後,你要做的就是開顯自性的功德了。從《法華經》的思想,就是你再把你之前努力所得到的,涅槃寂靜也好,菩薩的功德莊嚴也好,通通放掉。你就開始怎麼樣?從有所得的打工回到家了,這個時候你進入般若道,你跟三世諸佛同一家人了,叫生於佛家,你開始入住到佛的家庭。

那當然,你生到佛家,接下來要做什麼事呢?繼承家業了,你就做佛陀的事情了。因為你從解脫道到般若道,這個時候你開始怎麼樣呢?從空出假了。你的修行已經不是在離相清淨了,你開始要怎麼樣?實踐你小時候的夢想。你過去在生死凡夫的時候,一次又一次在佛前所發的願,現在是時候該實踐了。每一個人發的願不同,總而言之,一定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有你親近的佛,他有他度化的眾生,沒關係,各自發揮。

也就是說,我們剛開始是成就法身佛,就是從凡夫到解脫道到般若道,你的法身佛出現了,接下來怎麼辦呢?成就屬於你自己的應身佛。你開始要為你未來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八相成道,你要為你未來所度化的眾生眷屬,開始創造屬於你自己的國土了,這叫做成熟眾生、莊嚴淨土,開始做這件事情了。就是你從般若道進入方便道。

這個時候,菩薩當然問題不大,因為菩薩本來就是很喜歡去度化眾生,他在因緣上操作也特別熟悉。但是聲聞人的問題會比較嚴重,因為聲聞人長期地把因緣法看得一文不值。他用無常無我的智慧去看因緣所生法,那這一切法都是生死業。所以,他長時間把他自己的內心收到涅槃寂靜,你突然間要他重新面對因緣,對聲聞人來說,他真的不知所措。

雖然他沒有煩惱,他內心一片清淨,但是他進入方便道的時候、會權入實的時候,面對一個新的領域,他要想辦法從空性再出來,面對因緣所生法,這個時候真的需要佛陀的指導。佛陀應該給他指導一個方向,那麼多因緣所生法,我應該成就一個什麼樣的佛陀?我應該去攝受哪一方面的眾生?那只有佛陀可以知道。

所以,聲聞人在明白道理以後,從一種三乘的解脫道悟入到般若道,進入到方便道的時候,他開始要從清淨心轉成菩提願。這個時候需要佛陀給他指導一個方向出來。這個就是為什麼三週說法都必須要有一個授記,是這個道理,的確有必要。

《妙法蓮華經》